更新時間:2024-07-06 19:05:26作者:佚名
英語寫作是每個英語學習者都無法回避的話題,也是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面臨的困難之一。尤其是在大學里,閱讀參考資料、完成學術研究、撰寫論文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用英語流利地表達思想,并使你的話語有意義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這也是英語寫作的目標。
在上海中學國際部任教10年的資深外教馬克認為,學生學習英文寫作最大的困難是沒有正確的寫作意識,不知道寫作意味著什么。
標記
Mark在中國擁有十余年英語教學經驗,在上海中學國際部任教期間,負責9-12年級英語學科的部門管理和學業管理,他將自己十余年的教學經驗和師資培訓整理成書,成為上海中學國際部的寫作教材。
作為一名老師,他的講話直言不諱,直擊許多寫作問題,直擊要害,直言不諱。
馬克在多年的教學中,記錄了學生常犯的錯誤,時態、語法、論證等錯誤多達75個。但審視這些問題,他認為,根本原因是基礎沒有打好。
雖然成為一名出色的作家很難,但成為一名合格的英語作家其實是有“捷徑”的。馬克不止一次說過:“只要學生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就不會有問題。”
在馬克的寫作指南中,有三點特別重要,也是中國學生寫作中經常犯錯誤的地方:
1.不要將標準化測試用作學習指南。
2.遵守寫作規則。
3.正確運用寫作技巧。
熟悉的考試如雅思、托福、SAT等對于想要出國留學的學生來說是不可避免的。無論你學習什么課程,無論是IB、AP還是A Level,你仍然需要參加考試來證明你的學習能力。
雖然越來越多的大學表示將嘗試通過考試以外的內容來評估學生的能力,但考試作為硬實力的體現仍然是必要的,寫作自然也成為考驗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途徑之一。
以SAT考試為例,改革后的SAT寫作部分要求考生在閱讀文章之后,分析并總結作者的論點上海外教,也就是所謂的分析性寫作。
這種考核方式被認為與大學學術論文非常相似,也是學生在提升學習能力過程中必須學習的寫作方法。
如果是這樣,這些考試對英語寫作有什么指導作用嗎?
對此,馬克開玩笑地回答道:“雅思考試成績只能反映你在雅思考試中的表現。”換句話說,這些考試與英語水平無關。馬克說,它們只是篩選人的測試。
“對于我這個母語為英語的人來說,雅思考試非常難,我甚至不認為我媽媽能通過。”馬克認為,這類考試是西方中心主義的,其目的就是給考生設置障礙,尤其是對母語不是英語的學生來說,這類考試就是為了讓他們處于不利地位。
原因是中國學生的超強學習能力大家都有目共睹。
BBC紀錄片《中國學校》中,中國老師和英國老師在同一所學校教不同的班,最后中國老師教的班考試成績更好。
在馬克眼中,這些考試其實存在很多缺陷,因為它們并不完全是為了考查學生的能力,“它們是一種代表競爭理念的文化產物。”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考試進行了改革:
比如,由于中國學生愿意花時間和精力記憶單詞,SAT考試放棄了填空式考查單詞含義的方法,而是通過同義詞考查詞匯量。
我們還添加了中國學生不熟悉的美國歷史和政府相關內容。
寫作部分也從要求考生闡述自己的觀點、提供論據,變成閱讀一篇長篇文章,然后分析文章中的論點。
“這就像考試制定者在玩游戲貝語網校,”馬克說。“我在中國的工作是讓這里的學生做好準備,幫助他們在公平的競爭環境中成長。既然考試制定者想玩游戲,我們也可以學到一些技能。”
如果考試涉及美國歷史,那么學生將學習美國歷史;由于考試已改為分析和論證,那么學生將學習分析性寫作。
馬克說:“雖然我不太看重考試成績,但如果學生想出國留學,就必須參加考試。我讀碩士學位時也參加了 GRE 考試,因為這就是世界的運作方式。”
因此,雖然這類考試考查的是大學學習所必需的英語寫作能力,但其內容和考試形式都有明確的目的性。
那么,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讓學生通過這些考試,同時真正提高他們的學術學習能力呢?
從事IB、AP課程教學多年的馬克自信地表示:“按照我說的做,我的方法對學生來說就是最好的方法。”
馬克喜歡把自己的寫作教學方法比作醫生開的藥方。“我會給學生精準的指導,他們不需要猜測要做什么,只要按照我的指導,就能掌握真正的寫作方法。”
被譽為美國共同核心州立標準“框架人”的戴維曾說過:“在現實世界中,沒有人真正關心你的想法。”這除了增加考試難度外,也是考試寫作部分由開放式改為分析性的原因之一。
馬克以自己的學生為例:“我有一個八年級的學生,他在作文中寫道‘家庭是一個人光榮的標簽’。說實話,誰會在乎一個八年級學生對家庭的看法,除非是出自著名作家之口。”
拋開考試部分,這種寫作形式也更貼近學術學習的要求。
Mark坦言:“我覺得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學理科專業,比如物理、數學、STEAM等,沒有人希望孩子學人文學科。”
在科學領域,寫作就像做實驗:首先,我觀察某事物并提出一個假設;然后,我做一個實驗來檢驗我的想法;并從以前的研究中挖掘支持我的假設的數據。”
即使是在人文藝術領域,馬克認為其實和科學研究也有相似之處。
“我觀察一些東西,可能是一幅畫、一部電影或一首歌,然后我就有了一個想法。為了驗證我的想法,我需要做一些練習,看看以前是否有人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來支持我的想法。”
這就是為什么馬克反復強調,英語寫作需要的不是批判性思維的能力,而是遵守規則、掌握寫作基本規范的能力。
在談到學生常犯的錯誤時,馬克列舉了一大堆:時態錯誤、代詞混淆、指稱不清、單復數不匹配、缺乏邏輯……在多年的教學中,他閱讀了數以萬計的學生作文,甚至將學生的錯誤整理成Excel表格,總計75個。
但這些都只是細節,只關注這些依然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馬克說,最根本的問題是學生不知道寫作是什么。
和英語語法一樣,寫作也有規則可循,掌握了寫作的規律,就知道什么是寫作了。
“要花多長時間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作家?”馬克說,“六節課。”
Mark把文章分成幾個部分:引言、論點、段落和中心句、總結、標題,并詳細指導學生如何完成每個部分。
比如,每個段落都是一篇短文,首先用主題句陳述觀點,然后提出論據支持這個觀點,解釋它們之間的關系,最后用不同的措辭來強調這個觀點的正確性。
比如文章第一句話就應該包括作者全名,文章類型和全稱,文章內容的簡單概括,“誰表達了什么觀點,寫清楚。”
馬克甚至說,“我教過的學生寫的文章,第一句話和內容都差不多。”固定的句子結構,固定的內容。
“有些學生只需六節課就能掌握,而有些學生可能需要 24 節課,”馬克說。“這取決于學生對寫作的投入程度。”
Mark提到的投資,并不單單是學生投入的時間,他更看重的是學生是否真正理解老師的指導,是否能按照老師的評語認真修改論文,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Mark提到,教學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經歷就是當學生一遍又一遍地犯同樣的錯誤時,他感到自己無能為力。
“比如,我多次解釋過,我們應該使用現在時,特別是在分析性寫作中。但總有學生反復使用錯誤的時態。也許他們受到中文的影響,但既然他們用英文寫作,就應該注意這個問題。”
有的學生的語法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他們的表達,Mark甚至表示自己根本聽不懂他們想要表達的意思。
接受老師的修改建議,某種程度上就是遵守寫作規則,不改正寫作錯誤,怎么能進步呢?
家長或許不愿意聽到別人談論自己孩子的缺點,但馬克說,作為老師,他幾乎可以預測班上哪些孩子將來會表現出色。
“比如她會把文章修改好后再發給我,這不是我要求她做的,而是她自己布置的額外作業,以后她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而Robin則會按照我的點評修改作文,有不懂的地方還會再找我討論,直到搞明白為止。他現在才八年級,但我可以預見,他將來一定能考上一所不錯的大學。”
馬克對學生論文的評論
Mark的寫作課有很多規則,上面提到的文章結構和寫作標準是基礎中的基礎,只有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我們才能更深入的學習和運用更多的寫作策略。
總體來說,Mark 非常推崇簡潔的寫作風格,他希望同學們能夠用精準的詞語,簡明扼要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用理性和證據進行分析。
總結起來就是三個關鍵詞:精準、簡潔、邏輯。
這種觀點并非馬克獨創,著名記者、作家喬治·奧威爾曾在《政治與英語語言》一書中批評過這種觀點:“它把原本簡潔、清晰、有力的文字變得令人費解……最糟糕的是學術、政治、法律和許多商業術語。常常連母語人士都不知道它們在說什么。”
陳詞濫調、夸大其詞、冗長冗長都是奧威爾在文章中批評的現象,這些問題在學生的寫作練習中也有出現,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馬克在教學中也找到了一些解決辦法。
1. 使用多種詞語,使表達更加精確
陳詞濫調是奧威爾在文章中批判的事物之一,他認為使用已經無處不在的隱喻是懶惰的表現。對于非母語人士來說,避免使用過于常見和陳詞濫調的詞語的困難在于他們不具備母語人士敏銳的語言和詞匯感。
為了幫助學生找到更合適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馬克在教學中采用了頭腦風暴法,讓學生通過比較同義詞和反義詞來體會詞語之間的細微差別。
例如,當談到“可怕”的意思時,第一個想到的詞可能是“可怕”。除了“可怕”還有什么詞呢?學生可能會問:“太好了,有沒有比“可怕”更好的詞?”
“不要在一個句子里重復使用同一個詞,要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因此,Mark還給學生們準備了一份“禁詞表”,防止他們在寫作中使用陳詞濫調。他鼓勵學生們“在英文寫作中少用一些特別的詞”,讓讀者眼前一亮。
2.注重邏輯
除了強迫學生使用多樣化的詞匯外,馬克列出“禁用詞匯表”的另一個原因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組織文章的邏輯。
因此,很多表示因果關系的詞也被馬克列入了這個列表,比如then等。“很多學生沒有意識到,前后的句子并不構成邏輯關系,他們只是寫下這些詞,假裝句子之間有邏輯。”
除了這些連詞外,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一些單詞和短語上。
總有同學這樣寫上海外教,“一個正常的人(a)或者一個正常的一天(a day)是這樣的或者那樣的”,但是仔細想想,其實根本就沒有a和a day的概念。
很多學生還喜歡寫“知道”或“我們都知道”。“這真的很奇怪,”馬克說,“作者怎么能確定讀者沒有想到呢?難道讀者面前有一臺攝像機嗎?”
3. 少用文字
對于一些中國學生來說,字數限制可能是一個非常困擾的問題。在Mark看來,為了達到字數限制而使用不必要的文字反而會降低文章的質量。
文章指出:“一些常用短語往往會毀掉一篇文章,而它們可以用一兩個單詞代替,而不會改變句子的意思。”
例如,此時此刻可以寫成now,此時此刻可以寫成then,因為是then,而for the是for。
另外,馬克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判斷單詞是否冗余,除了這個“禁詞表”之外,就是要求學生在寫字的時候把這些單詞擦掉,再讀一遍。
如果去掉的詞語不影響文章的意義,那么這些詞語就是多余的;但當文章真正有邏輯性的時候,學生就會發現沒有這些詞語就不行,這時才會用到這些詞語。
除了這些寫作技巧,馬克還強調了閱讀的重要性。邊讀邊寫時,需要能夠細細地閱讀文本,不僅要看出文本的字面意思,還要探究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
花不一定是花,椅子不一定是椅子,它們可能是隱喻,具有象征意義。仔細讀,你會發現,這就是文學。
除了仔細閱讀文本外,馬克還鼓勵學生日常多讀書,因為大量閱讀可以讓人產生新的想法。
“學生們在上下學的公交車上聽音樂,在廁所或等地鐵時玩手機。人生很大一部分時間都在等待,那么為什么不利用這段時間讀書呢?讀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是書就行。”
和其他技能一樣,掌握了寫作規則之后,勤奮的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他曾經任教的上海中學國際部,學生每個月要完成兩篇作文,而馬克現在的寫作課上,頻率已經達到每周一篇,而且他會對每一篇作文進行細致批改,確保學生的練習達到最佳效果。
馬克對學生論文的評論
英語寫作這個英語學習中的難題,經過Mark的分析,也變成了可以解決的問題,他就像一位登山向導,為學生們提供登山指引。
馬克反復強調,學習寫作需要遵循規則,但他也表示,這些規則一旦形成,最終都會被打破。“但在此之前,你們(學生)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如果沒有,那就按照我的指示去做,因為我的方法目前是最好的。”
本文經授權發布,來自:外灘教育(ID:外灘教育)是國內K12國際教育領軍媒體,為中小學生提供一系列優質核心素養在線課程,歡迎分享給身邊的朋友,未經允許禁止轉載,視覺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