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11 17:29:26作者:佚名
見證革命友誼的時刻到了,趕快關注我們吧
長征路上,風流人物無數。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十大開國元帥的非凡勇氣。
三軍過去后,都露出了面容——朱德
長征伊始,“左”傾領導人的意圖是加入湘鄂西地區的第二、第六軍團。 即使這個目標真的能夠實現,紅軍要付出多少代價也是未知數; 在敵人的嚴密封鎖和“圍剿”下,湘鄂西地區能否站穩腳跟還是個問題。 長征的結果,朱德召集第二、六方面軍會師第四方面軍,然后又率領第二、第四方面軍與較早抵達陜北的第一方面軍會合。 從此,事態一步步向前發展。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情況。 朱德在長征中的功績英語作文,他的許多感人事跡,他的高尚品格和革命作風,就像太陽和天空,像河流和大地。
長征培養猛將領三軍立威——彭德懷
彭德懷思想開放,光明正大,勇于承擔責任,始終把黨的事業放在第一位。 例如,1935年5月12日的中央委員會會議,最初就是由林彪給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信煽動的。 林彪在信中要求罷免毛澤東等軍事領導人,別有用心。 但會議指責這封信是彭德懷“煽動”的,并批評彭德懷“對失去中央蘇區的不滿和右傾情緒”。 考慮到當前的敵人,彭德懷把團結放在第一位。 除了表示林彪“事先不知道這封信”外,他還主動進行自我批評,維護和增進黨的團結。
他在長征中表現出的戰無不勝、奮勇向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不計個人利益、敢于同錯誤傾向作斗爭的崇高品質,無不證明他不愧為一名革命英雄。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軍事家。
善于謀劃、足智多謀、善于戰斗——林彪
從建立井岡山根據地到紅軍強行撤出中央蘇區,林彪始終堅持在前線指揮戰爭。 他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全部反“圍剿”斗爭,參加了紅軍長征。 他率領的紅一軍團是長征的主力部隊之一。 長征期間的遵義會議糾正了“左”傾路線,改組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軍委,由毛澤東負責軍事指揮。 遵義會議后,紅軍首戰慘敗,不少干部對紅軍兜圈子表示不理解。 相比之下,林彪曾致信中央,建議彭德懷接替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權。 這件事遭到了毛澤東的嚴厲斥責。
路漫漫其修遠兮——劉伯承
紅四方面軍從天全、廬山、寶興等地區撤退,再次北進,三次經過夾金山。 朱總司令、劉參謀長隨第31軍第93師第24團渡過常山。 劉伯承對干部戰士們說:“如果我們跟隨黨中央、毛主席第一次穿越草原,不再南下,我們就不會再受翻越雪山、翻越草原的痛苦了。”第三次北上,與二戰重逢一九三五年一月在長征途中舉行,六軍不能再重蹈第一、四方面軍交鋒后的不團結錯誤。” 6月初,朱總司令率第32軍(原第九軍團)前往甘孜迎接第二、第六軍團。 劉伯承擔任先遣指揮員,與先遣工作組組長劉志堅一起,為前方部隊開路。 1936年10月中旬,甘肅會寧地區的二、四方面軍成功與陜北紅方面軍會師迎接。
兩萬里的鐵流——賀龍
堅決擁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一切服從黨的統一決定! 這種質樸、樸實的語言,是賀龍這個堅強的共產黨員自1927年革命低潮時加入黨組織以來一直遵循的行動準則。 至此,紅二方面軍長征勝利結束。 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賀龍、任弼時、關祥英等率部轉戰七省,與前堵后追的敵軍10萬余人進行了100余次戰斗。 ,攻克三十六個縣城,擊碎了蔣介石的黃梁夢,播下了革命火種,完成了戰略轉移,在中國人民革命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詩人元帥——陳毅
從1934年9、10月紅軍主力長征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這三年左右的時間里,留守南方蘇區的紅軍部隊與蘇區人民一起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敵后游擊斗爭。 中央的號召,遵義會議的召開,特別是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中央領導的成立,對我們這些深受“左”傾機會主義之害的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
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結束了。 我們真正在國民黨歡迎的軍樂聲中走下山林,告別游擊區群眾,奔向敵后抗日戰場。
山里的軍事事——羅榮桓
羅榮桓組織大家學習毛澤東的《如何分析農村階級》。 同志之間的許多討論和爭論都是在游行中發生的。 警察們圍著羅榮桓一邊走一邊問他,長長的路在他腳下不知不覺地滑落。 而長征的終點也終于越來越近了。 危險的環境、頻繁的戰斗、艱苦的生活、不如意的境遇,都絲毫沒有影響羅榮桓和鄧小平的情感。 他們始終保持革命樂觀精神,渡過渭水,翻越六盤山,越過黃土高原上無數的深谷。 最終,他們于10月19日順利到達長征終點陜北吳旗鎮。
戰斗中精干和諧——徐向前
紅一、四方面軍各派出部分部隊在西津門(現稱會師門)內的文廟廣場舉行聚會。 嘹亮的歌聲回蕩在會寧上空。 會合前,一、四方面軍領導和領導機關已發出指示,要求各級動員,教育部隊消除一切偏見和隔閡,相互學習、相互尊重、加強團結。 徐向前多次叮囑各軍領導干部:團結就是生命,團結就是力量。 我們要加強對部隊的深入教育和嚴格要求,絕不允許任何破壞兩軍團結的現象發生。 不準說不利于團結的話; 我們決不能做任何有礙團結的事情。
聰明、睿智、勇敢、懂事——聶榮臻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創舉。 但在當時,這是紅軍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求生存的大規模戰略轉移。 最初的目標是渡過湘江,與湘鄂西地區的二、六軍團會師,開拓新局面。 這次行動是倉促的,而且出于保密考慮,大多數指揮員和戰士并沒有動員為什么、去哪里以及如何行動。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從瑞金出發,帶領紅軍和后方機關共8.6萬余人踏上漫漫征程。 在哈達鋪,聶榮臻從一份國民黨報紙上看到蔣介石正在陜北“圍剿”紅軍,進而得知陜北還有根據地。 這真是個好消息! 聶榮臻立即派人把報紙交給毛澤東。 同時,毛澤東還獲得了一些國民黨報紙,這使毛澤東下定決心帶領這支不到一萬人的紅軍向陜北進發。
跨越千山萬水——葉劍英
先頭的第一縱隊和第二縱隊已經進入吳起鎮扎營,第三縱隊的后衛和圍堵隊還沒有出發。 這時,敵軍騎兵趕到一九三五年一月在長征途中舉行,切斷了三縱隊后方的一段。 葉劍英命令戰士們迅速占領有利地形,做好戰斗準備。 敵軍騎兵沿著溝渠追擊他們。 當敵人進入我方火網時,步槍和機槍同時開火,敵人被打暈了。 騎兵無法發揮作用,戰線被封鎖。 它折返包圍紅軍被切斷的后方。 被攔截的兩個紅軍連是久經沙場的戰斗部隊。 在葉劍英的指揮下,他們利用地形阻擊敵人。 直到天黑,他們才主動退出戰斗。 10月19日,黨中央抵達陜甘區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 在這次艱苦卓絕的長征中,葉劍英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跨越了千山萬水,經受了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