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2-27 16:45:02作者:佚名
核心提示:上海自1843年開埠以來,西風漸漸東進,隨著歐美列強在軍事、貿易和宗教領域的不斷侵入之下,醫學、教育和文化等領域也開始逐漸進入上海,并建立了一些教會學校,而上海圣約翰書院開設大學課程是在1892年,可看作是中國大學的肇始.
上海能追溯到的最早辦學記錄在南宋咸淳年間(約1267年),由上海人唐時措、唐時拱倆兄弟,于方浜長生橋東北(今丹鳳路西)購韓姓房屋并改建為梓潼祠,畫孔子像于祠中,修建了“古修堂”,作為“諸生肄習所”。當時上海還未建縣,因此稱為鎮學。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分華亭五鄉二十保,建立上海縣。根據中國封建制度,建縣后,除建造縣衙門,還須修建城隍廟和文廟。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縣尹周汝楫將原鎮學改作縣學,并令縣教諭在縣署東首營建文廟,未竣。次年,由鄉貴萬戶長費拱辰出資建成,有正殿、講堂、齋舍等建筑。
此后隨著上海地區不斷的發展,求學機制也不斷完善,私塾、書院等各類辦學機構興盛起來。洋務運動以后,西學漸進,上海新式教育出現。
1842年英國艦隊進犯吳淞口,上海失守,隨后清政府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上海作為五處通商口岸之一,被迫開埠。
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打醒了國人,開始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清廷的洋務派官員全國推行大規模工業運動,培養留學童生,打開西學之門。
1863年,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認為上海為洋人匯集之地,但缺少精通外語的人才,需設立語言類學校,于是選址舊學宮,即今學院路四牌樓附近,創辦“學習外國語言文字同文館”,簡稱“上海同文館”。后于1867年更名為“上海廣方言館”,1869年遷入江南制造局,還增設冶鑄、制造等技藝課。
1895年甲午海戰戰敗,洋務運動隨之落幕,但它為新式教育奠定了基礎。隨后的維新變法繼續將近代教育推向前進。
上海是維新運動中心之一,在興學、啟蒙、救國的大背景下,中國人創辦的第一所大學——南洋公學誕生了。創始人盛宣懷,他曾是李鴻章行營內文案兼營房處會辦,后來任上海輪船招商局、上海電報局、華盛紡織總廠、鐵路總公司、中國通商銀行和漢陽鐵廠督辦,是李鴻章洋務路線的忠實執行者。
學堂1896年經光緒帝準許,擇地徐家匯新建校舍,1897年4月8日南洋公學正式開學。特聘美國博士福開森為監院(現武康路舊名福開森路,說的就是他)。
上海自1843年開埠以來,西風漸漸東進,隨著歐美列強在軍事、貿易和宗教領域的不斷侵入之下,醫學、教育和文化等領域也開始逐漸進入上海,并建立了一些教會學校,而上海圣約翰書院開設大學課程是在1892年,可看作是中國大學的肇始,因此上海圣約翰大學也由此成為上海乃至全國最早建立的大學,其后各種類別學校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上海也成為教育資源最發達的地區并一直保持到今天。
圣約翰大學校門
自上海解放開始,有一些大學被保留了下來,有一些大學被撤銷,在時隔70年之后,上海在1949年以前曾經有過哪些大學存在?許多人都已經不知道了,本文盤點一下上海在民國時期的著名大學,并以成立時間早晚進行排序,與您一起回顧一下。
1.上海圣約翰大學(1879—1952)
圣約翰大學?;?/p>
上海圣約翰大學創建于1879年,最初校名為圣約翰書院,設西學、國學和神學三門課程,以上海方言授課,1881年開始全英文授課,1892年開始設置大學課程,1896年形成文科、理科、醫科、神學科及大學預科的教學格局,1905年11月正式稱上海圣約翰大學,并設文理學院、醫學院和神學院及附屬預科學校,其畢業生可直接入讀美國所有大學的研究生院,從1913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52年秋被撤銷,所有院系被合并到其他高校,其校址被現在的上海政法大學使用,上海圣約翰大學存世73年。
2.上海交通大學(1896—至今)
交通大學?;?/p>
上海交通大學由晚清重臣盛宣懷創建于1896年,最初校名為南洋公學,其校名演變史如下:南洋公學(1896)——商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1905)——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1906)——南洋大學堂(1911)——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1912)——交通大學上海學校(1921)——交通部南洋大學(1922)——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學(1927)——鐵道部交通大學上海本部(1928)——國立交通大學(1937)——交通大學(1949)——上海交通大學(1957)。
3.震旦大學(1903—1952)
震旦大學校門
震旦大學是由著名教育家馬相伯于1903年2月在上海創辦的,最初校名為震旦學院,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學,由馬相伯擔任監院(校長),1914年即開始研究生教育并可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1928年在教育部注冊后更名為震旦大學,其鼎盛時期設有醫學院、文學院、理工學院、法學院、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并附設兩所高級護士學校和兩所附屬中學,1952年秋被撤并,其校址為重慶南路227號和280號,現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使用。
4.復旦大學(1905—至今)
私立復旦大學,創辦于清光緒31年,位于江灣翔殷路平陰橋堍。
私立復旦大學,足球場和子彬院
復旦大學?;?935
復旦大學由著名教育家馬相伯創建于1905年,初始校名為復旦公學,1917年開始創辦大學本科,并設文科、理科、商科及大學預科和中學部,并更名為私立復旦大學,及至1929年已發展為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和商學院及17個系,抗日戰爭時期遷址重慶辦學,并于1942年由私立復旦大學改為國立復旦大學,及至1949年上海解放時,復旦大學設有文、理、法、商、農五個學院20多個系科及經濟、生物兩個研究所,五十年代初期,復旦大學部分系科調出,但更多的是并入了其他大學的系科,成為此次院系調整最大的贏家,并由此成為名牌大學。
5.滬江大學(1906—1952)
滬江大學?;?/p>
滬江大學是一所教會大學,由美南浸信會和美北浸禮會聯合創辦于1906年,最初校名為浸會神學院,1909年為浸會大學堂,1911年更名為上海浸會大學,1914年更名為滬江大學,1917年開始招收研究生,其辦學規模僅次于金陵大學和燕京大學,1928年1月由劉湛恩出任首任華人校長之后,在辦學上更加中國化,并更名為私立滬江大學,以文、理、商著稱于中國教育界,1952年秋被裁撤,所有系科并入上海其他高校,其校址現被上海理工大學使用。
6.暨南大學(1906—1949)
暨南大學校徽
暨南大學由時任兩江總督端方于1906年在南京籌劃創立,當時校名為暨南學堂,專門招收華僑學生,辛亥革命爆發后曾一度停辦,1917年底復辦不久更名為國立暨南學校,1923年增設大學部,并從南京遷址上海辦學,1927年更名為國立暨南大學,鼎盛時期設有商學院、文學院、理學院、教育學院和法學院并設附屬中學,還設有外交領事專修科,1949年8月被停辦,所有系科被并入上海其他高校。
7.同濟大學(1907—至今)
同濟大學?;?/p>
同濟大學由德國退役軍醫埃里希·寶隆創建于1907年,初始校名為德文醫學堂,是一所以醫科起家的綜合性大學,其校名演變經過如下:德文醫學堂(1907)——同濟德文醫學堂(1908)——同濟德文醫工學堂(1912)——同濟醫工學校(1917.4)——同濟私立醫工專門學校(1917.12)——同濟大學(1923)——國立同濟大學(1927),曾是上海第一所國立大學,抗日戰爭時期搬遷六次,最終落腳于四川宜賓李莊辦學,發展成為以文、理、醫、工、法五大學院的綜合性大學,建國以后經過多次拆分,其醫學院被遷往武漢,最終被調整為以土木建筑為主的工科大學。
8.大同大學(1912—1952)
大同大學校徽
上海大同大學曾是上海乃至全國著名私立大學,是無錫籍著名教育家胡敦復于1912年3月19日創立并任校長,初始校名為大同學院,1922年9月改為大同大學,尤以“理工”見長,曾素有“北南開,南大同”之譽,胡敦復是1907年9月被清政府公派赴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1909年7月回國主持“游美學務處”的考試、遴選和派遣留美預備生工作,梅貽琦、胡適、竺可楨等三批留美生就是由他遴選考試赴美留學的,清華學堂于1911年成立時曾出任第一任教務長,1952年10月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大同大學被撤并,相關系科并入復旦、交大、同濟、華東師大等大學中。
9.上海美術??茖W校(1912—1952)
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舊址
上海美術??茖W校創建于1912年11月,最初校名是上海圖畫美術院,由烏始光、張聿光、劉海粟等人創辦,并由烏始光擔任第一任院長,此后又先后更名為上海圖畫美術學院(1915)——上海圖畫美術學校(1916)——上海美術學校(1920)——上海美術專門學校(1921),1930年7月1日根據教育部《大學組織法》更名為上海美術??茖W校,由此進入鼎盛時期,1952年院系調整時,上海美術??茖W校與蘇州美術??茖W校和山東大學藝術系合并在無錫市組建了華東藝術專科學校,1958年1月又遷址南京辦學,即現在的南京藝術學院。
10.上海大學(1922—1927)
上海大學舊址
上海大學是在原“東南高等師范??茖W?!被A上,于1922年10月23日在上海成立的,由于右任出任校長,邵力子出任副校長,翌年鄧中夏出任總務長,瞿秋白任教務長兼社會學系主任,其校務主要由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人主持,國共兩黨領導人和兩黨的革命骨干都曾在該校執教,為中國革命培養了一大批骨干人才,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爆發,國共兩黨關系破裂,上海大學被查封停辦,具有革命色彩的上海大學僅存在了5年。
11.大夏大學(1924—1951)
私立大夏大學,創辦于民國13年6月,位于梵王渡中山路旁。
私立大夏大學校園全景,前方中間建筑為知名的群賢堂。
群賢堂
1924年6月,私立廈門大學發生學潮,因歐元懷等9名教授和300多學生與林文慶校長為首的校方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憤然脫離廈門大學,奔赴上?;I建新校,在王伯群的捐資助學之下,成立了私立大夏大學,并由王伯群出任董事長,聘請馬君武為校長,以“自強不息”為校訓并實行導師制,曾先后設五個學院及三個專修科,因該校建筑宏偉、環境優美、設施完備并設有全國最早的教育學院,而被譽為“東方的哥倫比亞大學”。1951年根據中央教育部決定,大夏大學和光華大學合并,以中山北路3663號大夏大學為校址,成立華東師范大學。其校址至今仍被華東師范大學使用。
12.光華大學(1925—1951)
光華大學舊址,私立光華大學,創辦于民國14年6月,位于大西路(延安西路),中山路口。后為中國紡織大學所在。
私立光華大學,校門內道路。
光華大學曾是上海一所私立大學,1925年6月由從上海圣約翰大學退出的572名師生創建,以“光華”二字為校名寓“光我中華”之意,由著名教育家張壽鏞出任校長,1929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立案,設文學院、理學院和商學院,“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后,其校舍被日軍炸毀后,一部分遷址四川成都辦學,成立私立光華大學成都分部,上海本部暫停招生,抗戰勝利后,上海本部復校,成都分部交四川辦學,并更名為私立成華大學,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成為四川財經學院,即現在的西南財經大學,上海本部于1951年被拆分到其它大學中,僅存世26載。
13.上海法學院(1926—1951)
上海法學院校門
上海法學院前身為1926年創建的上海法科大學,部分師生于1929年因“鬧學潮”等原因,重新擇址組建了新的上海法科大學,并開設了法律、政治、經濟、會計及銀行等系科,根據國民政府教育部《大學組織法》之規定,又于1930年6月更名為上海法學院,由褚輔成擔任院長,沈鈞儒為教務長,學校匯集了王造時、史良、沙千里、鄧初民、胡曲園、彭文應、楚圖南等一大批優秀人才,曾被譽為中國民主黨派領袖人物的搖籃,1948年3月褚輔成逝世后,由其兒子褚鳳儀接任院長,1951年8月被撤銷,其主體并入上海財政經濟學院,即現在的上海財經大學。
14.國立上海醫學院(1927—至今)
國立上海醫學院
著名醫學教育家顏福慶于1927年6月在上海吳淞創辦了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不久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上海有哪些大學有音樂專業,1932年獨立為國立上海醫學院,是當時中國唯一的國立醫學院,抗戰時期曾內遷昆明、重慶辦學,1950年9月改稱上海醫學院,1952年院系調整時更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上海醫科大學,2000年與復旦大學合并稱復旦大學醫學院,為了傳承上醫品牌,2002年4月又更名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15.國立音樂??茖W校(1927—至今)
國立音樂??茖W校是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成立的,當時校名為國立音樂院,是中國第一所高等音樂學府,由蔡元培出任院長,蕭友梅為教務主任,后來教育部對《大學組織法》進行了修訂,規定傳授一種專門技術的學校都改為??茖W校,1929年9月國立音樂院被更名為國立音樂??茖W校,由蕭友梅出任校長,1949年9月又更名為國立音樂院上海分院,此后又相繼更名為中央音樂學院上海分院、中央音樂院華東分院,1956年11月20日更名為上海音樂學院并沿用至今。
1949年以后,尤其是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后,上海的許多大學被拆分合并,本文所列舉的僅是其中最著名的大學,肯定還遺漏了一些。
盤點上海那些大學的前世今生
上海是中國的教育重鎮,擁有9所211院校(不包括二醫大),其中有4所985,擁有各類高等院校96所。而上海的好學校,大多是清末,民國時代流傳下來的,每一所學校建立的背后,都伴隨著中國歷史的大事情,今天就為大家聊聊這些大學的前世今生。
復旦:1905
復旦大學創立于1905年,在清末新政的背景下,一些學生脫離了震旦公學,擁立上海教育先驅馬相伯成立的一所中國人自己的現代化學校,名字取自《尚書》:“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倍皬偷┕珜W”,建立之初是一所現代化中學,1917年,復旦公學成立大學本科部,大學的首任校長為李登輝(不是臺灣那個),在李登輝的努力下,復旦成為民國時代上海灘著名的大學之一。
1949年,在學生和老師的抵抗下,復旦大學沒有被遷往臺灣,1951年,毛主席為復旦大學題寫校名。1959年,復旦大學成為當時全國16所重點大學之一。
在上海的各所大學里,復旦大學的民族色彩,自強色彩很濃,在學統方面也延續得比較好。
交大:1896
上海交大的前身是1896年的南洋公學,當時甲午戰敗,中國舉國震驚,洋務派要求廣開新式學堂,推廣教育,南洋公學在大商人盛宣懷的支持下在上海徐匯建立。洋務運動里,有北洋和南洋之分,上海屬于南洋的范圍,公學是一種模仿外國的新式學堂。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中國進入民國時代,當時的交通部將南洋公學改為“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這所學校成為中國工科研究的核心,當時主要研究的項目是鋪鐵路。
1922年,學校改名為“交通大學”,但是當年,學校分裂為“交通部南洋大學”和“交通部唐山大學”。
1927年,北伐勝利,南京國民政府接管上海的“南洋大學”改名為“第一交通大學”,1928年又將上海,北京,唐山三處的交通大學合并為“鐵道部交通大學”,上海這所被稱為“上海本校”。
1937年,淞滬戰役爆發,交大遷往重慶。
1949年,交通大學被南京國民政府遷往臺灣,在臺灣新竹成立了“國立交通大學”。而留下的學生和老師繼續著上海交大。
新中國成立后,對留下的交大資源進行了拆解,1955年將整座學校搬遷到西安,支援西部開發。但是由于大量硬件設施無法搬遷,事實上出現了兩所交大,1959年,國務院批準兩地分家,成立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
上海交大的歷史堪稱是驚濤駭浪,其多次分裂卻始終引領中國工科和理科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后,上海交大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現在已經成為全球知名的大學。交大的歷史堪稱是中國120年近代史的縮影。
同濟:1907
1900年,德國人開始在中國活躍起來,在德意志帝國文化部和外交部的推動下,德國人于1907年在上海開設“德文醫學堂”,第二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在中國取“同舟共濟”,而又與德意志的“Deutsch”諧音,故而得名。1917年,中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在上海有租借的法國,英國,美國,日本都與德國開戰,這所醫學院就被中國人接收了。
1927年北伐勝利后,教育部將其改為“國立同濟大學”,抗戰爆發后,學校內遷到四川,1946年遷回。
新中國成立后,同濟大學院系被拆分重組,1952年,交大,復旦,圣約翰大學的土建類專業并入同濟,同濟的土木工程霸主地位就是這時奠定的。同濟大學在文革時遭到巨大破壞,改革開放后逐漸恢復,由于其歷史淵源,它不僅成為中國名校,同時也成為中德交流的窗口。
華東師大:1924
華東師范大學是民國時代的大夏大學和光華大學合并而成的。大夏大學是廈門大學分裂而出的學校,在1924年成立,光華大學是從上海圣約翰大學中分裂而出的,成立于1925年。
1951年,教育部將大夏大學,光華大學合并,并且抽調復旦,同濟的一些院系組成了華東師范大學。1952年,圣約翰大學被裁撤,其文科院系并入華東師大。華東師范大學成為整個華東地區基礎教育人才培養的核心院校。
1966年文革爆發,在多次運動中損失慘重的華東師大在文革中成為重點打擊對象,1972年,華東師大和上海師范學院,上海體育學院合并成上海師范大學,華東師大建制被裁撤。
1978年,合并的各校相繼恢復招生,1980年,華東師大建制被恢復。復校后,華東師大成為教育部重點建設院校,在全國首開“研究生院”,培養了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博士。
華政:1952
華東政法大學既不是985,也不是211,甚至連上海市教委重點大學都不是,但是這所學校在中國政法界的地位是醍醐灌頂,如雷貫耳的。
華東政法大學的校園非常漂亮,上海各所學校內的歷史保護建筑竟然有30%集中在華東政法的老校區里,因為這里就是上海圣約翰大學的舊址。
1952年,教育部抽調6所大學的法律系成立華東政法,這是新中國第一所政法類高等學校。
但是,隨著反右運動的擴大,學校在1958年第一次被撤銷,其主體并入上海社科院。
1964年,學?;謴停谖母镏械?972年第二次被撤銷。
1979年,最高院,最高檢,公安部,聯合恢復華東政法,學校由司法部直屬,專門培養法律類專門人才,加強中國社會的法制建設。同時,學校進一步被建設為一所綜合院校,但是由于學校專業性比較強,因此錯過了211和985項目。
2000年,學校脫離司法部由上海市管轄,是聞名遐邇的上海名校之一。
上財:1917
1917年,正值世界大戰,西方列強各自爭斗,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得到了空前發展上海有哪些大學有音樂專業,在這個背景下,中國的高等學校紛紛開始設立商科,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也建立了商科,這就是上海財大的前身。后來,南京高師改組為國立中央大學。
1932年,商科從國立中央大學獨立,成立了國立上海商學院,這是中國第一所專門的商科學校。
1950年,學校改名為上海財政經濟學院,1951年,從全國20所大學抽調經濟專業并入財大,1960年改名為上海財經學院。
文革時,財經方面成為了重災區,1972年學校被裁撤,1978年復校后,上海財院成為中國培養經濟學,金融學人才的重點學校,1980年劃歸財政部,1985年改名為現在的“上海財經大學”。1996年加入211項目,2000年后歸教育部直接管轄。
這20年來,中國經濟騰飛,上財也成為上海最熱門的大學,高考錄取分數極高。
上外:1949
1949年為了培養與蘇聯交流的人才,上海設立了俄文學校,在1956年成立了上海外國語學院,招收東方語,西方語的學生,但是英文、法文、德文由于1957年的反右運動沒能開設。由于外語人才緊缺,1964年,學校被定為重點發展對象,但是文革開始后,上外被迫停課,1972年恢復。改革開放以后,學校獲得了長足發展,1994年改名為上海外國語大學后,從專門的語言類高等院校轉變為綜合大學。
華理:1952
華東理工大學原名華東化工學院,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所以化學見長的理工類高等學院。華東理工在1952年的教育大調整里,集合了5所大學的化工系合并而成,1960年被定為全國重點大學之一。1972年改名為上海化工學院,1993年改為華東理工大學。
上師大:1952
上師大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學,主要為培養中小學教師人才設立,成立于1952年。1958年,學校改名為上海師范學院,當時是教育部重點發展的學校,校長由周恩來總理親自任命。1972年合并,1978年恢復師范學院建制。
1984年學校更名為上海師范大學。雖然90年代上師大也沒能進入211,但是這所學校在上海是比較好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