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2-15 15:00:14作者:佚名
問這個問題,你的想法是:我確定要選一家留學機構代辦了,但是不知道哪家機構比較好,自己又不可能所有機構跑一遍,所以想問問大家的意見,看看哪些機構大家覺得比較好,然后好的那些自己就去問問,不好的就不浪費時間去聯系了。對吧?
可是,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而錯誤的問題沒辦法帶給你正確的答案。之所以說這個問題是錯的,有以下幾點:
衡量標準不明確
每個人對“好”的定義不同,有的人認為是“高性價比”、有的人認為是“高申請成功率”,有的人認為是“優質的服務”,有的人認為是“較多的客戶口碑”......所以問這種問題,不能簡單的問一句什么“好”,而是要具體明確自己的標準是什么。所以與其在網上等別人回答,還不如來問我具體的問題,如:“請問你知道專業度高的留學機構有哪些嗎?”
“好”與“壞”并不穩定
有的機構擅長英語國家本科及碩士的辦理及申請;而另一家機構可能更擅長非英語國家初、高中學生的申請。在全球那么多國家中,留學的學生年齡段從幼兒園橫跨至博士,而這兩個參數組合出來的選項就非常多,加上品類、醫學等專業選擇,選項就更加眼花繚亂。所以沒辦法用一句“好”或“不好”來總結任何一家機構。
在擅長的概念下,辦理人員的水平會占很大比重。因為辦理人員擅長某些領域,就容易積累更多的成功申請案例,模式出更多技巧方法,于是就更容易招募想選擇該領域的品類,于是就形成滾雪球效應。所以,假如這個或幾個辦理人從A機構離職,前往B機構就職,于是在該領域B機構的品類度就會有顯著的提升。所以就變成了——2018年美國會計留學A機構比較強,而2020年的時候,B機構就比較強了,類似這種概念。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地域。比方說A機構北京的分部整體服務比較高,而品類的分部業內所有人都知道它比較差。所以不能因為都是A機構的品牌,就把兩個城市的機構混為一談。而且因為顧客沒辦法知道這些信息,所以只能找第三方咨詢機構來詢問。
眾人的評價不論好壞都沒有參考性
有的人會存在“你看!罵A機構的人這么多,我就一開始覺得A機構估計會不大好”的自我驗證心理。但是實際上,辦理好的同學不會出來大聲旗鼓的給機構做宣傳,贊不決口的夸獎,這些學生基本上都會把心思花在他們人生的下一階段上,相反,辦理不好的同學就開始通過罵來來宣泄自己心中的情緒和不滿了,甚至可能夸大一些事實。而且我們老話講“一個巴掌拍不響”,任何負面的評價,不指出自己的錯誤,而全是職責對方,這些內容,理性的人知道,是不可采納的。也是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概念。
所以我從來不花時間去網上罵別的商家,第一,罵了也沒用,對方也不會因為我的謾罵而退費;第二,我的目的是什么?出了問題,我要考慮的,不是你的錯我的錯的問題,而是如何解決當前的困難,達到我的目標,這才是我主要去考慮的點。而一旦鬧不愉快,甚至撕破臉,只會讓我更達不到我的目標。
但是差的評價也不是完全一無是處,你可以看看作為選擇那家機構合作的參考,就是交費后,可能會出現哪些嚴重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如何做好事前防范以及事后補救,這是你要去做的功課。而不是機構的銷售人員嘴上說“肯定沒問題”,然后你就心安的去做別的去了。然后大機構服務的學生多,所以被罵的數量就多,小機構服務的學生少,所以你能難看到它們的負面評價,但是并不代表大機構就比小機構差。
那有的人會說,差的評論不能參考,好的評論總能看吧?
我跟你講,好的評論更不能看,因為任何機構編造一些好評出來都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你以為眾人都說好的機構,基本上都是營銷上,找水軍或者,自己編評價多的機構而已。
所以重要的不是去糾結“好”“不好”,而是“是否合適自己”。范冰冰是很好的老婆,但是不一定跟你性格合的來,所以對你來說,未必適合娶來做老婆。就這個道理。所以下面我們來講下評判機構是否合適的一些標準:
一、機構規模
大機構一般是流水線作業,即多名工作人員一起負責一位學生,每個工作人員僅負責一個環節。這種模式的品類是每個環節上的品類人員長期服務大量學生,專業度高。壞處是一位工作人員服務完后就交個下一位工作人員,沒有一個人完整的了解學生的全部情況。
小機構受制于人數限制,一般是一名工作人員全程服務一名學生。這種模式的好處是該工作人員了解學生的全部情況,可以根據變化隨時調整方案及策略,甚至更改最初選定的國家;壞處是戰線過長,導致專業上相對不那么精、深、專。
于是你去咨詢的時候,就會聽到大機構靠自己服務人員多,小機構夸自己服務人員從始至終服務你,各自都認為這些是自己的優勢。
那到底哪種模式好呢?取決于你的選擇,如果你選的是大眾化選擇,單從效率上講,大機構的模式會更快;但是假如你的品類偏小眾,或者你個人情況比較特殊,那小機構的模式會更適合你。
那至于多特殊算特殊,這個就得私信我們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每個的情況都是獨一無二的,我不可能把所有的情況都列舉在這。
二、運營模式
1.中介模式
這是傳統留學機構模式,也是一些市面上的大規模留學機構在使用的模式。中介模式下的機構本身在國外是有合作院校的,因此會優先推薦學生申請這些院校,因為這些學校門檻不高,因此申請成功率會很高。這是優勢。
但是通常合作的院校層次也不是很高,多是大家說的“野雞大學”。
于是,肯定有人會跳出來說,“哦!野雞大學啊,那這種模式我不考慮了”。
這種思維其實是很狹隘的。因為你可以把這些學校作為跳板,讀兩年后,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英語水平后,再轉入更好的學校。有些學生在國內缺乏語言環境,所以語言水平怎么都提升不上去,還有就是不適應國外的教學模式啊之類的。反正意思就是不是“一入野雞大學就生是野雞大學的人,死是野雞大學的鬼”這種概念。
2.咨詢模式
咨詢模式要求咨詢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給出相應的建議。但由于咨詢師的培養費時費力,大多機構只會將一些沒有留學經歷的銷售人員草草培訓一下便投入工作。這種模式下的機構好壞難以評判,因為取決于你碰到的那個咨詢師水平如何,尤其是大機構,咨詢師人數會很多,水平會相差很大,而不管你遇到什么樣水平的咨詢師,類似“愛屋及烏”的道理,會影響到你對那家機構的看法。
所以我們在做的事情之一,就是通過逐漸跟機構里人員的接觸,幫你篩選出資深的咨詢師來給你做咨詢。是否決定簽約另說,但至少給你一個比較全面、清晰的畫面,讓你明白你要去留學的國家或者大學再或者是海外生活到底是怎樣的。但你不來咨詢我們的話,就等于自己在碰運氣了,你自己去留學機構的時候,碰到怎樣的咨詢師就是怎樣的。因為你沒辦法要求說:“我只要高水平的咨詢師哈,新手我不要”,那每天大機構來訪的學生家長那么多,怎么可能因為你一句話就給你特殊待遇呢?但是我們能做到這點,因為我們只管來咨詢我們的為數不多的學生,沒來咨詢的人,就不關我們什么事了。
3.半DIY模式
這是市場上品類的一種運營模式,是由機構+學生參與構成的。相比起上述兩種模式的包辦方式,半DIY模式下由學生掌握主動權,咨詢師起到從旁輔助和引導的作用。這種模式可能會要求咨詢師必須有著親身留學經歷,以應對申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和學生可能想了解的各種問題,從選校到生活到專業知識等方面咨詢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出真實可靠的答案。
就事論事的說,半DIY模式是市場上品類運營模式中最合理也最人性化的一種品類機構運營模式了,既可以最大程度地滿足同學們的各項申請和認知需求,也可以充分發揮留學機構的專業性和高質量的服務。
但是,這種模式不適合入學時間緊迫的同學,還有就是能力偏弱的。
所以我看很多帖子說:“留學申請很簡單,自己就能DIY”,這個言論其實是很害人的,你認為的簡單,不代表對別人來說也簡單。有的學生本來就是高考落榜,然后只能出國留學,他們本來英語水平、辨別能力就弱,你還讓人家本著省錢的目的,自己去國外院校網站上去選專業,那不是亂來嗎?那還不如讓人家隨便去網上瞎指一個大學和專業來讀。
三、顧問資歷
我看有人說,顧問的評判標準就是:你要問他“有無留學經歷”、“有無成功案例”。
這些觀點是無可反駁的,一個有留學經歷的人來給你做咨詢,分享他的觀點和經驗,肯定比沒出過國的人要好,不管沒出過的人多努力去了解所有的情況。但是這些等于沒說,這個觀點沒有任何意義。
我指的“資歷”的意思是:這個咨詢師跟你想選的留學方式很接近,最好是留學國家、大學和專業三者高度一致,如果找不到的話,也盡量接近。而不是這個咨詢師是美國學金融的,而你是想去日本學藝術的,那你們兩個人會完全搭不上話,他不了解你的專業,你也不曉得他去美國的那些感受對你有什么用。所以以簡單的“有無留學經歷”來評判,會很膚淺。
另外,有的帖子說:“文書水平是很重要的一個評判標準。你的硬件成績不夠突出,只要你的文書材料足夠精彩和豐富,那你還是有機會力挽狂瀾。”我初想這個,覺得說的對,但是細想一下,就發現不是這么個概念。
類似,國內一本、二本、大專的概念,你是什么樣的考分,就對應去什么樣檔次的學校,一本大學的文書要求肯定比大專學校的文書要求水準要高,這個是無可厚非的吧。但是,整個大框架的概念是——你是具備這個能力來做這個事情的,所以學校才要你來做,而不是學校在拿一個你完全做不到的事情來考核你。
所以只要不是你申請的學校排名非常靠前,而你選的那個文書老師水平又太差,是不會存在問題的。
所謂的這種“成績不夠,文書來湊,結果成功了”的真實案例,是屬于學生本身的非成績素質很出彩,比方說:這個學生很積極的參加校外活動,經常在學校擔任組織干部,管理很多事物,對某個領域非常有興趣,所以很小年齡就在學習高年級學生才學的資料等等。是這種東西加了分,所以學校破例錄取了。而不是文書水平,文書水平具體指的是文字功底,而沒有感人或動人的內容來做支撐,再漂亮的辭藻堆出來的文章,都是沒有靈魂的。我這么說你們能理解吧?
所以上面的品類還是一些銷售人員營銷你的品類。跟營銷人員打交道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那些面上聽上去很有道理的說辭。所以我們讓學生盡量在咨詢留學機構前來咨詢我們的原因就是這個,因為你沒聽我說的這些的話,就很容易被那些銷售人員給洗腦。
機構給你制定的規劃方案
你會看到有些人說:“你要去看那機構或者老師是否有成功案例,根據這個去評判是否選它”。這個概念也不對。首先,別人的成功案例,不代表你也能成功;其次,別人成功的服務人員,現在可能都不在那機構了;再次,尤其是大機構,學生一多,哪會拿不出幾個成功案例來呢?服務隨便糊弄,都一定會有些能力強的學生取得驚人的成果。最后就是你會發現,你看覺得有道理后,一到對方去問,就會發現自己上套了——對方會立馬拿出自己精心準備的案例檔案來,然后興高采烈、神采飛揚的跟你解釋每個案例是怎么怎么一波三折,然后取得驚人的成績的......
所以最重要的,是讓機構給你出你個性化的方案,然后看這方案對你是否真的好。通過給你定制的方案,分析對方是否用心、是否專業、是否能落地等等。就是你過去有沒有輝煌的成績,我都不想知道了,我只在意你想怎么來把我的事情給真正做好。
所以我其實很不喜歡寫這些回答,因為我說了一堆,然后一想,自己說了什么?感覺自己什么也沒說。我比較喜歡具體事情具體分析,而不把所有的學生情況歸納為幾個大類,然后再把留學的選擇分為幾個大學,再理論化的去說明該如何選擇的問題,每個學生的情況都是獨特的,所有的理論都是相對而言的,沒辦法出個公式來套所有情況。
“具體”的意思就是:一個學生來,說想選金融專業,一個是美國的社區大學(排名不是很好),另外一個是澳洲八大學校之一,該怎么選?那我們就會說,肯定選美國,因為金融最強的還是華爾街,所以你要往這個方向去走,先入學的學校差點沒關系,但是努力提升自己,抓住一切機會實習、學習提升,做好1-2年后轉入更好學校的準備計劃,最大化擴展自己相關領域的品類。澳洲的金融不強,所以假如你先只看重學校排名而選了澳洲,那你后續很難有較高的晉升空間了。
然后我就怕有些杠精跳出來說,“你這個說法是不對的,他都考入澳洲八大了,那水平怎么可能才申下來個中年人讀的社區大學呢?”。這個不重要好嗎!這只是我隨遍舉的例子。重要的是,打口水戰,爭論對錯沒有意義,只有根據每個學生的個人情況,然后指出對他而言,最好的選項是什么,并且說出道理,再事后驗證,確實這個選擇幫助他更好的完成了他的夢想,避免了很多彎路,才能說是最正確的。結果,才是衡量的唯一標準。
異類留學該如何挑選留學機構
我看到有人說這個概念,我同意他的說法。只是這個異類是指什么東西?我覺得是非主流的專業,因為選的人太少了,所以好多機構沒有相關專業的人員,也沒有相關申請經驗。沒有經驗什么的都沒關系,做什么都有第一次,關鍵的是,因為你這個太冷門了,后端服務人員也不知道該具體怎么弄,但是前端銷售為了簽單,牛皮吹出去了高中留學美國中介機構,后端人員只能硬著頭皮上,于是,你就入坑了,是這個意思。所以這些情況的話,就要找專門的一些擅長做這些冷門、小眾的機構。
然后這種情況的學生嘛,就可私信我,可不私信。因為我們頂多能做到的就是幫你判斷是否有明顯的入坑,但是假如判斷的結果是有,那下一個躲不掉的問題就是,該怎么找到合適的機構呢?這個八成我們也不知道,我實話實話,我們短期內還做不到強到了解所有冷門、偏門專業的地步。
所以我看到有的帖子在那里推,“你們要咨詢冷門專業的同學去這個鏈接哈,它是專門弄這塊的”。我一看,這不就又是忽悠嗎?冷門專業那么多,從天文到地理,從文字到數學,五花八門、千奇百怪什么都有,怎么可能有家機構能全部囊括呢?哦!某東方的大機構養不起這些冷門的職員,然后來個沒錢的小機構就全部把他們養著了?你這邏輯對不對你自己去想想再出來說好嗎?
總結:銷售的嘴,騙人的鬼。所以不能全信。但是也不是有些人說的“覺得對方有些啞火”就把他完全判死刑的概念。任何一個人說的,不可能100%都是假的,哪怕1%是真的高中留學美國中介機構,你都要想辦法把這1%提取出來,然后通過多方面,多人的溝通,慢慢去積累無數的事實,構建出自己對想去留學的路線的基本框架,然后小心求證,逐步推導,留下多方考證后,比較準確的信息,而剔除不準確的信息。還要準備好備用方案,以防意外。而不是多方打聽后,選了一家自己認為靠譜的機構,然后就把自己的命運交到對方手中了,之后就高枕無憂了。你要知道,你自己的命運永遠只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管誰跟你說“以后肯定沒問題的”“放心吧”“你未來肯定很美好”......你都不能信!永遠記住自己的目標,然后逐一收集達成目標的每一個小條件。好好聽聽我們跟你說的“彎路”“失敗經驗”,這些都是我們留過學的人親自經歷過的坑,而不是盲目的覺得自己進了名校就人生一定會圓滿了,或者簡單覺得自己選了一家最好的留學機構了,剩下就肯定沒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