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答:從目前情況來看,很簡單,即使打了疫苗,也要保持遵守“九個字”: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做好和病毒長期共存的心理準備吧。
我好些在北美親友的孩子都感染過了,他們年輕身體好" />
更新時間:2021-08-11 04:14:00作者:admin2
謝邀!
簡答:從目前情況來看,很簡單,即使打了疫苗,也要保持遵守“九個字”: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做好和病毒長期共存的心理準備吧。
我好些在北美親友的孩子都感染過了,他們年輕身體好,在家里休息幾天就好了,好似得了一場病毒性感冒一般(川普兒子就是如此),但有基礎病的中老年就要特別小心了。無論是否打了疫苗,無論是否有特效藥出來,牢記張文宏醫生的提示:最有效的藥物是人的免疫力……
順便提一下,注意到,最近國內好些公號文說美國疫情又重來了,每天新感染數超過10萬,說疫情看來不會好了。不要替美國人擔心了,因為目前,美國的病毒感染數量雖然很高(歐美日都還很高),不過,這病毒在美國的病重率、死亡率已經大幅下降。有歐美科學家認為,一旦病重率、死亡率降到類似病毒性感冒(美國本來每年到這個季節,就會有流行性感冒,每年都會死個幾萬到十來萬人,一旦引發了基礎?。?,這次新冠病毒就可歸類為病毒性感冒,準備與之共存了。事實上,我在北美親友中有些孩子也感染過了,在家里休息幾天就好了;而有基礎病的中老年要千萬小心,做好長期保持“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的準備吧……
好幾個網友讓我回應一下最近比較熱門的話題:年輕人配職場自由嗎?因為我長期在北美,職場的情況和國內不盡相同,那就借用吳其倫的觀點來回應一下吧,特別他后面提到的應該怎么做才能獲得“職場自由”,和我之前反復強調觀點類似:
現在提到“職場”,瞬間聯想到的關鍵詞恐怕都是負面的,比如“內卷”、“996”、“不自由”……等。那么職場不自由的原因都有什么?吳其倫覺得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是把“自由”期望得太高,以至于不切實際,把這個不現實的概念強加于現實,導致心理落差過大。年輕人配職場自由,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即便如此,現實條件卻讓年輕人達不到職場自由。理想的職場自由是不存在的,是伊甸園,是烏托邦,職場上難免要承受環境的壓力、同事的紛爭、受領導的管制……只要身在職場,這些在所難免,如果你不會排解這些煩惱,那么你永遠也不可能實現職場自由。
第二點,是由于自己的能力和職位不匹配,好比你的專業不對口,又或者能力不足以至于工作中事事力不從心,那么你不可能職場自由。
第三點,是不會及時止損。經濟學中有一個術語叫做“沉沒成本”,即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僅是權衡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要回顧從前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所以,趁著沉沒成本不大的時候,換個工作,或許就是職場自由的第一步。
說到這里,應該怎么做才能獲得“職場自由”呢?其實道理很簡單——職場自由就是通過不斷學習積累和經驗積累讓自己具備不可替代性。
人的社會成長分為縱橫兩個經緯,想要達成真正的職場自由,需要從這兩個方向切入:
縱向發現:在職場中堅貞,忍辱負重,甚至臥薪嘗膽也不為過,努力提升自己,吃苦耐勞,逐步攀登。從一個小小的普通員工向領導層躍進,時間不會辜負每個人的努力,即便這其中的艱辛難以想象,但這終究是一個腳踏實地的辦法。
橫向發展:培養個人興趣、陶冶情操、積極拓展人脈、努力發展副業,去學習投資理財相關知識,為自己拓展另一條道路。這樣,就不至于在一棵樹上吊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焦慮。
再回到面對疫情反彈,你做了哪些準備,保持遵守“九個字”: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做好和病毒長期共存的心理準備吧,千萬不要恐慌,因為恐慌將損耗免疫力,而人的免疫力是最有效的藥物……點到為止吧。
最后,再順便打個小廣告,“陳思進財經漫畫”系列第一部《漫畫生活中的財經》新鮮出爐、第二部《漫畫生活中的金融》即將出版,謝謝關注!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么更好的意見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