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被朱元璋視如親子," />
更新時間:2021-07-28 02:18:10作者:admin2
憤世 【注音】:fèn shì 【釋義】:憤:憎惡,痛恨;嫉:仇恨,痛恨;世、俗:當時的社會狀況。有正義感的人對黑暗的現實社會和不合理的習俗表示憤恨、憎惡。
恃才傲物,不知檢束,這樣的人,結局一般都不會太好。
解縉,字大紳,江西吉水人,自幼聰明絕頂,明朝遺老錢謙益在清初編撰的《列朝詩集小傳》中有如此描述——
“五歲時,族祖抱置膝頭,戲之曰:‘小兒何所愛?’應聲作四絕句,其一曰:‘小兒何所愛,夜夢筆生花。花根在何處,丹府是我家。’······年十九舉進士,倚待動輒數萬言,未嘗起稿,善為狂草,揮灑如雨風。才名炫赫,傾動海內。”萬歷朝的狀元焦竑這樣評價他:“解縉之才,有類東方朔,然遠見卓識,朔不及也。”
解縉自己常對人說:“寧為有瑕玉,不為無暇石。”
有這樣的自我評價,可見此人不甘平庸,渴求鋒芒,胸無城府,心無崖岸。
解縉十九歲考中進士那一年,是洪武二十一年,他是極幸運的大才子,剛被授予庶吉士之職,便引來了太祖朱元璋的器重。
朱元璋對他說,我和你從道義上說是君臣,從恩情上說猶如父子,你應該知無不言。
就解縉一生的命運看,他是成在朱元璋此言,亡在朱元璋此言。朱元璋這一句明君鼓勵,一把就抽出了他的心中利劍,從此再無法收回去。
在洪武朝,向朱元璋進言,解縉一向直率尖銳,但剛開始憤世直言時,他還能掌握一些分寸,懂得把一切責任都推到臣下身上:“天下皆謂陛下任喜怒為生殺,而不知臣下之乏忠良也!”
朱元璋看到這一些進言,是什么評價呢?
覺得他有點“迂腐”,“年少而語夸”,但整體上還是頗為賞識的。
仗著朱元璋的器重,隨后的解縉火力全開,不僅敢直接批評朱元璋分封二十幾個皇子為藩王的做法,而且對朝中大員也經常出言不遜。
起初朱元璋尚能像仁父般包容,但到了洪武二十三年,面對解縉公然為慘遭滅門的韓國公李善長鳴冤,朱元璋的感覺就不好了,覺得這個才子鋒芒太露,太不懂事。
于是,在召見解縉父親的時候,朱元璋說,你的兒子大器晚成,現在不如歸去,多讀點書。
完了又對解縉本人說,你回去盡心于古人,十年以后再來大用,還不晚。
朱元璋用這種方式將解縉趕走,其實是磨其鋒芒,敲其警鐘,遺憾地是,解縉對此領悟并不深刻。
八年之后,朱元璋駕崩,解縉回到京師,但京城官場并不歡迎他,不久即以其違反圣旨,而且母喪未葬,父近九十,不當舍棄亡母老父出行為由,將他貶到了邊遠地區。
遭到這般打擊,解縉異常痛苦,他向禮部侍郎董倫寫信訴說衷腸,縉率易狂愚,無所避忌,在奏疏中常常表達不同政見,因此遭人痛恨,企圖陷我于法。
他請求董倫幫忙,或者調回京城,或者返回家鄉。董倫是個講義氣之人,因他鼎力相助,向建文帝推薦,解縉最終被召回京城,出任翰林侍詔。
后燕王朱棣率“靖難”之師攻入京城,懸賞捉拿太常寺卿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等左班文臣二十九人,翰林侍詔解縉與戶部侍郎夏原吉等文臣,“叩馬首迎附”,由建文舊臣搖身一變而成了永樂新貴。
方孝孺誓死不為朱棣起草即位詔書,大義凜然地寫下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最終被誅殺。后來這個即位詔書是誰起草的呢?
就是解縉。
此一舉說明他真是一塊“有瑕玉”,此后再說是純臣,說服力似乎就有些不足了。
朱棣登上皇位后,第一要務就是篡改歷史,他對于建文時期編寫的《太祖實錄》十分不滿,參與其事的葉惠仲因為秉筆直書有關燕王謀反之事,被誣陷為“逆黨”,遭到族誅的酷刑,而隨后接任編撰總裁,負具體責任的便是解縉。
因為選擇了恭順效命永樂新朝,同時對建文朝舊事始終保持了沉默不語,在隨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朱棣的確很器重信任解縉,因此他與楊士奇等人一同進了新朝文淵閣,參與機務,從而成了明朝第一批內閣大學士。
朱棣在右順門召見解縉等七人時說:朕即位以來,爾等朝夕相與共事,不離左右,朕多次告誡爾等恭慎不懈,然而人之常情,保初易,保終難,爾等應該慎終如始,庶幾君臣保全之美。
解縉叩首回應:陛下不以臣等淺陋,過垂信任,敢不勉勵圖報。
朱棣聽了很高興,賞賜各人五品官服,不久又賞賜解縉等人與尚書待遇相當的“金綺衣”,并且說,為皇帝代言,關系國家機密,而且早晚隨侍朕的左右,裨益不在尚書之下。他還特別鼓勵解縉要無所畏懼地進言:敢為之臣易求,敢言之臣難得,敢為者強于己,敢言者強于軍,所以王魏之風世不多見,若使進言者無所畏懼,聽者無所忤,天下何患不治?
朱棣把自己比成了從諫如流的唐太宗,要求解縉能做直言極諫的魏征。
可問題是,酷似乃父的朱棣,真有唐太宗的胸襟與雅量嗎?
解縉沒有去深究這個關乎性命的問題,便一頭扎向了爭取做魏征的名臣不歸路。
朱棣要他逐一品評朝中諸臣,要知道聰明之人從來都是視此為官場大忌,但解縉卻全然不顧,意氣風發地很,一口氣,他把六部尚書評價了個遍,例如,他說吏部尚書“其資重厚,中無定見”、戶部尚書“有德有量,不遠小人”、兵部尚書“雖有才干,不知顧義”——總之,等評價完,滿朝大員他是全數得罪完了。
太子聽說解縉“君子坦蕩蕩”,也要他來評價幾個人,在官場,近太子這又是一個大忌,但解縉依舊無所顧忌,照樣信口開河。
難道他不知道,劉伯溫之死或多或少就跟當年評價楊憲、汪廣洋、胡惟庸有關?
可以說,恃才妄行到這個地步,解縉距離兇多吉少已經不遠了,遺憾的是,他非但沒有警醒,相反越陷越深,后來居然主動投身進了冊立太子之議。
這不是找死嗎?
朱棣有三個兒子,都是徐皇后所生,沒有嫡庶之分,按照立嫡立長的原則,老大朱高熾毫無疑問是不二人選,但是戎馬一生的朱棣卻喜歡跟隨他南征北戰的老二朱高煦。
朱棣曾撫著他的背說:你要努力,世子(朱高熾)多病,不久將立你為皇儲。
因為有心換掉太子,朱棣私下曾征求解縉的意見,結果解縉很坦率地支持了朱高熾,他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以孽奪宗,自古致亂。”
又說:朱高熾之子朱瞻基是“好圣孫”。
解縉說的都是實話,但說出這些實話他也就卷入了太子之爭,并且把如狼似虎的朱高煦徹底得罪了。
但解縉絲毫沒意識到自己已經陷入了極其兇險的境地,見朱棣對漢王朱高煦越加寵愛,禮儀待遇都超過了太子,解縉又出頭勸諫說:這樣做會開啟爭端。
朱棣聽了這話,很不高興,認為解縉在離間骨肉關系。恰在這個時候,朝廷又在議論發兵征討安南一事,解縉又站出來發表與眾不同的高論,反對出兵。
朱棣以為是故意和他唱反調,對他從此不再信任。
如狼似虎的朱高煦抓住老爹這個心理,不久便誣陷解縉泄漏宮禁秘密,又揭發他上年廷試閱卷不公,朱棣大怒,永樂五年下旨將他貶為廣西參議。
此前被解縉妄議,懷恨在心的一幫朝臣趁機再捅一刀,說他對于貶官心懷怨恨,朱棣聽了索性把他貶為交趾參議,到化州去監督軍餉。
永樂八年,解縉回京述職,恰逢朱棣率軍北征,于是他只好向臨時監國的太子匯報工作。朱高煦抓住此事,向朱棣挑撥:解縉窺伺皇上外出之機,私自覲見太子,不等皇上返回,徑自離京,毫無人臣之禮。
朱棣郁結心頭的怒氣登時迸發,他下令逮捕解縉,關入錦衣衛鎮撫司詔獄,嚴加懲處。
永樂十三年,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呈上在押囚犯名冊,朱棣看了,不耐煩地說了一句:解縉還在啊!
紀綱心領神會,把解縉灌醉后,埋在積雪中,活活凍死了。他的妻子和其他親屬受到牽連,全部發配遼東。
《明通鑒》說到解縉悲劇的時候,有個一句話的總結:“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