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24 09:20:33作者:佚名
暮春三月,浙江中小學生終于返校上課,結束了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的居家上網課生活,寧波華茂學校校園也恢復了生機。
許萬茂的辦公室就在這個校園里,聽著校園里飄來的讀書聲、音樂聲、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這位75歲老人的臉上寫滿了滿足。
從一家教具廠到大型教育集團,華茂走過了近50年的發展歷程。徐萬茂自己說,“沒有離開過家鄉,也沒有離開過教育”。除了企業家身份,他還將自己定位為“教育家”。他始終堅守初心,專注于美育本土化、科技化、國際化,希望在寧波東錢湖打造一個“教育界的達沃斯論壇”。
用社會效益帶動經濟效益,是華茂的經營理念,也是華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華茂教育集團董事長徐萬茂一直堅持的。
由浙江商人總會慈善委員會出品、都市快報策劃、浙江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支持推出的“浙商·責任魅力”系列訪談本期特推出:
許萬茂:我想在東錢湖辦一個“教育界的達沃斯論壇”
丨點擊觀看許萬茂談責任的魅力
關于此
3984 個單詞
閱讀需要
10分鐘
徐萬茂
華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華茂教育集團董事長
問:華茂為什么選擇專注于教育領域?
許萬茂:當一個事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你就要想清楚,你這一生到底要做什么。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我沒有什么了不起的本事,所以我只能選擇一件事,我選擇的事情首先要對國家、對社會有益,要為下一代積德,所以我立志要做教育。
許萬茂喜歡用“三個點、三個園區”來概括自己近五十年的創業經歷:“三個點”是企業發展的脈絡——發源于四明山區——以隱賢大道為分兩翼——以東錢湖為重點;“三個園區”是企業發展的重心——建設教育產業園、教育博覽園、教育科研園區。他說,自己從未離開過家鄉東錢湖教科網,也從未離開過教育。
20世紀70年代,華茂集團從就地取材的竹編廠起家,轉型創辦中國領先的教具公司,再發展出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民辦學校,產業版圖沿著東西向的隱賢大道兩側,一路向東發展,最終在東錢湖形成集聚效應。
華茂創業初期的竹編廠。右二為徐萬茂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許萬茂創辦的“七色花”教具品牌產品,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就達到70%,產值近10億元,還榮獲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兒童智力開發金獎”,教育產業園已初具規模。許萬茂說:“我們的第一桶金是教育出來的,所以我們也要回饋教育。”
1998年,華茂集團拿下鄞縣新城中心區500畝土地。集團董事會就這塊土地的投資方向展開了激烈討論:投資房地產,還是投資教育?大部分董事投了反對票,認為教育是吃力不討好的事,而投資房地產可以快速收獲“熱錢”,投資回報更為豐厚。
許萬茂毅然選擇了教育,放棄了房地產。他說:“辦學校要想清楚,到底是為了做生意,還是為了辦一所真正的學校?華茂有一句話叫‘以社會效益帶動經濟效益’,這是華茂的經營理念。”
隨后,華茂集團又斥資6.5億元,重金創辦華茂外國語學校,從此揭開“教育博覽園”的篇章。
許萬茂認為,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最大的不同,就是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他希望打造一個素質教育的實驗田。
許萬茂(右一)與學生們合影
華茂學校提出十六字辦學理念:承認差異、提供選擇、發揮潛能、多元發展,旨在提供“立足本土的國際教育”,培養“學海無涯,樂在其中”的全才子。
2008年,許萬茂將其畢生珍藏的3500余件藝術珍品全部捐獻給新建的華茂藝術博物館,該博物館面向公眾開放,每年接待20多萬中外觀眾。
問:華茂為什么想舉辦東錢湖國際教育論壇?
許萬茂: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產生教育理念、教育理論,然后通過論壇把這些理念、理論推廣到全世界,這是我最想做的事情,同時也能實現教育產業鏈的整合。
2002年,華茂在風景秀麗的寧波東錢湖畔拿下一塊276畝的土地,教育事業給華茂帶來了良好的社會口碑。許萬茂的想法是在這里建一個國際教育論壇、一個藝術教育博物館!他悄悄籌劃了“三園”中的第三個“園”——教育科研園。
隨后,華茂集團宣布籌備投資“東錢湖國際教育論壇”,希望打造一個像達沃斯國際經濟論壇一樣的教育論壇,匯聚全球各地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教育改革。
這一次,反對的聲音更強烈了:這樣的項目周期長,盈利平衡點不明確,市場競爭激烈,論壇又純粹是公益性質,公司的利潤如何保證?華茂作為一家公司,憑什么要承擔教育研究與改革的重擔……
華茂外國語學校及華茂國際學校校園鳥瞰圖
面對爭議,許萬茂再次談到自己辦教育的初衷和“以社會效益帶動經濟效益”的理念。“我說這句話的時候,很多領導、朋友都指著我說‘大話’。但我說,沒有社會效益,哪有經濟效益?!華茂立足教育,不是單純做生意。企業做教育,一定要定位于以社會效益帶動經濟效益,兩者一旦有矛盾,經濟效益就必須服從社會效益。只要我們做的事情是對社會有益、有影響的,我們就盡量把經濟效益放在后面。”
在他的堅持下,華茂集團最終與東錢湖管委會簽訂了項目協議,預算20億元,計劃打造“達沃斯式”教育論壇。2010年2月,東錢湖國際教育論壇正式破土動工,圍繞“打造高品質國際藝術教育交流綜合體”的核心目標,建設論壇會議中心、藝術教育館、會議酒店、藝術家工作室等22個總部機構和核心功能設施。華茂藝術教育館目前已竣工,預計今年下半年向公眾開放。
東錢湖國際教育論壇成立
問:華茂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發生了哪些變化?
許萬茂:教育是最大的公益事業,對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家庭都極其重要。
寧波民間捐資興學、支持教育的傳統由來已久,許萬茂就這樣把自己在教育行業賺到的第一桶金回饋給了教育事業。
1993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華茂集團向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6所師范大學共計捐款120萬元。
1996年,華茂集團分兩次向國家教委教師教育司捐贈共計400萬元人民幣,設立“徐萬茂基礎教育研究基金”,支持國家教委對基礎教育經費的投入。
1997年,華茂集團捐款300萬元,用于推動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改革、實踐、研究和師資隊伍建設;捐贈價值300萬元的教學設備,幫助貧困地區中小學改善辦學條件。
據不完全統計,華茂集團近二十年來,無條件捐資興建校舍、資助學生、賑災等各類助學項目累計超過1.3億元,溫暖了無數因家庭經濟困難、無法接受優質教育而被迫中斷學業的學生的心,為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貢獻力量。
華茂集團向國家教委教師教育司捐款
2009年,寧波華茂教育基金會正式成立,致力于支持教育事業、獎勵對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團體和個人、開展公益合作交流等。華茂公益活動更加高效,迄今已幫助學生3000余人次,獎勵優秀學生2000余人次,獎勵優秀教師4000余人次,累計投入教育項目專項資金1500萬元。
隨著在公益領域的縱深發展,華茂第二代掌門人許萬茂及其子許立勛發現,捐資助學、建學校等傳統操作性項目雖然是當下支持兒童教育的主流行動方式,但已不再是最佳模式。在此基礎上,華茂也開始探索公益的內涵發展,從單純捐錢捐物的“慈善”走向更具現代感的“公益”。
2013年,許立勛父子推動成立“華茂彩虹計劃”公益項目,關注“新寧波人”流動(留守)兒童的成長和精神需求。許立勛說:“除了物質上的幫助和扶持,‘小流動人口’更需要精神世界的關注,需要社會用平等的視角與他們溝通,給予他們正面的引導和鼓勵,克服‘留守’帶來的負面影響,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社會和諧。”
從2013年首屆“小候鳥”夏令營開始,六年多來,“華茂彩虹計劃”衍生出眾多公益子項目,串聯起一條陪伴孩子成長的公益生態鏈。
小學階段設有“公益夏令營”、“彩虹家園”、“彩虹獎學金”等普惠性公益項目,讓盡可能多的困難兒童、留守兒童參與其中。初中階段針對寧波周邊困難兒童、留守兒童較多的學校設立“華茂獎學金”,對獎學金獲得者進行跟蹤回訪,成績優秀的可優先錄取為華茂“彩虹生”,鼓勵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努力學習。高中階段設立華茂“彩虹班”留學之路,班上“彩虹生”免除學雜費,每月可領取獎學金。大學生、成人團體以公益志愿者身份參與“彩虹計劃”。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華茂集團還采購口罩1萬余套、洗手液6000余瓶、紅外額溫槍、防護服等防疫物資共計20萬元,運送至“彩虹計劃”覆蓋的貴州、新疆、浙江等省11所困難留守兒童學校,為6000余名師生編織了一張復課“防疫網”。
許立勛說:“要做好事,特別是持續做好事,除了要有激情,還要有運營,要有‘經營’的心態。”
華茂集團向“彩虹計劃”援建的新疆庫車縣色根蘇蓋特小學送去防疫物資
浙商的責任價值觀
許萬茂(左)接受都市快報副總編輯姜憲政(右)采訪
問:你對于財富有什么看法?
許萬茂:我一直把財富看作是一種詛咒,而不是祝福。財富永遠是社會的,你只是一個保管人。如果你抱著這樣的心態去做事,也許你會過得更好。
我們家的家訓是節儉、誠信。現在我又給下一代加上了兩個字——“不貪”。“不貪”不光是誠信,還包括心里不貪,什么都不貪,所以也有“不隨波逐流,不妒忌”的意思。
從2008年開始,我們聘請律師,花了兩年時間起草《許氏家族共同協議書》,其中規定“家族可以分割,但財產不分割”,一旦企業倒閉,剩余財產全部歸學校所有。
一開始家人還不是很理解,我跟他們講了一個原則,無形資產是大家共有的,不能給許家抹黑,你做了對許家有利的事情東錢湖教科網,你就可以用這個無形資產,我覺得這樣最公平。
問:您如何理解家族傳承?
許萬茂:父親臨終時曾說過:“不要忘記教育。”那時我已經四十多歲了,華茂也已經發展得相當好了。父親的囑咐我不能違抗,只能聽從,必須牢記。
對于華茂來說,并不是說下一代一定要從事教育事業,但是我只想說一句話,不能忘記教育,教育是你們的生命線。
下一代將來會如何發展,很難說,但我在有生之年會繼續做教育,我相信下一代也是有社會責任感的,這么多年過去了,他們還會繼續做教育,我還是有些希望的。
//////////
本文內容根據都市快報副總編輯蔣憲政對華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華茂教育集團董事長許萬茂的訪談整理而成。《浙商·責任的魅力:從價值觀到方法論》系列訪談視頻節目將于近期推出,敬請期待!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