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14 10:33:54作者:佚名
2020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大會將于7月25-26日在杭州未來科技城舉行。 除了大會引人矚目的主題論壇外,同期舉辦的20場專題論壇嘉賓級別高、議題廣泛,聚焦模式識別、腦科學、人工智能等眾多人工智能熱門領域。人工智能。 內容精彩,觀點極具創意。 和現實針對性。
遠程會診、AI醫療影像、醫療救助機器人……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留學之路,“智慧醫療”正在老百姓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在推動我國的醫療事業。 體制和社會衛生服務轉型升級。 7月25日晚,中醫內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中醫藥大學)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學者、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秘書長、學院學術院長蔡宏才四川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生、IEEE/CAAI張毅教授擔任論壇主席的智慧醫療專題論壇即將拉開帷幕。 智慧醫療雖然發展迅速,但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臨床認證困難、數據隱私問題等諸多挑戰。 鎖定本次論壇,聽聽專家的見解。
會議官方網站
官網地址:
訪問會議官方網站,獲取最新會議動態; 加入交流群,了解更多會議精彩內容。
論壇主席
尚宏才 教育部中醫藥學系(北京中醫藥大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杰出青年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常務副院長、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循證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 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和國家“萬人計劃”。 研究方向為中藥臨床證據、療效特征及機制評價。 主持多項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等項目。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7項。 授權發明專利6項,軟件著作權6項。
張毅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秘書長、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學術院長、教授,IEEE/CAAI
四川省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四川大學人工智能學科首席科學家、四川省網絡大數據認知分析工程實驗室主任、國際人工智能學術期刊IEEE副主編。 主持多項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大數據項目。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主要研究領域為神經網絡理論及應用。 出版英文學術專著3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遠程教育,發表學術論文近500篇。 連續5年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名單。
論壇嘉賓
王平安,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粵港澳人機智能協同系統聯合實驗室香港主任、香港中文大學虛擬現實、可視化與成像研究中心主任、人機交互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研究主任。 主要研究領域為虛擬現實、圖形圖像、虛擬醫學、智能醫學等。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 引用15600次,H指數66。
田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學院教授,??IEEE/SPIE/IAMBE/AIMBE/, OSA/ISMRM/IAPR
國家杰出青年學者、長江學者。 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獎、何梁何利獎、國家創新獎等獎項,并連續五年入選醫學科學高被引學者名單。 曾擔任科技部國家基礎研究973項目負責人,IEEE 、 、 and 、 等多種國際期刊編委。
王東 博鰲生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健康技術研究院院長
主持科技部重點專項、市科委項目、市經信局項目、863重點項目、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研制項目等。擁有專利40項,軟件著作權8項,制定國家標準4項。 在基因診斷、中醫智能診療、人體功能增強等領域率先開發了40多個產品,其中4個產品為世界首創。 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北京市杰出青年人才、中國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首屆“杰出工程師青年獎”、首都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兼任科技部“主動健康與老齡化技術應對”重點專家組專家。
竇琪 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
研究方向為機器學習及其在醫學圖像分析和手術機器人領域的應用,重點研究神經網絡在復雜實際場景中的泛化性、魯棒性和多模態信息融合。 榮獲MediA-最佳論文獎、青年獎、香港科學會青年科學家獎、ISBI LUNA肺結節檢測挑戰賽冠軍,并榮獲2016&2019手術過程識別挑戰賽冠軍、/獎。 在TMI/MediA/TBME//MICCA//CVPR/AAAI/ICRA等醫學影像、人工智能、機器人相關會議和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引用共計4000余次,H -,并擔任MIDL會議區主席和多個國際會議和期刊的審稿人。
韓東然 北京中醫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教授
中醫大數據領域學術帶頭人。 在平均影響因子IF>26的期刊發表論文3篇。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醫藥大數據和中醫藥新生態系統展示中西醫功效及相關理論啟發未來醫學,以及基于大數據重組醫學的信息組學研究、心理學、社會學和教育學。 其他領域的研究數據與生物組學數據相結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遠程教育,揭示生命信息的內在聯系和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