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六年(1527)建陽楊氏清江堂刻本
竹紙 線裝 四十四冊八函
提要:此本半葉十四行,行二十七字,注小字雙行同。白口,雙魚尾,四周雙欄。欄上刊批語,以簡短幾字揭示正文內" />
更新時間:2023-10-17 04:22:44作者:admin2
不能買的。
明嘉靖六年(1527)建陽楊氏清江堂刻本
竹紙 線裝 四十四冊八函
提要:此本半葉十四行,行二十七字,注小字雙行同。白口,雙魚尾,四周雙欄。欄上刊批語,以簡短幾字揭示正文內容與史實,如《通鑒節要》卷一第一葉上欄刊批語“初命三晉為諸侯”等,令讀者一目了然。引用先賢之語大字低一格,以雙線長框圍之,年份用墨圍,國別用圓圈,釋義、補注用方框,帝王廟號及人名右側示以雙直線,顯得十分醒目。昔賢蔑視建陽坊刻,謂其校勘不精,訛誤甚多,其敝故不能免。然建陽書肆所刻諸書,或以插圖招徠讀者,或加牌記以維護版權,或如上所述用墨圍、方框、圈點及欄上刊刻標題之類以示醒目,或匯編、增注、加工、充實甚至改編史書為通俗演義以擴大讀者群;或刊刻音注、釋義以便于科舉,如此等等——總之于版刻史、圖書出版史及文化普及史上皆有重大貢獻。實不能一概否認之,為我國古代雕版史上一簇奇葩,值得關注與深入研究。2010年11月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了一條消息,記載澳門大學圖書館藏有一部宋史照音釋、明王逢輯義、劉剡增校、劉弘毅補注《新編纂注資治通鑒外紀增義》,共二冊,明弘正間慎獨齋刻本,為怡親王弘曉舊藏。文章篇題十分醒目,為“坊刻珍品,怡府舊藏”,說明古代即有賞識建本之藏書家。現如今同書名明嘉靖二十八年安正堂刻本《四明先生續資治通鑒節要》二十卷零種已入選第三批國家古籍珍貴名錄中三部,編號分別為03717-03719。
全書密行小字,刻工極為古雅,有元槧遺韻。嘉靖本中有此風格者絕少見,乃嘉靖本中之逸品。分《外紀》、《節要》、《續編》三部,其《節要》卷末有清江堂雙行大字刻書牌記,文曰:“龍集丙戌年仲冬/清江堂校正新刊”【丙戌為嘉靖五年,時在1526】;《續編節要》卷二十尾題下有“丁亥(年)清江堂新刊”小字刻書牌記一行。末有弘化四年(1847)日本學者源敬業長篇題跋。查《中國古籍善本總目》P261,此書有明嘉靖三十二年詹長卿就正齋刻本、嘉靖十六年至二十四年劉弘毅慎獨齋刻本及明安正堂刻本【以上三本各一部,亦極罕傳】,行款與此皆不相合,未見著錄此清江堂本。案清江堂,又名清江書堂,為建陽著名書肆,主人姓楊,其生平履歷不詳。據謝水順、李珽所編《福建古代刻書》P312-313著錄楊氏清江堂所刻書,總計現存十八種。此肆創于元末,至明嘉靖間綿延二百余年,以正德六年所刻《新增補相剪燈新話》最著名,上圖下文,孤帙,現珍藏于國家圖書館。此本亦為孤本,而其刊刻風氣絕似慎獨齋本,疑其書版之間或有淵源。葉德輝《書林余話》稱慎獨齋所刻之書“其版本校勘之精,亦頗為藏書家所貴重”,所謂“字體勁秀,行格緊密”者,與此書正相仿佛。天壤孤本,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