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03 09:08:09作者:佚名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陳思琦 深圳報道
近期,深圳市教育局官方網站上集中公布了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深圳技術大學、深圳理工大學以及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等共計九所高等教育機構的2025年度預算信息。
審視這些財務記錄,深圳大學與南方科技大學合計金額超過百億,均聚焦于“雙一流”建設目標。同時,這兩所高校在《廣東省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中被明確提及,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它們將被納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的行列。
南科大,自2022年起已成功入選“雙一流”行列,目前正努力爭取再增加1至2個學科,以期納入國家下一輪“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同時,深大校長毛軍發明確表示,今年正是全力沖刺“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時期。
為吸引人才,多所高校也不約而同的給出留深率目標。
沖擊“雙一流”
根據“高績”這一高校數據監測平臺的數據顯示,在已經對外公布財政預算的372所高等院校中,深圳大學位列第43名2024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錄取分數線(2024各省份錄取分數線及位次排名),而排名其前的42所院校均為“雙一流”建設高校。
深圳大學自創立至今已有42載,其成立時間與深圳經濟特區相仿。在預算報告中,該校指出,收入與支出的增長,其中一個因素是生均教育經費的提升,這主要得益于學生總數的上升以及按照學科和專業類別差異化的撥款標準所進行的增加。
近期,在深圳出現的新興大學中,大多數采用“專業性強、規模精小”的辦學模式。然而,至今深大依然是這座城市中唯一一所綜合性大學。深大的招生人數每年都顯著超過市內其他高校,以2024年為例,該校共錄取了7000名本科生。與此同時,南方科技大學和深圳技術大學在同一年分別錄取了1360名和3800名本科生。
為了維持招生規模,深圳大學加大投入力度,同時,提高教育質量也是其戰略決策之一。據預算文件顯示,2025年的工作計劃中,將“雙一流”建設作為戰略指導2024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錄取分數線(2024各省份錄取分數線及位次排名),旨在加快實現高水平大學的建設目標。
依據《廣東省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的指導,預計到2025年,廣東省將致力于將華南農業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醫科大學、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高校納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其中,被特別提及的深圳兩所高校,南方科技大學已在2022年2月成功入選,成為深圳地區首個躋身“雙一流”的高校。
4月24日,在深圳大學學院(部)舉辦的2025年度工作推進會上,黨委書記李清泉強調,本年度對于學校而言,既是“十四五”規劃階段的收尾之年,也是全力沖刺“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時刻;校長毛軍發亦明確指出,今年正是全力推進“雙一流”建設攻堅的年份。深圳大學需兼顧對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的支持,同時需彌補不足、在核心領域加大投入,攻克學科發展規模大但實力不足、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擺脫中等發展階段的困境,開創大學與地區共同進步的新模式。
今年一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要緊扣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素,獨立科學地設定“雙一流”的評價標準,并針對具有優勢的學科領域,適度拓寬“雙一流”建設的覆蓋面。
南方科技大學在今年的預算文件中明確提出,將全力加速推進“雙一流”建設進程,對學科進行分層次、分類別的推動與發展,目標是力爭在1至2個學科領域成功躋身國家下一輪“雙一流”建設學科的名單之中。南科大數學學科已成功躋身國家第二批“雙一流”建設學科行列,擁有1994年菲爾茨獎得主埃菲·杰曼諾夫等眾多頂尖學者的領銜指導。此外,該學科還設有深圳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深圳國際數學中心(即杰曼諾夫數學中心)等機構。
“異地登錄”高校強調“留深率”
在這9所公布預算的深圳高校中,其中3所是外地高校的分校,具體包括清華大學在深圳設立的國際化研究生院、北京大學在深圳設立的碩士研究生院以及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深圳的校區。
記者經過整理發現,與其他6所本土高校的預算文件不同,這3所“異地登錄”高校的文件中,一個共同的焦點詞匯便是“留深率”。
哈工大(深圳)方面明確指出,2025屆畢業生就業去向的落實率超過了90%,而在深圳的留任比例更是達到了50%以上。與此同時,清華深研院和北大深研院設定的畢業生留深率目標分別為超過25%和達到25%。
官網信息表明,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在2017年正式成立,校園內設有11所學院和4個研究院。目前,全日制學生人數接近1.2萬人,其中本科生超過6000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接近6000名。至今,該校區已培養出超過3.3萬名畢業生,其中超過60%的畢業生選擇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業。
值得關注的是,在深圳這座大力支持創新創業的市場環境中,哈工大(深圳)的歷屆畢業生紛紛投身創業浪潮,他們創辦的企業數量已超過百家。其中,科技型企業占據了89%的比例,而且有高達85%的企業是在深圳成立的。作為港股市場上被譽為“激光雷達第一股”的速騰聚創,便是該校區博士畢業生邱純鑫與他的導師以及實驗室的伙伴們共同創立的。
2019年3月,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正式舉行了揭牌儀式。截至目前,該學院在校學生人數達到5856名。根據學校方面的數據,預計到2024年,清華深研院的畢業生將超過1400人,這一數字大約占全校全日制研究生畢業生總數的四分之一。在就業方面,畢業生中有超過80%選擇在國內的關鍵領域和重要單位工作,至于留在深圳就業的比例,尚未有確切信息公布。
清華深研院的預算文件中提到,本年度計劃設立市一級的就業專項資金,金額為20萬元。這筆資金將專門用于“為學生提供精準就業服務”。具體績效目標包括:覆蓋人數需超過1000人,活動滿意度需達到95%以上,以及留深率需超過25%。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成立于2001年1月,目前在校學生總數達到3723人。根據官網信息,該院的辦學理念是追求與校本部在發展上的差異化,實現學科間的相互補充;同時,它面向深圳,致力于服務廣東省,并輻射至華南地區,為地方的經濟增長貢獻力量。自2002年至2023年,北大深研院共培養出14336名研究生。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的畢業生在深圳就業的具體比例尚未對外公布,但我們可以參考同在深圳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商學院的數據。據2024年的統計,該校共有307名中國籍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選擇就業,其中33%在北京就業,24%選擇留在深圳,17%則在上海發展。
高校對于“異地登錄”的重視,凸顯了他們對“留深率”的重視程度,這從側面映射出深圳近年來對人才的迫切需求。為了加速發展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深圳理工大學等本地高等教育機構,深圳還在積極尋求借助北大、清華、哈爾濱工業大學等直屬高校的力量,以擴充自身的人才庫。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眾多新興高校普遍呈現出小規模招生的特點。根據《深圳市教育局2025年工作要點》的明確指示,高等教育布局將得到優化,并提出要“推行專業型、規模適中、結構緊湊、城市化的高校辦學模式”。然而,隨著這些高校的建設步入正軌,“規模適中且精良”的大學開始逐步嘗試擴大招生規模。不僅本科招生人數實現翻倍,深圳理工今年更是首次面向廣東省外的考生開放招生渠道。
在最近這兩個月里,眾多知名學府,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及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雙一流”高校,相繼公布了2025年的本科招生規模擴大方案,其中招生人數最多可達五六百人,最少也有百余人。
在深圳,長期堅持“精而小”辦學理念的“雙一流”高校南方科技大學也宣布了擴招的消息。去年,該學府共錄取了1360名本科生;根據今年的預算文件,預計本科生招生人數將增加大約200名。
此外,眾多與產業前沿緊密相連的本科新專業同樣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其中,南方科技大學今年新設立了人工智能與口腔醫學兩個專業,而深圳理工大學則新開設了合成生物學專業,此舉與深圳“20+8”產業集群的發展布局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