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474' order by rand() desc limit 10
更新時間:2021-05-17 22:13:24作者:admin2
美國國名的由來 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簡稱。美利堅和亞美利加在英語中是一個詞,只是漢譯不同。 18世紀前,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陸續建立了13個殖民地,當時稱為北美13州聯合殖民地。1775年這些殖民地人民發動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1776年7月4日,殖民地人民發表了獨立宣言,宣布成立美利堅合眾國。美國一建國就想使自己在美洲居于統治地位,因此,把美洲的名稱作為自己的名稱。1787年在美國憲法中正式肯定了這一名稱。附:美國州名的由來ALABAMA(阿拉巴馬):來源于巧克陶印第安語,意思是“thicket-clearers”或者“vegetation-gatherers”,“拓荒者”或者“打草人”。 ALASKA(阿拉斯加):來源于阿留申語,意思是“great land”或“that which the seas break against”,“偉大的土地”或“分割海的地方”。 ARIZONA(亞利桑那):來源于印第安語“Arimnae”,意思是“small spring”,“小泉水”。 ARKANSAS(阿肯色):來源于印第安語,意思是“a breeze near the ground”,“靠近地面的微風”。 CALIFORNIA(加利福尼亞):來源于法語“Califerne”,是一部11世紀法國史詩中所想象的地方。 COLORADO(科羅拉多):來源于西班牙語,意思是“ruddy”或“red”,“紅色的”。 CONNECTICUT(康涅狄格):來源于印第安語,意思是“beside the long tidal river”,“在長長的潮河旁”。 DELAWARE(德拉華):紀念托馬斯·魏斯特爵士“Sir Thomas West, De La Warr”,德拉華河和德拉華灣也以此命名。 FLORIDA(佛羅里達):來源于西班牙語,意思是“feast flowers (Easter)”,“花的節日”,即復活節。 GEORGIA(喬治亞):紀念英國的喬治二世(George II) 國王。 HAWAII(夏威夷):來源不確定。這個群島可能是以其發現者夏威夷·羅亞(Hawaii Loa)命名,也可能以傳統的波利尼西亞人的家鄉Hawaii或Hawaiki命名。 IDAHO(愛達荷):來源于印第安語,意思是:“gem of the mountains”,“山中的寶石”另一種說法的意思是“Good morning”,“早上好”。 ILLINOIS(伊利諾):來源于印第安語加上法語后綴,意思是“tribe of superior men”,“貴人的部落”。 INDIANA(印第安那):來源于印第安語,意思是:“land of Indians”,“印第安人的土地”。 IOWA(依阿華):來源于印第安語,意思是“the beautiful land”,“這塊美麗的地方”,另一種說法是“the sleepy ones”,“愛睡覺的人們”。 KANSAS(堪薩斯):來源于蘇族印第安語,意思是“people of the south wind”,“南風的人們”。 KENTUCKY(肯塔基):來源于易洛魁印第安語“Ken-tah-ten”,意思是“land of tomorrow”or“the dark ground”,“希望的土地”,或“黑色的沃土”。 LOUISIANA(路易斯安那):紀念法國路易十四世皇帝(Louis XIV)。 MAINE(緬因):紀念英國查理一世皇后海麗塔·瑪麗亞“Henrietta Maria, Queen of Charles I of England”,據說她擁有過法國的緬因省(the province of Mayne in France)。 MARYLAND(馬里蘭):紀念英國查理一世皇后海麗塔·瑪麗亞(Henrietta Maria, Queen of Charles I)。 MASSACHUSETTS(馬薩諸塞):來源于印第安語,意思是“great mountain place”,“偉大的山地”。 MICHIGAN(密執安):來源于印第安語,意思是“great lake”or“big water”,“大湖”。 MINNESOTA(明尼蘇達):來源于達科他印第安語,意思是“sky-tinted water”,“天色的水域”。 MISSISSIPPI(密西西比):來源于印第安語,意思是“father of waters”,“水之父”。 MISSOURI(密蘇里):來源于印第安語,意思是“town of the large canoes”,“大獨木舟之鄉”。 MONTANA(蒙大納):由J. M. 阿西從拉丁詞典中選的詞,是拉丁化的西班牙語,意思不詳。 NEBRASKA(內布拉斯加):來源于澳托印第安語,意思是“flat water”,“平川之水”。 NEVADA(內華達):來源于西班牙語,意思是“snow-capped mountain”,“雪山”。 NEW HAMPSHIRE(新罕布什爾):來源于英國的罕布什爾郡“Hampshire”。 NEW JERSEY(新澤西):來源于海峽的澤西島,“the Channel Isle of Jersey”。 NEW MEXICO(新墨西哥):來源于墨西哥,“the country of Mexico”。 NEW YORK(紐約):紀念英國的約克公爵,“In honor of the English Duke of York”。 NORTH CAROLINA(北卡羅來納):紀念英國的查理一世,“In honor of Charles I of England”。 NORTH DAKOTA(北達科他):來源于達科他印第安語,意思是“allies”or“leagued”,“同盟”或“聯盟”。 OHIO(俄亥俄):來源于印第安語,意思是“great river”,“大河”。 OKLAHOMA(俄克拉荷馬):來源于巧克陶印第安語,意思是“red people”,“紅種人”。 OREGON(俄勒岡):來源不明。人們一般認為這個名字第一次在1778年由喬那森·卡佛(Jonathan Carver)使用,取自于英國軍官羅伯特·羅杰斯(Robert Rogers)之書。 PENNSYLVANIA(賓夕法尼亞):紀念維廉·賓爵士“Sir William Penn”,意思是“Penn's Woodland”,“賓的樹林”。 RHODE ISLAND(羅德島):來源于希臘的羅德島,“the Greek Island of Rhodes”。 SOUTH CAROLINA(南卡羅來納):紀念英國的查理一世皇帝,“In honor of Charles I of England”。 SOUTH DAKOTA(南達科他):同北達科他。 TENNESSEE(田納西):來源于柴羅基印第安語,意思是“the vines of the big bend”,“大彎的蔓藤”。 TEXAS(德克薩斯):來源于印第安語,意思是“friends”,“朋友”。 UTAH(猶他):來源于猶特印第安語,意思是“people of the mountains”,“山里人”。 VERMONT(佛蒙特):來源于法語“vert mont”,意思是“green mountain”,“綠山”。 VIRGINIA(弗吉尼亞):紀念伊麗莎白一世英國圣潔女皇,“In honor of Elizabeth I, 'Virgin Queen' of England”。 WASHINGTON(華盛頓):紀念喬治·華盛頓,“In honor of George Washington”。 WEST VIRGINIA(西弗吉尼亞):同弗吉尼亞。 WISCONSIN(威斯康星):法語化的印第安語,意思不詳。 WYOMING(懷俄明):德拉華印第安語,意思是“mountains and valleys alternating”,“起伏的山谷”。
殖民時期以前(1607以前) 在兩萬多年前,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2,000萬,其中有大約1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余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大約1萬年前,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這是后來的愛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殖民時期(1607-1753) 1607年,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后150年中,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定居于沿岸地區,其中大部分來自英國,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18世紀中葉,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獨立運動(1754-1783) 18世紀中葉,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已有了裂痕。殖民地的擴張,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自覺到英國的迫害,而萌生獨立的念頭。1774年,來自12州的代表聚集在費城,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于英王,并接受處分。1775年,在馬薩諸塞州點燃戰火;5月,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并發表著名的《獨立宣言》,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這也是最后致勝的要素。1781年,美軍贏得決定性的勝利;1783年,美英簽定《巴黎條約》,結束了獨立戰爭。 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1787年,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他們采取一項原則,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同時,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此外,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而采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即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1820-1849) 19世紀初期,數以千計的人,越過阿帕拉契山,向西移動。有些開拓者,移居到美國的邊界,甚至深入屬于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于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戰爭(1850-1869) 引起南北戰爭的原因,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對這個國家的存在,作了一番考驗。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南北之間,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主要是制造業、商業和金融的中心,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1860年代初期,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另組政府,北方則表示,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1861年,內戰爆發了,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打了四年,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1865年,北方戰勝了,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恢復統一,而且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1870-1929) 19世紀初期,美國開始工業化,而內戰之后則步入成熟階段。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美國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全國性的鐵道網,增進了貨品流通。應大眾的需要,許多新發明應市了。銀行業提供貸款,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美國被卷入大戰漩渦中,并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1930年開始的經濟大蕭條,影響的不只是美國,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經濟大恐慌,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工廠商店關門,銀行倒閉,一片蕭條。1932年,羅斯福當選總統。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蕭條,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蘇醒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隨著軸心國的戰敗、英法實力的衰退,美國和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世界被分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美蘇及其各自陣營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加緊準備,一如戰時。這種狀態,被稱為“冷戰”。 197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全國舉行各項慶?;顒印C绹诶鋺鹬凶罱K拖垮了蘇聯,1991年,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兩大陣營之間意識形態的壁壘也被打破了。在日新月異的人類發展史中,美國將展開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