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0-31 02:24:24作者:admin2
燃素說是一種[[化學史]]上解釋物體[[燃燒]]的一種[[學說]]2024美因茨大學。這種觀點認為,燃燒是一種分解過程,[[物質]]燃燒時釋放出一種叫做”[[燃素]]”的東西。它產生于[[17世紀]]。是古代化學的最后形態。 最早,醫療化學家們曾經設想化學物質含有三大[[元素]]:[[硫]]為易燃的元素,[[汞]]為流動性和揮發性的元素,[[鹽]]為固定和不活動的元素。 17世紀,[[美因茨大學]]的一個醫學教授約欽姆 貝歇爾(Joachim Becher)略微修改了醫療化學的學說,于[[1669年]]主張固體的泥土物質一般含有三種成分: #“石土”,存在于一切固體中的一種固定的土,相當于早期醫療化學家的鹽元素 #“油土”,存在于一切可燃物體中的一種油性的土,相當于硫元素 #“汞土”,一種流動性的土,相當于汞元素 普利斯特里認為一切可以燃燒的物體含有硫質的、油性的“油土”,它在燃燒過程中從它與別的土的結合中逃了出來。也就是說,燃燒是一種分解作用,物質燃燒后,留下的灰燼是成分更簡單的物質。 燃素說認為,燃燒和鍛燒的過程牽涉到[[化合物]]分解為其組成部分的過程,在最簡單的情況下也就是分解為硫質的“油土”和固定的“石土”。在理論上,簡單的物體不能發生燃燒,因為含有“油土”和另一種土的物質必然是化合物。 [[18世紀]]是新的化學概念和燃素學說激烈斗爭的一個時期。[[1703年]],[[德國]][[哈雷大學]]的醫學與化學教授[[格奧爾格·恩斯特·斯塔爾]]把普利斯特里的“油土”重新命名為“燃素”,并把這個理論發展成更廣泛的理論體系,用以說明[[氧化]]、[[呼吸]]、[[燃燒]]、[[分解]]等很多[[化學現象]]。[[金屬]]是灰碴與燃素的化合物,加熱釋放了燃素而剩下灰碴。總的說來,燃素為一切可燃物體的根本要素,油、脂、木、炭及其他燃料含有特別多的燃素。當這些物體燃燒時,燃素便逸出,或則進入大氣中,或則進入一個可以與它化合的物質中如灰碴,從而形成金屬。 到[[1740年]],燃素理論在[[法國]]被普遍接受;十年以后,這種觀點成為化學的公認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