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出國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但這幾個因素需要優先考慮:
個人" />
更新時間:2021-06-11 12:59:57作者:admin2
作為一個深受出國留學影響的人,我來好好跟大家聊聊到底出國讀研究生和在國內讀研究生怎么選擇你才不會后悔。
一般來說,出國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但這幾個因素需要優先考慮:
個人意愿(職業規劃、對于國外教育的認可程度等)
家庭條件(能否負擔得起留學費用,家人對留學的認可程度度等)
教育背景(學校專業、成績等)
如果大家以上這三點都滿足,即:教育背景良好(211/985院校,GPA不錯,語言成績良好)、家庭條件不錯(支付留學費用很充裕)、個人愿望強烈(對自己以后的職業有清晰的規劃,出國留學有非常清晰的考慮,而且覺得出國留學確實能幫助你更好地實習自己的職業目標),那么這樣的背景條件下完全可以毫不糾結的出國留學。如果有兩點符合,那我還是建議提考慮考慮出國留學吧。
接下來,我就為你具體分析一下,出國讀研VS國內考研:
一、出國讀研優勢:
能力提升:這個不光是在國外讀書期間鍛煉你的能力,在準備留學申請的時候,你要面對非常多的事情,如時間管理、梳理職業規劃、精準分析自己的優劣勢、挑選自己最合適的專業、考托福/雅思/GRE/GMAT、準備面試、以高效的方式尋找最有用的資料等等,通過做這么多的事情,在不知不覺中你自己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說一句不好聽的大實話:即便你之后沒有申請到dream school,但是你之前的努力也不會白費。
職業起步高:如果你希望以后能進世界500強企業或是投行四大這些名企,那么學校排名將會是你的敲門磚。比如像許多知名的500強企業,就在招聘要求中明確注明,要國內985或全球Top100的大學的畢業生,而投行四大更是有自己的Target School,不在目標院校很難進入。
時間成本低:出國相比考研,國外碩士一般一年半到兩年時間,時間很多,有利于盡早工作。
機會成本:你可以同時申請很多所學校,之后再在offers中選取最想去的。
職業導向:國外的碩士大多以職業為導向,授課方式和學習方式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找到工作進入職場。
更加獨立:出國意味著一起只能靠自己,人生地不熟,語言很難懂,生病沒家人照顧,自己獨自面臨所有困難和考驗,特別磨煉人。
開闊眼界:出國留學不僅能學到知識,更能開闊你的視野,讓你能夠在全球化的視野中做出更好的判斷和選擇,更有利于你的職業發展。
精通一門語言:這個就不多說了,語言是你能出國留學、完成學業的最基本的要求。
劣勢:
準備工作繁多:國外大學都采用申請制,根據學校要求提交材料,然后學校審核材料,通過則會進行面試(部分學校可以免面試),然后發offer。這其中包括職業規劃、留學規劃、留學考試、找資料、成績認證、文書書寫修改、網申填寫、準備面試等非常細的流程和工作,工作量真的非常大!這塊你當然可以找到合適的人來幫助你,比如說我!需要幫助的同學可以添加我的微信哈!!!
費用高:去美國讀一年或一年半的碩士,整個項目下來,大致需要50-70萬人民幣,這個費用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受的。不過,美國的獎學金非常多,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也為優秀的留學生提供一定的獎學金和助學金,可以緩解很大的壓力。我們的學生中,每年都有申請到全獎、半年的學生,我們也有豐富的申請獎學金的經驗,如果大家想了解如何申請獎學金,也可以在下方評論。
二、國內考研優勢:
發展:如果能考入清北復交或其他211,985名校,能將你帶到一個更廣闊的平臺,結識更優質的人脈(尤其是你的導師人脈),還能獲得一份含金量高的文憑,幫你撬開更多名企的大門。像題主這樣專業國內排名第一的,確實值得一讀。
費用:國內讀研花費較少,學費基本以補助形式發放,有些項目也會發補貼和工資。如果努力學習拿個國家獎學金和一等獎學金,讀個研每年還能賺點錢。對于經濟條件普通甚至貧困的同學來說,國內考研是提升自我的一條捷徑。
劣勢
壓力巨大:考研報名人數正在逐年攀升,2017年考研報名人數178萬,錄取率約為29%,2018年報名人數達到了213萬。加之統考的難度一年比一年難,獲得錄取的幾率變得更小。隨之而來的,是激烈的競爭和巨大的壓力。
考試模式:考研現在依然采取的是“一考定成績”的考試模式。辛苦備戰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結果發揮失常,和夢想中的名校失之交臂,那就只能接受調劑,去更低一檔的學校。很多同學不甘心失敗,所以才有那么多二戰、三戰的學子。這種精神很令人感動,但是其中花費的時間成本也需要仔細考量。
時間成本:國內的研究生一般為3年時間,有少數的可以提前到2年半的,也是少數。因此時間是比較長的。
以上是我為大家梳理的國內考研和出國讀研的優劣勢,希望大家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不過作為一個出國留學收益者,我是非常建議大家只要有條件一定要出去,這真的關乎你自己的未來!
有任何留學相關的問題,可在評論留下你的問題,我會根據我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大家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