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0-22 10:05:18作者:佚名
大眾網記者 司心鵬 報道
最近,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部門聘請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執行職業教育國際聯合培養優秀范例的評選工作,并且正式發布《關于公布職業教育國際聯合培養優秀范例名單的通告》。這次評選全國總共選出了61個杰出范例,我省有5個范例成功入選,充分體現了我省在國際職業教育合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和獨特優勢。要繼續加強典型范例的宣揚擴散任務,整體公布跨國協作教學的優秀做法與革新活動,海外“班·墨學院”工作執行小組的官方信息平臺將逐步刊載我省選定的五個成功案例,供各職業類學校參照借鑒。
當今世界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同時“一帶一路”計劃持續深化,中國職業教育作為對外教育交流的關鍵構成,正迎來新的成長契機。山東理工職業學院著重培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優秀技術專才,確立了“平臺助力 標準指導 人才推動 文化熏陶”的海外教育模式,在海外項目執行、教學素材創設、技術專才訓練、中外文化交流等層面進行突破性探索,為構筑教育強國、助力新型國家外交、促進國際生產協作以及傳播中國式職業教育提供“理職方案”。
班·墨學院致力于推動職教出海發展,通過平臺賦能提升影響力,以標準引領行業方向,依靠人才驅動實現創新突破,借助文化浸潤促進深度交流。
實施背景
當前我國教育國際交流日益深入,“一帶一路”計劃不斷拓展,職業教育領域已從單純吸收國外經驗轉變為與外部合作互利共贏,收獲了顯著成效。不過海外職業教育項目推進仍顯不足,面臨分布零散、缺少先進教育資源,以及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等挑戰。當前形勢下,研究“教學依據成果、企業與學校合作”模式,培育海外中國公司迫切需要的本地技術人才,打造海外教育職業特色,具有顯著的實際價值和理論作用。
主要做法
(一)平臺賦能,構建國際校企合作新生態
學校堅持“產業促進教育,企業需求指導學校發展”的基本原則,將東盟、中亞、非洲等“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作為主要服務對象,精確對接國內企業海外拓展與當地社會進步的需要起步網校,設計出政府協調、行業協助、企業主導、學校負責的聯合運作方式,建立包含學術教育、員工進修、技術支持、文化交流四種功能的海外教育體系,采用分階段推進計劃,促成技能培養和學術學習相互促進、職業訓練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的國際校企合作關系。
1.嵌入在企業中“借帆啟航”
2018年,學校聯合泰國、澳大利亞等外國機構共建了兩處海外教學點,從而獲得了跨國辦學的實踐知識。此后,學校又與中色集團、北方礦業等十多家公司構建了緊密協作關系。借助在企業海外計劃里置入教學資源,設立了4家面向當地員工的進修基地,并且創辦了全球首批2個“中文工坊”,旨在為本土人員提供個性化指導,從而幫助企業增強在地化運作水平。
2.在海外當地建設校區“造帆遠航”
學校與海外中資企業合作共建6所海外班·墨學院。以緬甸-班·墨學院為例,萬寶(緬甸)銅業有限公司出資180萬美元,捐助校舍用地,在緬甸蒙育瓦設立專屬校園,山東理工職業學院負責投入教學物資及教師團隊,設計與中國技術、裝備、管理規范相契合,并且與緬甸社會經濟發展及職業教育體系緊密結合的專業人才培育計劃、教學考核規范、課程規范和實訓基地建設規范,進行機械工程、機電維護、電氣自動化等專項技能教育,為央企培訓超過八千名在海外工作的員工。
3.牽頭省內職業院校“揚帆領航”
緬甸的班·墨學院的建設方案深受教育部及山東省領導的高度評價。依據山東省教育廳的全面規劃,該校聯合有色金屬工業人才中心共同組建了海外“班·墨學院”項目推進小組。該小組負責協調55所職業院校和64家中央級及地方大型企業,在30個不同國家設立68家海外“班·墨學院”,并系統性地促進山東職業教育向海外拓展。草擬《關于推進海外“班·墨學院”發展方案的指導性意見》、擬定《山東省職業教育對接國家外交戰略框架》,構建海外“班·墨學院”的操作準則和規范,研制海外“班·墨學院”的建設支撐平臺,構建覆蓋項目申報、執行到成效評估的完整質量監管鏈條,樹立務實且具吸引力的職業教育海外“班·墨學院”形象。
職業教育海外“班·墨學院”建設工作交流活動
(二)標準引領,助力職教海外拓展新路徑
職業培訓走向海外,關鍵在于職業教學規范走向海外。學校借助“吸納—調整—創新—認可”的步驟,關聯人才培養全部環節,使教學方案、教學方式、課程安排等與企業職業規范、生產活動、職業品德相吻合,從而打造出得到國外教育機構認證、合作學校應用、“出海”企業認可的伙伴國職業教學規范、教學材料、教學設施等。
1.推動職業教育標準走出去
憑借特色學科,參照德國、澳大利亞等先進國家的行業職業規范及大型跨國公司的職業規范,實施引進與對外拓展相結合,構建全球認可的標準體系。學校重新設計、研制新能源汽車技術員五級、車輛性能檢驗技術員二級等三項職業規范,并將其整合進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的職業教育框架。制定出“電氣自動化技術”這類六個專業教學規范,以及《傳感器與檢測技術》之類的三十九門課程教學大綱,這些成果獲得泰國、緬甸等教育管理機構、學術機構與商業組織的高度認可和采納。
2.推動職業教育資源走出去
學校深入實施實地考察,全面研究“外出”公司職位的代表性工作內容、核心使用工具、制造流程的技術規范等,歸納出相應的“職業技巧+漢語”進修方向和能力要點。編撰了涉及九個行業范疇共十八冊《工業漢語》讀物。此外,要運用數字化手段促進職業教育水平提升,打造三個國家級教學資源工程、七門優質資源課程,開發“全球在線教育智能云平臺”,構建“傳統課本搭配電子講義融合數字課本包含微課程”的完整數字資源體系。這些數字資源已在剛果(金)等十五個國家實施,課程觀看次數超過五萬次。
3.推動職業教育裝備走出去
學校加強校企合作,參照行業最新動態,借助“產學研聯合機制”與行業領先企業聯手,開發出汽車人機交互數字化實訓裝置、光伏電站規劃與維護虛擬仿真系統等三項職業教育實訓設施,獲得國內外權威組織認可并推廣,成為國內外職業院校技能競賽指定工具,同時被泰國、埃及、印度尼西亞等多個國家的學校和企業引進使用。
(三)人才驅動,強化職教出海發展新支撐
學校構建了包含專業教師、中文教師和小語種教師的復合型教學隊伍,設置了涵蓋基礎中文、職業中文、專業技能以及中國文化的綜合性課程框架,建立了融合學歷教育、員工培訓、師資提升和社區教育的立體化人才成長機制,旨在培養掌握精湛技藝、熟悉多種語言、理解中華文化的本土技術專才,從而促進“一帶一路”倡議的優質發展。
1.產教融合,培養本土人才
學校聯合汽車品牌、海爾集團及廣汽埃安等外向型企業,實施合作教育項目,設立跨國“定向培養班”,運用“一年泰國學習、一年中國進修、一年本土企業實踐”的育人方案實施學位教育,構建了“企業出資-院校授課-定向崗位”的校企合作體系,為當地培養了一批能夠持續貢獻的人才力量。
泰國—班·墨學院(勝地)學歷生榮獲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銀牌
2.需求導向,賦能企業員工
學校時常聯絡有色金屬工業人才中心、北方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等機構與企業,舉行人才供需洽談活動,依據“走出去”單位的具體要求,學校與企業攜手規劃教育方案,聯合設計學科內容,逐步為萬寶礦產(緬甸)銅業有限公司等十家“走出去”單位開設工業漢語、機械設備維護技術、電力制造安全等十五項連續學科國際學校網,培訓學員共計三萬四千一百二十八名,獲得企業和學員的廣泛贊譽和充分肯定。
賦能“走出去”企業海外員工培訓
3.授人以漁,提升師資水平
學校與泰國、印尼等國家的15所院校陸續達成師資進修合作意向,實施職業能力提升計劃,共計培養海外校長及教師1200多名;針對剛果(金)科米卡礦業簡易股份有限公司,為46名行政人員提供機械設備自動化學習,同時為23名行政人員安排國際漢語教學能力提升課程;組織泰國職業技術學校教師新能源汽車技術研修班,來自22所泰國職業技術學校的31位校長和教師全部完成學習。形成與職業教育“走出去”同向同行的師資力量。
4.服務民生,助力社區發展
學校派遣八位教師前往中國有色礦業集團、北方礦業等中央企業的一線崗位進行實踐鍛煉,他們前往泰國等國家,融入當地社區,執行文化交流、技術指導以及公益援助等任務。此外,學校利用自行編寫的教材和配套的網絡課程,面向剛果(金)、泰國等國家的居民,實施“職業能力提升與漢語學習”相結合的訓練項目,累計培訓海外居民超過六百四十人。持續增強本國勞動者的專業能力,推動當地民眾獲得工作機會,改善當地民眾的生活條件。
(四)文化浸潤,打造中外交流特色新名片
學校依托孔孟之鄉和魯班故里的地理背景,借助豐厚的傳統文化遺產,精心策劃了諸多享譽中外的文化交流活動,致力于讓職業教育成為促進中外民眾相互理解的重要橋梁。
1.舉辦中外青年學生孔子文化周,搭建人文交流橋梁
2016年以來,學校持續開展中外青年學子孔子文化慶典,已經成功舉辦八屆,邀請國際國內青年學生前往孔孟故鄉進行文化學習,參與傳統紀念儀式,舉行尊師活動,觀賞鄉村風貌,感受剪紙藝術、書法技藝、傳統醫藥等非遺文化,通過深度體驗、互動交流、深度融入的方式增進了解。這項活動歸入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以及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范疇,有來自俄羅斯、泰國、澳大利亞等共計八十五個國家的超過二萬一千名中外師生參與其中。
中外青年學生孔子文化周
2.承辦漢語橋團組交流項目,構建語言交流平臺
2021年以來,學校將漢語授課作為根基,將技術教育作為亮點,持續四屆接納了九個“漢語橋”集體互動活動,借助語言研習推動文明互動。學校是首批承辦該項目的職業技術學院之一,曾針對光伏發電等十項專業,運用多種課程搭配模式,比如將技術學習與中文教育結合,專業課程與人文素養融合,以及中文教學與職業培訓互補,面向三十個國家開展培訓活動,累計培訓師生七百五十六名,同時進行文化交流。
成果成效
(一)擦亮職教品牌,提升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影響力
學校依據國家外交規劃與“一帶一路”計劃,聯合55所職業院校,并與64家中央企業及地方大型企業合作,在30個國家設立68所海外“班·墨學院”,打造出具有全球聲譽的職業教育機構,形成了國際知名的職業教育項目。國際相關機構認可了我們的標準、配置和設施,這些內容在十二個國家三十三所海外大學得到實施,達成了中國職業化教育資源、教學團隊以及高技術專才在國內外的循環流動,提升了中國職業化教育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為促進“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發展提供了職業化教育的支持。
(二)賦能中資企業,服務國際產能合作
學校著力培養海外中資企業緊缺的本土技術專才,為企業“走出去”奠定人才基礎。學校先后培訓了訂單班學歷留學生、中資企業雇員、海外職業院校負責人與教師,累計超過三萬人次,服務范圍覆蓋當地八十余萬工礦居民。這一舉措下,一千零二十名技術專才轉變為公司的團隊負責人和核心業務人員,員工們的滿意度高達九十九點六,合作機構的認可程度達到了九十八點七,顯著增強了企業員工的知識水平和業務本領,為公司持續進步奠定了穩固的人才基礎,對地方民眾生活產生了正面影響,同時也為全球生產能力協作增添了新的動力。
(三)增進文化認同,促進中外民心相通
學校連續開展8屆國際青年學子孔圣文化活動,組織9批次“漢語橋”跨國團隊互動,打造出一系列中外文化交流的優質項目,累計為85個國家的21000多名中外師生搭建了多元文化交流的舞臺。另外,和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聯合建立了全國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外人文交流基地”,總共迎來外國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以及合作學校的師生、國內中小學與大學的學生等來校考察超過三萬六千人次,致力于構建文化交流的紐帶,推動中外文化的相互認識與接納,為建立人類共同體打下牢固的群眾基礎。
(四)發揮示范作用,樹立全國典范
學校在海外拓展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國內外社會各界的極大重視和深切贊賞,全國有120家教育機構前來實地調研和借鑒,其中68家機構已經把相關經驗融入到自身的教育活動中。學校的先進辦學理念,被《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華網》、《中國教育報》等20家權威新聞媒體大量刊載,總計報道次數超過200次。學校還受邀多次出席全球教育國際會議、世界職業技術教育大會、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等國內外活動,向將近五百家院校傳授辦學心得,展現了關鍵性的榜樣帶動效果,促進了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交流進程。
學校曾加入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聯盟的初始成員行列,也是“中國—東盟千校攜手計劃”的首批參與學校,位列全國高等職業院校國際影響力五十強,并躋身亞太職業院校影響力五十強之列,還是職業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方面的示范院校,加入了國家有色金屬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以及中國(山東)-老撾職業教育共同體,并且榮獲2024年中國高等職業院校改革活力指數排行榜中國際化發展活力全國首位。
經驗總結
(一)領導重視,機制健全
學校擬定《國際化教育發展藍圖》《國際化教育優質提升執行方案》等文件,組建國際教育部門與國際聯絡機構一體化運作的框架,構建跨單位協作流程,把國際化人才培育使命分配給各有關職能部門、下屬學院,并作為年度工作評估的指標。設立全球合作教育激勵機制,于《專業崗位等級評定執行條例》中添設跨國交流加分條款,有效激發各教學單位投入熱情,為大學的世界化人才培育奠定了穩固基礎。
(二)主動擔當,強化統籌
學校積極聯系“走出去”企業的實際需要,依照“產業拓展至哪里,職業教學就跟到哪里”的核心理念,秉持“教學緊隨成果、校企協同發展”的方針,推動成立海外班·墨學院建設工作委員會,負責海外班·墨學院的建設工作,以企業為領導、職業院校為后盾、本土人才培養為關鍵,校企聯合打造海外“工廠式學校”,構建跨院校、跨領域、跨國界的建設體系,有計劃、標準化地促進職業教育支持企業國際化發展。
(三)修煉內功,強化內涵
學校以語言為基礎、專業為支撐、文化為靈魂,積極探索職業教育對外合作的新方向,牢牢把握“技能”這一核心,構建“引進-融合-創新-發展”的進程,從單向“引進”逐步轉向“輸出”,建設職業教育“五金”新基礎,促進國際化辦學內涵式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達成人才培養國際化、專業標準國際化、課程體系國際化、評價考核國際化、師資隊伍國際化。
如今,學校在海外開展教育項目時,面臨“邁向國際”所需經費支持不充分、多種語言教學素材準備不周全等難題。學校將積極聯絡政府部門、商業組織及社會團體,尋求更豐厚的政策扶持與財務援助。同時國際學校網,學校將加大多種語言教學素材的研制投入,切實增強職業教育走向世界的內在發展與品質監控,促進職業教育邁向更高水平。
接下來,學校將匯聚政府、學校、行業與企業各方資源,借助“一帶一路”的東風,搭乘“職教出海”的航船,立足山東、面向全球,培養本土技術專才,支持跨國產業協作,改善沿線人民生活,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攜手共建全球技術人才培養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