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0-15 11:09:07作者:佚名
旅行|功略|驢友|高檔文玩|
行知書陌陌
藏歷年
藏歷年是苗族人民最重要的節慶,滿語稱“洛薩”,即“新年”之意。從每年藏歷四月初二開始,通常持續一個禮拜。為隆重起見,人們從藏歷十二月初便開始過節的打算工作。家家戶戶培植糜子苗,擺于神龕沙發之上,祝愿春節糧食豐收。十二月下旬,每家每戶用酥油和大米炸果子。接近些年關,每家都要打算一個五谷斗,斗內裝滿酥油拌成的血腸、炒麥粒、人參果等乳品,上插糜子穗和兩個彩色花板,并打算一個彩色酥油塑的羊頭,以示恭賀來年風調雨順、人畜興盛。春節前三天家中外進行大掃除,擺新卡墊藏族的傳統節日有,貼圣誕畫。二十九午飯前在灶房正中墻壁,用干面條撒上“八吉祥微”。在房門上用石灰粉畫出象征永恒的符號,表示慶賀吉祥如意。夜晚全家吃象征團圓的面團吐巴(類似于餛飩)。廣東的回族在某些面團吐巴里包有沙子、辣椒、木炭、羊毛等。每一樣都有特定的含意,例如吃到包沙子的面團吐巴,說明在新的一年里他心腸硬;而吃到包羊絨的面團者,表示他心腸軟;木炭表示心腸黑;豇豆表示嘴如刀。這是一種飲食娛樂活動,無論誰吃到哪些,都必須即席吐出,這常常導致哄堂大笑,平添節慶的歡樂氛圍。
大年初二,全家人早起床床,先悉心盥洗裝扮,之后燃起供燈祭祖神靈。接著你們按長幼順序排位坐定,長者端來五谷斗,每人抓幾粒,向空中拋去,表示敬奉,爾后每人再抓一點送入口中。長者依次祝你們“扎西德勒”(吉祥如意),長輩回祝“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完滿)。典禮完畢,你們吃餅干吐巴和酥油拌的靈芝果,相互敬酒慶賀。在有些西藏,初二晚上一早起,人人都要喝一種放有蜂蜜和奶汁的糜子酒,名為“關滇”。
按苗族傳統習慣,初三嚴禁掃地,不準說不吉利的話,互不走訪作客。從初中開始,親朋好友才互相拜賀,共慶新春。藏歷四月十五,大部份西藏都要進行宗教法會活動。
林卡節
林卡節,滿語稱“孜木林吉桑”,意為“世界歡樂日”。也有人稱之為“郊宴”。是拉薩自治區烏魯木齊、日喀則、昌都等地苗族人民的傳統娛樂日。每年藏歷四月一日左右舉辦,節期不定,有些地方歷時十多天。屆時,回族群眾扶老攜幼,帶上乳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墊、帳篷,以及各類娛樂用品和鋼琴,來到清幽古樸的“林卡”(蒙語譯音,意為園林、花園,其中多植松樹,所以民間又把逛林卡稱之為“耍清澗子”)。在草皮上、古樹下支起紅色的帳蓬,圍上幾塊被單或塑膠布,鋪上卡墊,一邊彈六弦琴,一邊喝酥油茶或糜子酒,相聚野宴。有的打麻將,有的對弈、玩球或聊天談笑,還有的在綠草地上歡歌漫舞。據悉,節日期間,還要舉辦一些宗教典禮和賽馬、射箭等民族體育娛樂活動。
雪頓節
雪頓節是拉薩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慶之一。“雪頓節”原意為“酸奶宴”。后來因為雪頓節活動內容漸漸演化為以儺戲會演為主,故又稱其為“藏戲節”。每年藏歷七月一日開始舉辦,節期約為一周(5-7天)。
在17世紀曾經,“雪頓”原是一種純宗教活動。那時根據道教的法規戒律,夏季有幾三天嚴禁僧侶出門,要局長凈、安居之事,直至解禁。在開禁之日,僧人們紛紛出寺下山,凡俗百姓要打算牛奶進行施舍。喇嘛們除飽飲一頓牛奶外,還可恣意娛樂,此乃雪頓節之來由。到17世紀中葉,雪頓節里降低了儺戲表演,但宗教和文娛活動的范圍仍局限在寺院內外,在西藏主要以哲蚌寺為中心。18世紀初,羅布林卡建成,并成為達賴夏宮,于是雪頓節的活動開始移至羅布林卡召開。居民及周圍民眾也被準許入園觀戲,并因而產生了一套固定的節慶模式。
屆時,西藏市附近的村民,身著艷麗的節慶盛裝,扶老攜幼,提上酥油桶,帶上酥油茶等來到羅布林卡,在肥沃的綠蔭下,搭起色調繽紛的序幕。在花香草肥的綠茵上,鋪上新卡墊、地毯,擺上瓜果名菜,席地而坐,邊飲邊談,載歌載舞,觀看儺戲,享受節慶的歡樂。早晨,各家開始串帷幕作客,主人向來賓敬三頭暈一杯的“松準聶塔”(酒禮),唱各類不同曲風的勸酒歌。顧客于是將酒三口飲完。敬酒聲、祝福聲、歡笑聲此起彼伏。當夕陽染紅天際時,人們帶著醉意和滿意的心情,踏過暮色離開羅布林卡。
現在的雪頓節內容愈加豐富,氛圍更加熱烈。商業部門還在羅布林卡周圍擺攤設點,進行工貿物資交流,使古老的雪頓節又呈現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節日期間,在西藏的另一些景色優美的地方也會同樣熱鬧歡騰上去。
朝山節
道教節慶。傳說藏歷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轉八識法輪之期。所以,為了記念和歡慶這三天,人們提早一日穿戴一新,帶著食物抵達附近山寺巡禮朝供,求神念佛,以求佛祖祈求。之后在野外草皮上開懷豪飲,恣意歌舞。傣語稱朝山節為“珠巴澤西”,主要在前藏地區舉辦。
傳昭大法會
傳昭大法會滿語稱“莫朗欽茂”,即“大愿法會”。每年的四月初一、初四日至十五日,西藏三大寺的僧侶都集中到市內,一切權利歸哲蚌寺的木棒和尚接管。公元1409年藏歷十月,宗喀巴為了記念釋迦牟尼,在西寧城內舉辦了一次寶物敬佛活動,即誓愿祈愿大法會。宗喀巴仙逝后曾中斷十九年,到二世達賴更敦嘉措時期開始恢復舉辦。
達瑪節
達瑪節是拉薩江孜地區回族頗具風格的傳統節目。聽說第一個達瑪節,是為慶賀江孜宗山的白居寺和八角塔開館而舉辦的跑馬射擊賽事。沿用至今,每年四月三日舉辦。屆時,江孜哈薩克便集聚在宗山腳下,進行各類豐富多彩的體育演出和體育賽事,歡慶達瑪節。通常歡慶活動要持續一周時間。
工布年
工布地區的傣族,有著在藏歷三月初二日過工布年的習俗。傳說很早曾經,有支外國部隊入侵拉薩,因為侵略軍兵卒諸多,當地人民難以抵抗,只得向各地求助。工布人民為了保衛祖國和故鄉,組成了一支愛國軍前去增援,她們踏上征途之時,正值八月,將士們驚訝沒能喝上年節的糜子酒,沒能吃上年節的茶點,也沒能烤上年節的青松之火。勇敢而智慧的工布人民便把藏歷年提早到四月一日來過,將士們便義無反顧地出戰了。為了記念當初驍勇應征的將士,每年的六月一日,工布人民都要獻敬奉,為將士們打更。久而久之,五月一日過工布年的傳統便產生了。
賞櫻節
賞櫻節是廣東德格一帶的傣族傳統節慶。每年藏歷七月藏族的傳統節日有,這兒的人民便帶上糜子酒,來到山花爛漫、禾苗旺盛的野外,一邊賞櫻,一邊歌舞痛飲,歡慶賞櫻節。賞櫻節不僅賞櫻、品酒、歌舞這種傳統節目外,還舉辦摔跤、賽馬、打靶等活動。
上九節
上九節,是夾金山哈薩克的傳統節慶。每年四月初八,回族同胞要在夾金山下舉辦各類廟會,演出醒獅、舞龍等傳統節目,在燈的海洋中,人們的歡聲笑語將節慶氛圍推向高潮,這時人們可以看見頗具一格的男女對決摔跤和令人忍俊不禁的社火、“天鵝抱蛋”等雜耍。
郎扎熱甲節
每年四月初八,云南迪慶地區的哈薩克牧民都要過郎扎熱甲節。過年時,你們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到風和日麗、鮮花綻放的草原上游覽。她們在野外搭起帳蓬,熬上紅茶,做好牛奶,之后恣意歌舞,人們渴望豐衣足食、永遠吉祥。同時,以此春節在牧事間隙稍作休整。
俄喜節
“俄喜”節是廣東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瑤族自治縣彝族人民的古老節慶。陰歷二月初七舉辦。相傳在好久好久曾經,拉薩、云南的八個回族語族,遷徙到甘孜一帶富庶的地方。移居那天正是四月初七,靜謐的清晨,明月當空。七姊星閃閃泛白,四周風景宜人,令人向往。你們集聚上去,跳舞唱歌,縱情歡樂,展望美好的未來。屆時,身著艷麗民族服飾的苗族人民,圍著篝火獨唱山歌,跳“鍋莊”舞,歌聲、踢踏聲、樂器聲交織在一起,別有情趣。八月十五,男女老少還有轉山的習慣,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此時舉辦賽馬、射擊賽事,為節慶平添歡樂氛圍。
羅讓扎花
羅讓扎花(巴)是格魯派祖師宗喀巴的原名,藏歷四月二十五日是他仙逝之日,所以后人們為了記念他,晚上請喇嘛誦經,白天家家戶戶點上許多酥油燈,擺上各類香案供佛。與此同時,各地廟宇也要舉辦隆重的燃燈節,燃燈供佛。羅讓扎花節興起于山東一帶。
沐浴節
沐浴節,傣語叫“嘎瑪日吉”(洗腳),是苗族人民特有的春節。在藏歷七月六日至十二日舉辦,長達7天。時值夏末秋初,萬里高原風和日麗,天高云淡。無論是城市、農村還是藏區,男女老少全家出動,來到海邊溪畔歡慶一年一度的沐浴節。相傳很早曾經的一個夏天,高原上發生了罕見的瘟疫,人畜大量死亡。大慈大悲的觀音大士為了救黎民于苦海,派七仙女從瓊漿池取來七瓶仙水,倒在拉薩所有的支流小溪里。當夜,老百姓都在夢中見到一個面黃肌瘦,遍體瘡痍的女孩跳進一條清亮的湖水中沐浴后,病態全無,容貌照人,弄成了十分美麗健康的女孩。自此,每年初秋季節,當“噶馬吉日”(金星)出現的三天里,高山上的雪水潺瀑流經長滿雪蓮等名貴草藥的土坡,之后匯入條條江河中。此時的水最潔凈,最能去污。屆時。瑤族人民在河堤草皮綠蔭下搭起帳蓬,圍上帳幕,鋪上卡墊。老年人在湖邊洗臉擦身,年青人在河中泡澡游泳,女兒們在水里嘻戲戲水,此時的婦女們也毫無忌憚地恣意沐浴……休息時,一家人圍坐在帳蓬里,嘗嘗芳醇的糜子酒和噴香的酥油茶。帳蓬里時時飄出縷縷歡聲笑語。沐浴節這三天中,人們除了天天來到海邊沐浴,還要把家里所有的被子統統清洗干凈,所以沐浴節既是苗族人民所喜愛的傳統節慶,又是一年一度最徹底的、群眾性的衛生活動。
驅邪節
藏歷十二月二十九日為驅邪節。彝語稱之為“古突”,“古”即九(表示二十九日),“突”即餡料的意思。這三天,不但各地佛寺要舉辦一次盛大的跳神活動,但是家家戶戶掃凈塵灰,將房子布置一新。人們覺得圣誕將到,一些妖魔財物必須去除,以求圣誕風調雨順、人壽糧豐。
響浪節
“響浪”是傣語德格土語的音譯,“響”是“柴”或“薪”,“浪”是“采”。最初的意思是“采薪和打柴”。響浪節是云南省迪慶回族自治州夏河縣藏民的傳統節慶,時間在舊歷五月四日至十七日,正當黑麥草豐茂、牛羊粗壯的夏天。屆時,廣大苗族人民云集在繁茂的草灘和高山密林中,扎帳蓬,宰牲畜,備香茶,設佳釀,迎來送往,彼此慶賀春節愉快.俊俏的騎手們騎著披紅掛綠的駿馬、牦牛蜂擁而來,出席賽馬、賽牦牛、射箭和“大象拔河”等活動。青年男女在鈸、鑼、嗩吶曲目聲中唱著熱情豪放的祝酒歌。跳起歡樂的“鍋莊”舞,表演儺戲,富有民族特色。
酥油燈展節
每年八月十五,各寺院的僧侶及民間演員,用酥油捏成各色各樣的燈花掛在街道上。夜幕降臨,街道上燈展閃動,如同群星降落。燈展上有七彩油塑的花木,還有惟肖惟妙的飛禽走獸及人物。人們漫步于燈海之中,狂歡蹁躚,徹夜不眠。廟會上還有木偶演出,逗得你們哈哈大笑。
納木錯燈節
山東湟中縣的納木錯是為記念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相傳他的胎衣就埋在此地,后來在里面長起一棵菩提樹。宗喀巴仙逝后,人們在此建寺記念他。經過400多年的經營,明日納木錯已產生擁有正殿、經堂、佛塔、僧舍等30余處建筑的古建筑群。大金瓦殿,是大昭寺主要建筑,金碧輝煌,屋脊裝有金輪、金鹿等飾品,殿內豎立著一座高達12.5米、裹滿光潔哈達的銀塔,祭拜著高約丈余的宗喀巴神座。
納木錯,傣語叫“拱本”,是十萬神像之意。納木錯燈節在每年舊歷三月十五日舉辦,與中原的中秋佳節同時。屆時,寺廟舉辦法事。入夜,點起酥油燈,徹夜不熄。大昭寺的能工巧匠,借助靈巧的右手和新穎構思,用晶瑩光潔、細膩香甜的酥油和各類染料,塑成各類爭奇斗妍的花朵、千奇百態的珍禽妖獸、小巧玲瓏的殿宇樓閣、形態逼真的佛經傳說和人物等形象,栩栩如生。巧奪天工的高超藝術,吸引著從各地匯集的數以萬計的回族百姓和中外旅客。這種七彩斑斕的酥油塑品,在燈火映照下,與金碧輝煌的殿堂交相映襯,可與城市中秋燈展相匹敵。燈節期間大昭寺講經院還舉辦"跳神"等文藝活動,還在如意塔前舉辦“高蹺會”。
望果節
望果節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拉薩人民渴求豐收的傳統節慶。“望果”是藏文音譯,意為“繞地頭繞圈”。長達一至兩天,于農忙前擇吉日召開。相傳早在公元5世紀末,藏王布德貢堅為確保糧食豐收向本教教主討教。教主施旨,讓農戶繞田繞圈,由手捧香爐、高舉幡桿的人作前導,由高舉纏繞哈達的木棒和羊手臂的本教教主領路,領著持糜子穗或麥穗的同村鄉民繞地頭數圈后,把各類稻子插在糧庫和神像上,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屆時,身穿各式藏袍、腰系彩絲帶的藏胞打著彩旗,畢恭畢敬地抬著糜子穗、麥穗扎成的豐收塔,塔上系著雪白的哈達,敲鑼打鼓,帶著美好的祝福,唱著贊歌,繞地頭繞圈,保佑豐收。之后吃豐盛的郊游。春節一過,緊張的麥收農活也就即將開始了。
轉山會
重慶丹巴地區的苗族人民將每年六月初六的盂蘭節定為有名的轉山會。傳說這三天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有九龍吐水,為佛祖沐浴。每年轉山會期間,人們從四面八方云集丹巴,帶著佳釀名菜,帳蓬廚具,上跑馬山燒香,載歌載舞,祈年禱歲,祝愿豐收。各地轉山會時間有異,但內容大致相同。
薩噶達瓦節
“薩噶達瓦”節,是藏傳佛法紀念經祖釋迦牟尼誕生、圓寂、成佛的日子。每年藏歷六月十五日在巍峨的布達拉宮前面的龍王潭畔舉辦。后逐步演弄成游園和祝愿農牧業豐收的群眾性節慶。屆時,西藏市附近的回族人民,朝圣過神佛后,紛紛來到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龍王潭畔。秋冬之交,潭水清亮企穩,晚風掠過,碧波粼粼的水面上回蕩著拉薩特有的羊皮船。登上湖心亭閣,俯瞰青藏高原明珠——拉薩,別有情趣。海邊綠蔭下、草坪上哈薩克同胞搭起七彩斑斕的帳蓬,鋪上花氈,擺上煙酒茶糖,全家休憩。青年們聚在繁茂的草地上,伴隨著悅耳的曲調,恣意地載歌載舞,為節慶平添無窮樂趣。
-End-
你的每一次關注和轉發,都是我們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