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0-16 16:13:23作者:佚名
2020年高考江蘇卷語文科目試題評析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級教師 倪峰
2020年江蘇省高考語文試卷,其命題基礎是《2019年江蘇省高考說明》這份文件,該試卷在命題思路上沿襲了去年的做法,核心是強調價值引導,關注學生語文能力培養,傳播中華優秀文化,聯系社會實際留學之路,并重視經典和原創作品。這份考卷整體表現平穩且有所提升,其難度與去年的試卷基本持平,考察內容分布均勻,各類題目設置得當,能夠有效區分不同水平的學生,既體現了對中學語文教育方向的指引,也成功實現了從江蘇試卷到全國試卷的過渡銜接。
一、以立德樹人為基石,突出語文核心素養

這份試卷內容來源多樣,既展現了傳統民族文化,又緊密聯系當前社會狀況,使語言學習與日常文化生活融合,彰顯了“生活化語言”的宗旨,同時傳遞了培養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標。
這四道關于語言文字運用的客觀題,有的考察了卓越的民族精神內涵,有的體現了江蘇地區的獨特風情,有的將古代詩文與當前疫情現實生活相結合,彰顯了實踐與傳承的重要性,還有的直面了互聯網發展的現狀,突出了語文的實用價值。
一些學習資料,或通過懷念先輩來探討良好家風的延續,涉及古文閱讀;或聚焦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變化,討論家庭和成長的關系,屬于文學文本;或針對詩歌朗誦進行評論,引導學生形成審美觀,并掌握學習方法,屬于議論性文章;或講述中國水稻種植的歷史及其作用,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也有助于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價值取向是基礎,語文考試檢測語文核心能力是其根本特征。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語言實踐活動逐步形成并積累的,這些素養在真實的語言運用環境中得以體現,具體表現為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品質。這份試卷精心設計了貼近學生閱讀經驗的真實問題情境,全面檢測學生運用基礎知識和關鍵技能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所展現出的學科綜合素養水平。
語言文字運用第三題,圍繞學生校園生活展開,以某校高三學生參加線上成人儀式、彼此贈送留言為背景,通過分析語言表達是否恰當,促使學生留意疫情對校園生活造成的影響。文言文、古詩詞以及現代文閱讀的題目,常常側重于文本的深入解讀,旨在引導學生通過精準把握內容,產生必要的情感共鳴,這對學生解讀、剖析、體會、領悟以及鑒賞評判的能力提出了具體標準。寫作任務則圍繞智能網絡時代個人發展的主題展開,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經歷,提煉有意義的感悟與見解,并完成富有創新性且負責任的表述。附加卷材料中的概括分析題,創設了博物館網絡直播這一社會生活場景,旨在測試學生篩選、整合、歸納信息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于疫情防控期間,對相關社會熱點進行理性審視,并深刻體驗文化生活。
二、以優質語料為素材,彰顯江蘇文化品位
江蘇高考語文試卷始終保持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學氣息,今年的試卷同樣如此。

這份試卷選用的語言材料大多十分出色,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蘊2025年江蘇高考語文試卷,流露出強烈的人文韻味,值得反復品味。文言文篇目選用了明代性靈派散文大家袁宗道的《外大母趙太夫人行狀》,和2016年的篇目(張岱《家傳》)在內容與形式上相互映襯;文學篇目挑選了當代知名作家劉慶邦的鄉土小說《少男》,文字質樸精煉,描繪細致,閱讀體驗十分流暢;議論篇目選用了著名美學學者朱光潛先生的文學評論《談詩歌朗誦》,講解深入淺出,表達明白易懂,緊密聯系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應用篇目選了一篇科普短文《水稻傳奇》2025年江蘇高考語文試卷,內容非常具有中國特色,貼近日常生活,蘊含悠久歷史,涉及科學知識,同時也具備文學色彩;補充卷的概括分析題目則選用了文博學者黃洋探討博物館網絡直播的文章,符合當前社會關注點,展現了沉著客觀的見解。
選材方面堪稱楷模,試卷里獨創的表述精準凝練,沒有多余成分。題目意圖清晰,不含無關內容,不會讓考生感到困惑;寫作題目繼承江蘇出題時注重意境的風格,具有啟發性,容易引導思考與想象。
語言表達務必規范準確,閱讀材料需能展現文學之美,彰顯語文的獨特魅力,這方為一套優秀的高考語文試卷應有的特質。
三、以平穩過渡為旨歸,實現高考多元目標

為了完成向全國卷的轉換,2019年江蘇高考語文試卷的設置在題型和考察重點上進行了相應調整。今年語文試卷大體上延續了這種調整,試卷布局和題型與上一年基本一致,既沒有讓考生感到措手不及,也沒有增加不必要的難度,因此確保了過渡階段的平穩過渡。
平穩過渡是這份高考試卷在特殊境況下的特殊追求,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是優秀高考語文試卷的根本追求。
依照前述第一條所言,整份試卷融合了民族精神內涵,展現傳統文化魅力,突顯地域文化特色,反映時代發展特征,彌漫人文氣息,以此從多個角度對學生施加積極影響,促使學生培養愛國情操,傳承文化精髓,提升道德水準,關注社會進步,從而比較圓滿地達成了語文教育的育人宗旨。
從選拔人才的角度分析,試卷考察內容分布均勻,題目類型設計得當,難度控制恰當,區分效果顯著,答題情況應當能夠比較精確地展現學生的語言基礎、語文整體水平與思維特點,進而為高校選拔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從教學引導層面來看,考題的設置緊扣現實焦點,著力營造具體場景,基于文本的深入分析,重視在多元的語言運用過程中培養出的語感。
文言文翻譯的最初一部分,表面上看有一定挑戰性,但核心詞匯大多見于學子們研習過的古籍之中,倘若基礎扎實,就不會構成障礙;至于“鞶”、“珥”這類罕見字眼,考生或許不識,然而只要對本土語言懷有熱情,并且精通漢字字形、讀音、含義三者關聯的構字規律,再參照篇章的整體氛圍加以推演,也足以領悟其大概含義。一些當代文章的測試題目,凡是關于作品欣賞和寫作技巧的考察,大多設置成了選擇題,這種做法成功規避了此類開放式問題中常見的固定模式;而開放式問題主要考察對文章內容的多元解讀和資料篩選歸納,答題者必須依據文本,結合自身經歷感受,深入體會,無法套用現成的模板。因此,頻繁練習的題海策略就不再適用。
這些地方都透露出明確的信息,提示我們語文教育需要關注哪些方面。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赟 楊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