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31 17:10:18作者:佚名
日本航空工業的興衰歷程,堪稱一部盟友親手剝奪其飛翔能力的血淚史冊。
昔日,零式戰斗機在太平洋上所向披靡的技術優勢,竟然被美國人通過《廣場協議》打壓,又用市場壟斷手段扼殺,以至于如今連一架空中的國產大型飛機都無法制造出來。
凝視著空中翱翔的C919,那位日本工程師內心恐怕是百感交集——對于盟友的忌憚,有時甚至比來自對手的競爭更為嚴重。
戰后廢墟里重新站起來的日本航空業,確實攢過一手好牌。
三菱重工憑借其零式戰機的技術基礎,成功研制出YS-11客機,該機型在1960年代便實現了翱翔藍天。
182架的銷量雖不多,但至少證明能獨立造飛機。
波音787的機體中,有高達35%的部件產自日本日本工業大學排名,其復合材料機翼技術甚至讓美國都感到羨慕日本工業大學排名,這樣的配置無疑預示著它即將翱翔藍天。
《廣場協議》一舉剝奪了日本經濟的支撐:日元價值翻番,使得日本制造的飛機價格飆升至難以承受的高度,即便三菱項目耗盡了1萬億日元,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更加令人感到憋屈的是,政治干預的問題,日本航空被迫購買波音飛機以填補貿易逆差,而其自家的MRJ支線客機甚至尚未投產,便已遭到美國媒體的負面評價,稱其存在安全隱患。所謂的盟友,實際上不過是被束縛在一條條商業鏈條上的合作伙伴。
美國對日本實施的技術封鎖堪稱典范。二戰結束后,通過拆解工廠和銷毀圖紙來物理消滅技術,隨后通過限制適航認證來實施慢性毒害。三菱公司歷經十五年的努力,仍未獲得FAA型號合格證,而中國的商飛C919去年卻已獲得認證。波音雖然允許日本代工生產高級部件,但對于核心的發動機和航電系統卻嚴加防范,導致日本投入三十年時間專注于機翼和艙門的制造,卻使得整機的集成能力不升反降。當年那位設計出零式戰斗機的堀越二郎,在戰爭結束后卻只能轉行制造摩托車,這無疑是一種極大的諷刺——人才流失的問題比經濟上的打擊更為嚴重和致命。
中國的航空業反敗為勝,反而讓日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盡管同樣遭受了歐美技術的封鎖,中國從ARJ21發展至C919,始終堅持自主研發的供應鏈,將長江發動機替換了美國的通用型;同樣在市場壟斷問題上,中國通過國內航線的訂單來保障國產客機的銷售。日本所缺的并非技術基礎,而是戰略上的堅定決心。在廣場協議簽訂后,為了追求短期利益,日本放棄了國產飛機的采購,現在連維修F-15J戰斗機都不得不依賴美國提供的零部件。三菱重工,曾領先我國三十年,如今卻不得不將東麗公司的碳纖維材料優先提供給中國商飛。面對盟友的強勢打壓,選擇跪地求饒不如勇敢地尋找突破之道。
說到底,即便你當跟班再怎么賣力,老大也絕不會讓你真正取代他的位置。日本航空產業的悲劇,給那些渴望攀登科技高峰的國家敲響了警鐘——核心技術的獲取并非僅靠求取或購買就能實現,屈尊代工遠不如自立研發。
隔壁的C919已經商業飛行兩年有余,而三菱的飛機墳場里又增添了一架銹跡斑斑的原型機。
當年造零式的時候多硬氣,現在被捏著脖子連氣都喘不勻。
盟友?生意場上有奶便是娘。
飯要一口口吃,飛機要一架架攢,該交的學費躲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