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11-18 11:06:46作者:佚名
時隔兩年,教育部再次發文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引發各界熱議——
當課堂上禁止使用手機時,如何拿出最佳解決方案?
手機禁令又來了!
教育部近日發布《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的通知》:原則上不允許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校園、進入教室。從 3 月 3 日起生效。這是2018年教育部首次再次強調禁止中小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
“禁止學生帶手機進教室”立刻成為各界熱議的話題!哈爾濱三中、小紅中學、哈師大附中、德強中學等學校響應號召,相繼通過官方微信等渠道發布通知,推出針對“手機”的具體措施。禁止。”
在一片贊揚聲中,也有家長表達了擔憂和疑惑:“校園禁手機很難杜絕,如何杜絕呢?” “通知能落實到位嗎?” “家長如何聯系沒有手機的家長來接孩子或訂餐?”如果我要照顧孩子,我該怎么辦?”
近日,記者就家長普遍關心的幾個問題進行了調查采訪。
群力三中高年級學生走進校園。
冰城多所學校出臺新規定:
手機只允許在校園內使用,不允許帶入教室
連日來,記者調查發現,哈爾濱市部分中小學為落實教育部《通知》要求,出臺了新學期手機管理新規定。部分學校繼續執行此前關于學生手機管理的規定,但均要求“禁止學生使用手機”。帶手機進教室。”
據曉紅中學黨總支書記、校長劉國權介紹:“為落實《通知》,我校于2月25日在微信公眾號發布《致家長的一封信》,明確了學生的8個危險點。”并做好“限帶手機進校園”的規定,而且新學期第一次板報、主題班會、心理健康講座等都是圍繞這個內容引導學生科學使用手機。并理性地提高自律性。”
此外,哈爾濱三中、德強中學、哈師大附中也出臺了新規定。基本內容是:學生禁止攜帶手機進入校園。如因特殊原因需要攜帶手機進校園的,不得攜帶進入課堂,并應主動交給班主任。或班主任指定人保管;為保證學生在校期間能與外界溝通,每個班級均配備非智能手機作為班級公用電話,并由班主任指定專人負責;或使用公用電話卡,或通過班主任聯系家長。
教育部新規定出臺后,得到了老師和家長的一致支持。
省政協委員吳文洲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有的學生把手機帶進課堂,擾亂了課堂教學秩序,影響了教學質量。”對學生的吸引力很大,一些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在老師講課時使用手機,有時偷偷拿出手機玩網絡游戲、聽音樂、聊QQ等,這些學生把時間浪費在同時,學生的視力下降,睡眠不足,免疫力低下,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網絡信息泛濫,沉迷網絡的學生接受和認知新事物的能力較差,容易養成不良習慣。所以,這一次,教育部禁止手機帶進課堂,讓學校不得不改變政策。 《條例》有進一步的實施依據。”
哈爾濱市初中生家長陳英杰也表示:“手機是把雙刃劍,但弊大于利。這次教育部要求‘限制進入校園’,而不是“一刀切”,這是很人性化的!就看如何落實,改變過去“屢禁不止”的現象。
德強中學高年級學生參加模擬考試。
“手機禁令”
屢禁不止為何難以制止?
記者了解到,禁止中小學生帶手機進課堂已不再是新規定。早在2018年8月,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兒童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治實施方案》就明確指出:“嚴禁學生攜帶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學校的任何材料必須統一保管。”
雖然我省不少學校出臺了“禁手機”政策,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面對這個更加明確具體的“禁手機”,各方如何看待? “屢禁不止”的痛點、硬點在哪里?
校方稱“難以管理”:很難找到有效最優解決方案
據多位老師和家長反映,學校對學生攜帶到校園的手機進行統一管理。學生常常有辦法拿出上鎖的手機,或者準備兩部手機來對付老師;借班主任的手機打電話是不現實的。 ,不僅打擾老師,而且學生也不能隨時和老師在一起;學校的IC卡電話只是一個擺設,因為通話聲音很不清楚。因此,上述方法對于接送孩子的家長,以及需要訂午餐的學生來說,不太實用。
校長劉國權也告訴記者:“近年來,由于查題軟件的出現,學生做作業更加依賴手機,因此偷偷攜帶手機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學生其實省下了錢。”學生用手機的危害是很大的,我們也在尋找根治的方法,但很難找到真正有效的最佳解決方案。 ”。
家長稱“管不了”:把希望寄托在老師身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中生家長多次哽咽地告訴記者:“我女兒是省重點高中的學生,為了不影響她的學習,我只給了她一部手機功能簡單,但沒想到,同學把廢棄的手機借給了她,她每天都不做作業就回家看電視,我發現后,教訓她也無濟于事,于是我就偷偷地在半夜斷了網絡,沒想到她又學會上網了,于是我無恥地讓鄰居們改了密碼,但我的孩子仍然可以去附近的餐館下載看劇。 ……我實在是束手無策了!”
“后來上課時,她兩次借用同學的手機聊天,老師沒收了兩部手機。”父母本以為孩子這一次就可以放心了,卻出乎意料。孩子要求家長支付7000元補償同學。手機,“當時我沒有完全同意,第二天孩子就離家出走了……”
這絕不是電影里的“情節”,它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家庭里。記者了解到,現在的學生如果不滿意就會找家長鬧。家長們別無選擇,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學校和老師身上。
老師表示“不敢管”:“如果學生心理承受不了,出了問題誰來負責?”
如今,每個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這讓學校和老師普遍抱有一種心態:誰敢惹這些“神獸”?
哈爾濱市一所中學的老師告訴記者:“如果制止上課玩手機的學生的方法不恰當,言辭太深奧、言辭太嚴厲,分寸感和藝術感都受到了影響。”沒有掌握好,如果學生心理承受不了而采取過激行為,將追究其責任。”誰負責?少做比多做更好。如果你視而不見,不是你不想承擔責任,而是你不敢承擔責任。”
學生“不服”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采訪中,某學校的班主任向記者反映:“我班一開始把學生的手機鎖在一個盒子里,學生隨時可以用各種方法打開鎖。后來我把盒子搬到了教室。”老師的辦公室,有一次放學后,我忘記給學生開門,結果只有少數學生等老師拿手機,大多數學生后來都沒有來拿手機。發現有同學準備了兩部手機,一部用來上交作秀,一部隨意拿在手上使用……”
有家長在幕后支持個別教師的不當行為。
記者還了解到,一些家長擔心個別教師教學中的不當行為,為了監督和收集證據,默許學生偷帶手機進課堂。
近日,天津一中學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發表不當言論,違反師德。由于該學生的錄音被發布到網上,因此被曝光并被處理。那么問題來了,學生如何把手機帶進教室呢?
在家上網課師生患“手機依賴癥”
去年上半年,受COVID-19疫情影響,中小學生在家上網課,幾乎全天候使用手機和電腦。老師和學生都患有“手機依賴癥”。學生近視率上升,頭痛、抑郁等身心不健康問題也隨之而來。 。
曉紅中學組織文體活動,豐富學生校園生活,引導他們走出虛擬網絡。
具體如何禁止
各方想出妙計
教育部發布《通知》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學生沉迷網絡、沉迷游戲。這也是學校、老師、家長的共同心愿。如何達到預期目的?各方人士都“敞開心扉”,希望找到真正的“藥方”來解決問題。
替代工具
哈爾濱家長付剛
可以使用僅具有通話功能的電話手表,或探索使用具有通話功能的電子學生證等。學校保衛處應配備固定電話,供學生在需要時免費使用,或校園內應設立電話亭供學生使用,以方便與家長聯系。
技術支援
一些家長
就像在考場一樣,校園里手機信號被屏蔽,學生的手機就成了裝飾品,沒有必要帶。
省政協委員、中國電信黑龍江分公司周德勝
使用手機信號阻斷裝置在技術上是可行的,而且成本相對較低。但這種方法只能切斷網絡游戲和網絡視頻群力三中,并不能限制學生在本機玩游戲或觀看下載到手機的視頻。他認為,只有管理措施+技術手段雙管齊下,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利息轉移
哈爾濱市家長郭玉芳等
學校創造更多有趣的活動來轉移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走廊里隨手可得的地方設置更多的書籍、報紙等;開設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活動室等場所,或組織學生在操場上跑圈、做操等運動;還可以種花、澆樹、學習手工等勞動技能。
創新指導
岳奎忠 省政協委員、東北農業大學教授
解決中小學生過度使用手機問題,關鍵在于改進和創新單調的教育教學方法。在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和吸引力的同時,還要拓展豐富多彩的有利于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活動,創造更多的戶外活動。 、親近自然、接觸社會的機會,充實了年輕人的內心世界。
馮海燕 哈爾濱田家濱高級中學(哈爾濱市第七十三中學)教師
運用專題班會、德育、校規紀律、心理咨詢等形式,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使學生科學合理對待和使用手機,提高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
信息教育
周德勝
學生的信息素養要提高,學校要重視計算機教學,不要把這門課變成游戲課、電影課、聊天課。目前,一些高中生還不會使用word軟件、制作PPT、操作簡單的計算機功能等,這說明一些學校開設的計算機課程只是“擺設”。
三方聯手
曉紅中學黨總支書記、校長劉國權
在手機管理方面,學校要發揮核心作用,建立日常管理的長效機制;同時群力三中,家長也要配合,社會要營造良好的氛圍。只有三方共同努力,問題才能得到徹底解決。
趙飛亞 哈爾濱市第六十九中副校長
有關部門要對網絡游戲商場進行嚴格規范的管理;同時,清理社交網絡課程平臺不良信息,對網絡不良文化進行集中整治,全面凈化未成年人網絡空間。
哈爾濱老師于敏
家庭和學校應共同努力創造一個和諧的環境。家長可以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帶孩子走出家門,走進虛擬世界;或者可以參加一些慈善、志愿者活動,增強社會責任感。
專家提醒:
校園管理需要更多人文關懷
別“誤入歧途”
監督指導并重
哈爾濱體育學院教授王宏坤:各學校要制定細則,將《通知》的要求落實到位。同時,我們也要切記不要實行“一刀切”、“一禁”,甚至誤入歧途。禁止攜帶手機進入教室,但不禁止打電話;有些學生坐公交車去學校,必須用手機掃碼等等。同時,監督與指導并重。學校和家長應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避免出現極端行為等不良后果。
立法治愈
使管理有法可依
黑龍江向一涵律師事務所首席律師 向一涵:應該立法杜絕手機進教室問題通過立法,學校對通訊社交工具的管理將有法律依據,平板電腦等通訊社交電子產品也將納入管理范圍。同時,也應該是理性的、人性的。對于寄宿中學生來說網校頭條,與家人之間應該有暢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對于尚不能獨立上下學的小學生,應保證家校之間的有效溝通,建立應急機制。這不僅是一種管理需要,更是一種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