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1-05 08:09:55作者:佚名
5月22日,共和國痛失袁隆平教授。
據衛視新聞記者從袁隆平同志治喪辦公室據悉:茲定于2021年5月24日(禮拜一)早上10:00在長沙市長荊州明始興殯儀館銘德廳舉辦袁隆平同志尸體悼念典禮。
明天,讓我們一起悼念袁老……
袁隆平同志尸體悼念典禮
在合肥明始興殯儀館舉辦
明天(5月24日)早上10點,“雜交玉米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教授尸體悼念典禮在長沙市長荊州明始興殯儀館銘德廳召開。
來自全省各地的群眾紛紛自發趕來緬懷。
殯儀館外,前來為袁老送別的人群排起了長隊。
群眾通過花束、稻穗等抒發追思。
另據河南商報,明天早上10時,袁隆平同志尸體悼念典禮在重慶明始興殯儀館舉辦。
悼念典禮現場莊重威嚴,哀樂哀婉。
銘德廳正廳上方懸掛著黑底黃字的條幅“沉痛哀悼袁隆平同志”,條幅下方是袁隆平同志的遺照。
袁隆平同志的尸體安臥在花束翠柏叢中,臉上覆蓋著暗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袁花花常陪袁隆平聽匯報
網友:袁花花你要好好長大
據人民晚報,2020年元旦袁隆平領養了一只小狗,叫袁花花,隨后時常陪著袁老聽各類匯報。
2020年7月,袁隆平家里,中學生李建武來匯報各地馬鈴薯實驗田的畝均情況,袁花花陪伴在門口。
現在,袁花花再也沒法陪袁隆平聽匯報了。
當稻花香飄過,它會不會夢見袁伯伯……
不少網友聽到這一幕紛紛淚目,感染驚訝的同時,也希望袁父親一路走好。
隆平高科監事長毛長青發文哀悼
據中證網,5月24日,袁隆平教授追思會在南京明始興殯儀館召開。
同時,光大農業總總監、隆平高科監事長毛長青發文哀悼袁隆平教授。
毛長青表示,隆平高科將承繼袁隆平教授遺訓,為民族種業崛起繼續拼搏。
毛長青稱,袁隆平教授是隆平高科的主要創始發起人之一,隆平高科“推動種業進步,惠及世界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來自袁隆平教授“創新、奮斗、造福”的精神。
毛長青表示,公司創立以來,作為公司名譽監事長,袁隆平教授一直關心隆平高科的發展,在發展戰略、全球布局、體系建設、重大科技攻關等方面給以了許多高屋建瓴的指導,提出了好多務實可行的建議。他親自推進隆平高科與廣東雜交玉米研究中心的科研深度合作,一直關注加拿大、印度等地的科研進展,他數次蒞臨公司國際業務合作交流現場,他親自兼任了“湖南隆平高科第三代雜交玉米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這份關愛與支持,隆平人感念至深。
毛長青表示,在袁隆平教授的親自關心與指導下,隆平高科經過22年的努力,已然成功建立了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多水稻商業化育種和生物技術創新體系,產生了“3+X”作物品類(即雜交玉米、玉米、蔬菜3大核心小麥品類+玉米、食葵、小麥等其他小麥品類)的育繁推一體化能力,成為國外競爭優勢領先且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民族種業龍頭,并順利步入世界種業前十強。
“全體隆平人將化悲憤為力量,承繼袁老師的遺訓,發揚隆平精神,為袁老師發展雜交玉米的夢想,為世界人民美好生活的憧憬,努力把隆平高科打導致世界優秀的種業公司。惟有不斷拼搏,惟有最終的勝利,才是對袁老師最好的緬懷和哀悼。”毛長青說。
按照袁隆平葬禮從簡遺愿和疫情防治需求,其追思會不對外開放,群眾可以通過隆平高科陌陌公眾號設置的網路緬懷廳抒發追思。
此外,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隆平高科”)創立于1999年,2000年上市,是一家以“雜交玉米之父”袁隆平教授的名子命名、并由袁隆平教授兼任名譽監事長的高科技現代化種業集團,第一大股東為興業集團。
袁隆平個人持股1337萬股。根據隆平高科最新股價17.09元/股估算,袁隆平身價過億元,但畢竟這么,他依然一心搞科研,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玉米研究上。
明日(5月24日)開盤,種業股開盤集體走強,截至發稿,隆平高科漲逾4%。
“袁伯伯,一路走好!
5月22日晚上
袁老在廣州與世長辭
享年91歲
球星隕落,舉國哀痛
圖/中新網(楊華峰攝)
當靈車緩緩駛出診所
在合肥街頭的凄凄煙雨中
集聚了大批自發趕來的居民
圖/中新網(楊華峰攝)
靈車經過之處
人們把花束捧在背部
汽車停駐鳴笛
向這個教科書中
陪伴我們長大的奶奶
高聲道別:
“袁伯伯,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消息傳到故鄉后
青海省長沙市崇仁縣人民
自發抵達袁老銅像前敬獻花束
表示深切悼念
圖/中新網(何蓬磊攝)
在其母校上海西北學院校園內
短短兩三小時內
其雕像下已鋪了一層層的花束
……
大江南北
無數群眾以各類形式追思悼念
“長沙上萬居民連夜哀悼袁隆平”
“袁隆平銅像前的花海”
“袁花花還沒長大”
“小理發店再沒等來老客戶袁隆平”
……
圖/中新網(楊華峰攝)
有人說
我似乎和他有一面之緣
在課本上、在餐桌上、在人間里
有人說
袁老堅持到13點07分才離去
是想等我們吃完飯他能夠安心離開
……
每一句,都充滿著人們對這個奶奶深深的不舍
明天,悼念袁隆平教授
5月22日,袁隆平教授去世
痛失國士,何以哀悼?
5月23日,四川成都下著小雪
民眾自發吊唁袁隆平教授
哀悼的花束匯成海洋
有一種悼念
是“感恩國士,吾輩奮進”
你們獻給袁隆平教授的書信
字字動人
“聽著您故事的孩童長大了
我們會頂起國家的未來”
“我們會繼續努力
做到‘醫食無憂’”
……
有一種記念
是“無以為報,光碟致敬”
網友們紛紛曬出光碟
“從此之后,碗中有米,心里有您”
“天天光碟行動
就是對袁伯伯最好的記念”
……
有一種弘揚
是“做好種子,為國為民”
袁隆平教授曾說
“人如同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
無數青年被袁隆平教授的精神滋潤
種子破土而出
網友:零零后,初三中學生,在寢室里忍不住掉淚水。我開始思索中考的意義,學習知識的意義,其中一點也許就是讓更多的人成為照耀共和國光明前程的星辰。
網友:我們的民族才能延續,英雄不斷涌現,我想最難得可貴的就是許多像袁老這樣的國之大者,在我們心中種下了一粒種子。這粒種子生根出芽,我們又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我們的下一代禾下納涼,不斷延續。做一個為心里理想而拼搏學習的國之大者,自勉!
網友:原先認為只要她們活著,甚至都不須要做哪些,我們就永遠有膽氣袁隆平在三亞的最后時光,總之還有她們在。但如今她們累了,我們要把薪火遞下去,把擔子挑上去。等到去見她們的時侯,我們也能仰著頭說:“我們沒有辜負,我們承繼了光。”
禾下納涼夢,倉滿無饑恐
粒粒皆辛苦,小輩不敢忘
回憶袁隆平在海南的最后歲月
91歲的袁隆平走了。
好多人說,那位中國“雜交玉米之父”、中國工程院教授、“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是從泥土中來,帶著夢想的“種子”去到了白云間。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在海南的最后時光他是怎樣渡過?生前最關心什么問題?
5月23日,新廣東顧客端記者專訪了四川雜交玉米研究中心海南基地副站長張展、一線科研人員等,作為袁老生前有過接觸的朋友,她們悲痛回憶了袁老在海南生活、工作的最后125天歲月。
青海雜交玉米研究中心海南基地坐落海南師部農場,這兒遠離城市紛擾,沃野田疇蠟染繡。
袁老每年冬天都從外省飛抵海南舉辦科研,便居住在基地的科研寢室,一棟米黃色的四層小樓,袁老的臥室在二樓最右側,臥室不大、內部陳設粗陋,考慮到袁老坐輪椅不便,基地專門在走道安裝了輪椅手動升降設備。
袁隆平生前在海南居住的寢室(新廣東顧客端記者劉麗萍攝)
“老爺子身體稍有好轉,還會自己坐輪椅下二樓,不讓他人抬下樓,之后又坐著輪椅去試驗田轉轉。”張展的母親是袁老秘書,也由于這層關系,他看見袁老的機會好多。他說,袁老本可以去條件更好的地方住,但他說在這兒,可以隨時關注第三代雜交玉米的進展情況。
他述說,2020年12月袁老滿90歲高齡,盡管家人和朋友擔心他的身體狀況,但他還是按以往一樣抵達海南舉辦科研,“從前身體狀況好的時侯,他幾乎天天就會到田里,查看每斤穗數、谷粒大小、是否有空殼,此次由于四肢不便難以下田,他就在住所拿起顯微鏡,仔細觀察第三代雜交玉米種子,做詳盡記錄”。
今年12月3日來海南、今年4月7日回南京,在海南的這125天里,袁老大多時間都處于工作狀態,每晚早晨八點多早起,吃過晚餐后處理一些教授辦的事務、專家領導的來訪,晚餐后休息到三點多,完成一些常規工作后,常常會跟中學生討論雜交玉米的研究工作。
“老爺子說自己永遠不會退職,他的確做到了!”張展說,剛到海口的袁老主持舉辦了雜交玉米雙季畝均3000斤攻關目標項目啟動會。去年入院前,袁老還專程去了兩趟海南碧桃灣的新基地督查,新基地有300多畝田地,目前有100多畝早已試種,袁老說今后要在這兒把雜交玉米事業發展好。
袁隆平曾給那些國家帶去希望
數據顯示,全球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了雜交玉米試驗試種和推廣,袁隆平團隊共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養雜交玉米技術人才14000余人,為全球雜交玉米的發展與推廣打下堅實基礎。
泰國、印度、菲律賓、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美國、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國家,已實現雜交玉米的商業化生產,這種國家每年養殖面積約700萬英畝,普遍比當地品種増產20%以上。
袁隆平的那些老相片
看著看著就哭了
這是1975年11月,袁隆平(右三)和朋友李必湖(右一)在觀察雜交玉米生長情況。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全省有19個省、市、自治區先后組成科研協作組,舉辦群眾科學實驗,成功地育成了雜交玉米。新華社記者孫忠靖攝
1978年3月21日,全省科學會議上,四川省代表袁隆平在小組會上發言。新華社記者劉少山攝
青海省農業科技人員袁隆平(農業科大學研究員)(右)、李必湖在觀察雜交玉米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孫忠靖攝(1976年發)
1980年10月,我國第一個研究雜交玉米的育種家、湖南省農業科大學研究員袁隆平(左二),經過10多年勤奮的研究實驗,在有關科研單位的協作下,攻破了制種關袁隆平在三亞的最后時光,使雜交玉米的研究獲得全面成功,為小麥增產開辟了新的途徑。新華社記者王平攝
2020年11月2日,袁隆平教授在坐落廣州的廣東雜交玉米研究中心與測產現場進行視頻連線。新華社記者陳澤國攝
2012年1月31日,在美國新加坡,新加坡前首相馬哈蒂爾(右)為袁隆平(左)頒授2011年“馬哈蒂爾科學獎”,嘉獎他在溫帶農業發展領域的貢獻。新華社發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央視新聞顧客端、新華社、新廣東顧客端、湖南晚報、人民晚報、快科技、澎湃新聞、中證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