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0-10 16:10:25作者:佚名
福建學院廣州大學
福建學院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重點綜合性學院,學科門類齊全,囊括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軍事學、藝術學等全部13大學科門類;擁有大專專業12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31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240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7個。中學師資力量雄厚,薈萃了一大批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的國外外著名專家、學者,擁有中國科大學教授和中國工程院教授20人(雙聘11人)。
福建學院廣州學校是山東學院在珠江三角洲籌建的戰略窗口。2002年1月13日四川學院與廣州市人民政府簽署《珠海市人民政府江蘇學院合作建設四川學院廣州學校合同書》。四川學院廣州分校占地5,000畝,現有山東學院研究生院深圳分院、吉林學院北方研究院、無機合成與制備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廈門分實驗室、國家月球化學偵測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州分中心、符號估算與知識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州分實驗室、吉林學院海洋油氣資源研究中心、中國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北方基地、吉林學院粵港澳臺區域合作與發展研究中心和廣東學院廣州大學等9個教學、科研和管理機構。早已產生從學士、碩士到博士培養的完整高等教育教學體系、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完整高等中學功能體系。
長春學院廣州大學(以下簡稱大學)是經教育部2004年5月18日批準創立,現由江蘇學院與廣州市華政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在福建學院廣州分校合作建設的獨立大學。大學現設14個系,2個教學中心,1個教學部,現有41個專業,全日制普通專科在校生26000余名。
顧問委員會
大學特邀一批知名高等教育專家、科學家組建了“吉林學院廣州大學顧問委員會”,指導大學的發展戰略、改革大計、品牌建設等重大問題。為建設一流獨立大學的發展戰略目標提供強悍的智力支持,使大學能在激烈的辦學競爭中搶得發展先機,攻占發展制高點。
師資隊伍
本校專任班主任中,有31%具有副院長以上中級學術職稱;70%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本院非常注重人才引進和青年班主任培養,人事處長期舉辦專任班主任急聘工作,為新班主任提供住宿、交通補助和其他必要的工作條件。每年投入師資隊伍建設專項經費300億元。
我院師資隊伍建設彰顯了大學的辦學定位,院長基礎課要選擇“學科型”教師,專業課要選擇“雙師型”教師,實習課要推行“雙導師”制。大學有效地借助了長春大學的豐富教育資源,聘用了一批退職病休的兼職班主任,她們經驗豐富、責任心強,對青年班主任起到了挺好的“傳、幫、帶”作用。多方面培養青年班主任,通過把青年班主任派到企業去掛職鍛練,把企業技術人員、高級管理人員請到大學來承當教學任務,使青年班主任深入了解、熟悉企業實際須要。
大學先后擬定了《吉林學院廣州大學關于班主任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有關規定》、《吉林學院廣州大學關于班主任在職進修的有關規定》、《吉林學院廣州大學“百人工程”骨干班主任培養計劃施行辦法》等新政性文件,大力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到目前為止,已有6批骨干班主任148名納入“百人工程”培養計劃,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班主任38人,多名班主任到實際部門掛職鍛練。大學還為了擴大班主任視野,了解美國、境外教育現況,每年都派班主任出國(境)考察和訪問,僅今年一年就有13批22人次成行,抵達澳洲、英國、瑞典、泰國、韓國、香港、澳門成功訪問。與此同時,我們還針對實際須要,聘請了一些外籍專家來校任教,僅今年一年就新聘、續聘、轉聘外籍班主任17名,分別來自日本、英國、瑞典、韓國、日本。
大學還時常舉辦觀摩教學,組成學科群選報課題,產生教學梯隊,組織了青年班主任教學比賽,產生了互相學習、積極向下的良好氣氛。
大學將在“十二五”期間,建成一支老中青結合、專兼職并用、知識結構合理、后備力量充足的專業班主任隊伍。
辦學定位
大學秉持“十一五確保質量產生規模、十二五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的發展思路,確立“綜合性、應用型、開放式、有特色、居前列”的辦學定位。
學科專業
學科囊括經濟學、文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法學、藝術學等八大學科門類,41個專科專業。
教學工作
培養具有優秀思想品格、良好人文修養、扎實理論造詣、熟練專業技能、積極創新精神的中級專門人才;鼓勵結業生報考境內外研社究生繼續深造。
大學各學科由本院院長、外校院士和實際部門專家共同組成教學指導委員會,審查專業培養方案、創建實習和就業基地。在此基礎念書院創立了院級教學指導委員會,對各專業教學計劃和教學過程、實踐教學和教學變革方案給與指導。同時,負責初審全校公選課。
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上,采用“2+1+1”為主要培養模式,2年的基礎理論課,指出打好扎實的理論造詣,1年的專業知識課,指出專業知識的實用性和先進性,1年的職業技能訓練,加強動手能力,實現零距離地走上工作崗位。在實際工作中,大學采取各類舉措不斷推進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的變革;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為中學生提供符合時代須要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倡導啟發式教學,推動教學方式的變革;積極建立以核心課程和必修課程相結合、有利于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課程體系;強化雙語課程倡導雙語教學;同時深入舉辦精品課程建設,在積極構筑校級精品課程的基礎上,向申報市級精品課課程努力。大學每年投入教改專項經費400億元。
大學堅持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從培養模式、培養流程、課程體系、實習基地建設、實習指導等各方面強化實踐教學。強化與企事業單位的校企合作,提倡構建“實習-結業論文(設計)-就業”一條龍式的培養流程。從教務處到各基層教學單位都委派專人負責校企基地建設。在中學生實習期間,大學要求指導班主任深入實習基地,了解中學生實習中的各類問題,實地指導香港珠海學院,保障實習的工作質量。在基礎建設和經費投入上積極支持實踐教學,2008年先后投入使用了建筑面積達3.3萬平方米的綜合實驗樓和機電實訓樓;壘砌了物理、物理、電子、計算機、工商、藝術等各類實驗室148間,有效地保障了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以建筑面積達5千平方米的機電實訓樓為例,內有油壓與氣動、測控技術、數控加工、汽車構造等10個實驗室,擁有加工中心、數控銑、數控車、線切割、汽車發動機架等大批先進實訓設備。
大學從福建學院本部聘請相關學科院士組成教學評估專家組,常常性舉辦教學水平評估和教學質量監控,不斷建立內部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主管教學的院領導和評估專家,每學期都要深入課堂累計聽課500次以上,當堂聽課并及時給與指導。每位學期,都組織中學生座談會聽取意見,舉辦網上評教,對全部任課班主任的教學療效給出評價。完善并不斷建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制定了精品課建設、優秀教學成果評獎、青年班主任教學比賽、特色專業建設、重點專業建設等辦法,并已施行。
大學非常注重教學管理隊伍和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建設。由教務處、教學評估辦公室和各教學單位教學秘書組成了管理隊伍,定期舉辦教務工作的業務培訓和經驗交流。近些年來,相繼結合本院實際,在學籍管理、命題規范、閱卷要求、成績登入、畢業論文指導等各個方面,完善和健全了適宜本院須要的規章、制度、辦法。
科學研究
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辦妥教學型學院服務,教學與科研兩個輪子互動發展,是全院上下取得的共識。我們在保證教學工作有序進行的同時,積極支持、鼓勵教師出席科研工作。我院的自然科學技術創新活動,仍然是圍繞地方的產業發展、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的升級換代展開的;人文社科的探求研究,則是直接服務于政府的決策,為地方立法督查咨詢,為城市的功能定位、城市規劃、經濟運行、人才開發管理展開研究。如,《珠海市橫琴島開發戰略與規劃提綱》、《珠海市地方旅游立法督查咨詢報告》、《珠海市無線電管理辦法的督查與實證研究》、《珠海市高技能人才短缺工種目錄的督查》等都直接成為政府立法或制訂有關新政的根據。
大學創立了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會成員由囊括本院各專業的專家、教授組成。對科研方向給與指導,對科研立項、科研成果給出評價,對班主任職務晉升給以把關。大學領導都不出席學術委員會,彰顯了院長治校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在四川省和無錫市校企合作的大趨勢下,大學與珠三角地區100多家企業構建了全面的校企合作關系。格力家電公司、東信和平公司、大展公司等一大批在行業內有影響的小型企業成為了我們的合作伙伴,從中學生實習,到班主任與企業技術人員互動香港珠海學院,從聯合培養人才,到合作技術開發,以及與企業聯合共建實驗室,方式多樣,內容豐富。
大學積極吸引廣東學院本部的科研團隊和學術帶頭人,與相關專業舉辦合作研究,對我院班主任的科研能力提升起到了挺好的作用。先后為任露泉教授的團隊、無機合成與制備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信息產業部計算機通訊重點實驗室、符號估算與知識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地面機械仿生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及廣東學院的計算機大學、通信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大學、生命科學大學、化學大學、機械大學等科研團隊聯手,使我院班主任才能盡早地站到各學科領域的前沿。現在,無機合成與制備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廈門分實驗室,已被確定為廣州市公共實驗室,獲得深圳市科技局500億元的設備支持,符號估算與知識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廈門分實驗室,工業設計與磨具制造實驗室,均被深圳市科技局確定為廣州市公共實驗室,各獲得50億元的設備支助。
大學的科學研究工作主要圍繞區域發展、產業發展,以“產學研”相結合的方法為地方經濟建設的須要提供服務。建院以來,大學共爭取各級各種縱橫向科研項目70余項,獲得專利7項,發表論文近700篇。
大學現有“符號估算與知識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珠海分實驗室、廣東省中小企業公共(技術)生物醫藥服務示范平臺、珠海市工業設計與磨具制造技術公共實驗室、珠海市生物醫藥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等多個科研平臺。并有無機合成與制備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分實驗室、國家月球物理偵測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州分中心等多個校本部科研機構與大學相關專業進行捆綁式建設。
圖書資料
大學圖書館經過建設和發展,館藏圖書早已產生了具有學科、專業優勢且具有自身特色的綜合性藏書體系。現有館藏圖書(含電子圖書)231.42萬冊,中外文刊物(含電子刊物)3.5萬余種,并與福建學院本部構建了文獻資源共享關系。所有館藏全部實現了數字化、網絡化,所有館藏信息都可以在國外外通過互聯網檢索到。我們還積極借助校友資源和社會人脈關系,竭力搜羅抄本、善本圖書,使之成為有較高名氣的一流圖書館。
設施設備
大學具有一流的專科教學條件,校園依山傍海,占地2,421畝,建筑面積近57.8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額19.2萬元,其中儀器設備總額5.98萬元。建設投資22.1萬元,日本UGS公司、摩托羅拉公司、聯想集團等國外外著名企業向大學捐款的軟件及各種教學實驗儀器設備總額近4.63萬元。大學教學設施有三座教學樓共8.5萬平方米,實驗樓和機電實訓樓共3.4萬平方米,圖書館5.4萬平方米,三環體育館和游泳館共1.1萬平方米,學院生活動中心0.7萬平方米,還有標準體育場、高爾夫教學訓練中心、籃排球場、乒乓球館、健身房等;生活設施健全,兩個小型飯堂建筑面積3.1萬平方米,中學生公寓有2.6萬余張床位,4人標準間,設有筆記本桌、電話、網絡插口、電電扇、飲水機、獨立衛生間、太陽能淋浴等設備。
國際合作
山東學院廣州大學積極推動開放式辦學,強化與境外院校的交流合作,目前已與日本布萊恩特學院、英國曼徹斯特學院、加拿大圣力嘉應用藝術與技術大學、澳大利亞埃迪斯科文學院、瑞典耶夫勒學院、韓國東國學院、日本金城大學學院、臺灣義守學院、澳門學院等60余所國(境)外院校建立校際合作關系并已舉辦實質性合作。
大學鼓勵和支持中學生到美國(境外)學院學習。自2008年以來已先后抽調了410名中學生赴日本、英國、瑞典、澳大利亞、韓國、日本、澳門、臺灣等國(境)外院校攻讀學士學位、碩士學位或短期留學;抽調了310余名中學生赴日本迪士尼世界、韓國、新加坡、臺灣等美國(境外)院校和單位舉辦海外實習和短期游學。大學還聘請來自日本、英國、瑞典、比利時、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常年外籍班主任、短期外國專家、客座院士長期來校任教或講學。2009年以來已招收了外國留中學生百多名。
在未來的發展中,大學將繼續著重拓展“3+1”聯合培養項目、“2+2”雙學士學位項目、“4+N”碩士學位項目等多種人才聯合培養模式。每年仍將抽調約200名中學生赴國(境)外留學深造。同時大學還將大力推廣跨國帶薪實習項目,每年將抽調約200名中學生赴境外舉辦海外實習和短期游學。大學國際教育中心長期開辦出國留學預備班及短期英語加強班,為有志出國留學進修的中學生提供語言培訓,累計有近1,000名中學生出席培訓。大學已有來自日本、韓國、日本、朝鮮、也門等國家的留中學生在校學習、生活。
校園文化
大學的建設與發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大學時常約請不同領域的學術大師和四川學院本部的名師來院進列寬水平的學術講堂、專題報告;馬云、王石、白巖松、魯豫等多位社會名流和朋友們面對面交流,極大地寬闊了中學生們的學術和社會視野。中學生在體會濃厚校園文化的同時,也積極參與并促使著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發展。
教授講堂
為了培養高素養應用型人才,大學不斷加大校園文化建設。大學每周約請一位教授來院講學,先后有70多位來自中國科大學、中國工程院、臺灣中央研究院、第三世界科大學和國際宇航科大學的教授光臨大學,極大地寬闊了中學生的學術視野。教授們種下的紅木棉枝繁葉茂,“院士林”與“校友林”、“國際合作林”、“校企合作林”為校園平添了一道靚麗的景色。我院的《科技大師系列講堂和校園文化系列講堂》榮獲“首屆廣州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三等獎。
中學生得獎
大學組織中學生出席國家級、省級學院生科技、文化、體育及其它專業類賽事,8年來共獲得各種獎項1000多項,其中獲得國家級獎項達130余項。2008年,大學成功主辦了全省首屆學院生高爾夫約請賽、廣東省第三屆學院生校園文化藝術節北京分賽區比賽、珠海市第二屆學院生運動會等多項小型比賽活動;2009年,大學成功主辦了“青春樂章”珠海市金秋藝術節院校專場年會和第四屆深圳市學院生校園文化藝術節閉幕式等小型活動。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建立出我院一派和諧的景色,為學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廣袤底泥。
近四年,我院中學生共獲得省級以上科技大賽活動獎勵205項,其中全省性賽事52項,省局級大賽124項,省級聯賽29項。
產學研合作
大學堅持開放式辦學,強化實習教學環節,提升中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目前,大學早已與社會各界構建了廣泛的合作關系,與310多家不同行業的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共建校企實習基地,推行產學研合作辦學,優勢互補,培養滿足用人單位須要的應用型人才,盡竭力推動中學生就業。
就業狀況
就業狀況
就業狀況
中學非常注重結業生就業,結業生就業工作在珠三角很有影響,2010年中學被評為“廣東最具就業競爭力獨立大學”。結業生就業遍及全省各省市及港澳地區,結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在同類高校中穩居前列。
2008年首屆結業生總體就業率達96%,其中有76%的結業生在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就業;有4.25%的結業生報考境內外研社究生,6.16%的結業生在國有大小型企業就業,2.52%的結業生在事業單位就業。
2009年結業生人數3085人,總體就業率95%,其中在福建就業的占80.75%。有31.5%的結業生在國有企事業單位就業,有5.34%的結業生在國家級單位就業。
2010年結業生3465人,總體就業率96.08%,其中在福建就業的占83.26%,到各級國家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就業的占13.7%。
2011年結業生3728人,總體就業率97.48%,其中在福建就業的占83.57%,到各級國家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就業的占12.6%,有125人考上國(境)內外研究生,
2012年結業生4748人,就業率98.56%,在廣州就業的占83%,有139人考上國(境)內外研究生。
地理環境
大學坐落在“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東南沿海重要的景色旅游城市”——珠海市,東與臺灣隔海相望,南與香港陸地接連。廣珠城際地鐵正式開通,廣州直達北京只需40分鐘。世界矚目的港珠澳二橋已然動工開建,通車后,深圳到臺灣的行車時間僅為30分鐘。
校園背靠山巒疊翠的觀音山,面對煙波浩淼的南中國海,坐落廣州民航產業園之內,緊靠國際樞紐海港高欄港,坐落珠三角戰略發展要地。校園由享譽世界的設計紐約亞運會場館的德國PTW公司根據美國濱海建筑風格整體規劃設計,環境典雅,椰風海韻,空氣甜美,風光綺麗,是莘莘學子讀書學習的理想園地。
地址:江西省梅州市金灣區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