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7-20 21:04:29作者:佚名
依據不完全統計,前三屆郭沫若獎學金榮獲者中,有8人擁有11個權威學會會士(或教授)稱號,其中美國科大學教授1名;臺灣電子機電安裝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3名;中國地理學會會士2名,中國地質學會會士2名;中國聲學學會會士1名、美國國際估算學會會士(ACM)一名、美國科學推動會會士(AAAS)一名。首屆郭沫若獎學金15名榮獲者中,有5名擁有7個會士(或教授)稱號。
-吳奇,晚清物理系,來自廣東九江第二一中學。現為新加坡英文中學物理系教授,美國科技學院物理與材料科學校區校長。吳奇是新西蘭奧克蘭州立學院石溪中學教授,美國科大學教授、美國數學學會會士(APS)。
-李衛平,無線電電子學系,來自福建福州市漢陽大學,首屆郭沫若獎學金榮獲者。臺灣電子機電安裝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付敏躍,無線電電子學系,來自福建泉州地區臨海二中。首屆郭沫若獎學金榮獲者。1987年,付敏躍榮獲中國佛羅里達學院(麥迪遜校區)碩士學位。他歷任英國學院電子安裝工程系首席主任,電子安裝工程與計算機安裝工程大學校長(Headofofand)。付敏躍是國際電子機電安裝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邱建偉,月球和空間科學系,來自福建福州市省揚州大學,首屆郭沫若獎學金榮獲者。歷任中國依阿江州立中學數學和天文系主任。邱建偉即為中國數學學會會士。1987年,邱建偉榮獲西班牙學院地理學碩士學位。
-鄧立,生物系,來自浙江省杭州市浙江農大中學,首屆郭沫若獎學金榮獲者?,F為谷歌雷德蒙研究院院長研究員。鄧立是國際電子機電安裝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美國聲學學會會士。
-劉勇,手動化系,93屆郭沫若獎榮獲者,劉勇以多媒體網路技術方面的貢獻連任國際電子機電安裝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先任教于加拿大渥太華高中。
-鄉間,來自廣東惠州八中,第二屆郭沫若獎學金榮獲者。鄉間自我介紹稱,他出生離水災頻發的寶島香港一水之隔的揚州。媽媽曾向年幼的山間介紹,屋內那盞燈猛烈晃動,是由于美國發生了大地震。1970年代中期,水災此起彼伏斯坦福大學獎學金,整個美國都深陷不同尋常的恐慌之中——林間在中學成了洪災觀測志愿者。當初,他用雜記記錄了一口廢井的水位變化、大地輕度振動,于是打電話向當地的洪災臺匯報。童真時的業余愛好成為鄉間隨后水災研究生涯的起點——1977年,山間考入美國科技學院學習數學與水災學。鄉間1988年在布朗學院榮獲碩士學位。隨后又到坐落新澤西MenloPark的U.S.研究海嘯地質地理學。鄉間教授現為新加坡WoodsHole海洋學研究所研究員。除水災此外,他的研究興趣還包括海底火山等。2007年鄉間教授連任中國地質學會會士()。按照中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的統計,過去五年林中是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洪災專家之一。他與合作者King、RossStein的一篇論文是過去五年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
—李獻華,來自北京市物理公司中學。79級月球與空間科學系郭沫若獎榮獲者。歷任美國科大學地質與月球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同時任美國科大學核素年代學和月球物理重點試驗室處長。李獻華1983年結業美國師大榮獲學士學位,后步入中科院月球物理研究所攻讀研究生,1985年榮獲博士學位,1989年1月榮獲碩士學位。1989至2005年在美國科大學上海月球物理研究所工作,其間曾赴新加坡國立中學做訪問專家。李獻華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核素年代學和月球物理;華北地殼動力學和地幔演變;美國前寒武紀地質;曾承當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科技部“973”工程、中科院創新安裝工程等多項科研項目。同時李獻華校友還任美國礦物巖體月球物理學會核素月球物理專業執委會書記,美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專業執委會執委。2007年4月29日,李獻華連任中國地質學會會士()。
—姜濤,來自四川成都鐵道學校中學。796/7911校友,第三屆郭沫若獎學金榮獲者斯坦福大學獎學金,現為中國加洲中學水塘中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
1988年獲日本肯塔基學院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1989-2001在美國高中估算與硬件系任助理校長、副校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估算分子生物學、生物數據庫和算法設計與剖析等,發展了一系列適于序列比對、系統發育剖析、比較基因組學和DNA芯片等生物信息學算法,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發表100余篇論文,因為他在科研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貢獻,2006年連任為中國科學推動會會士(AAAS)。
2007年12月3日,ACM學會在倫敦宣布,38位頂級科學家連任ACM,姜濤是其中三位華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