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6-09 09:13:13作者:佚名
網友提出“將西昌學院名稱更改為大學”的提議,官方回應稱:在多個評估指標上存在較大差距。
西昌學院即將更名?這一消息在涼山地區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學校在2024年成功獲得了三個碩士學位授予權,距離晉升為大學僅一步之遙2023年西昌學院錄取分數線(2023-2024各專業最低錄取分數線),然而,新校名究竟是“西昌大學”還是“涼山大學”,連當地居民都對此爭論不休。
得先透露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這所學校目前雖屬二本院校,但在涼山地區卻是獨一無二的。全州近五百萬人都寄望于它能培育出優秀人才,甚至中國農業大學都伸出援手提供幫扶。2024年,它一舉成功增設了農業、環境和公共管理三個碩士學位點,這無疑是為升格為大學敲開了大門。要知道,之前官方一直強調“沒有碩士點就別想改名”,如今這所學校終于可以昂首挺胸了。
關于名字的選擇頗有講究。有人查閱了舊歷,發現1984年胡耀邦曾親自為“涼山大學”題字,而這塊招牌至今仍懸掛在西昌學院的北校區。
^用戶補充
若重啟“涼山大學”,不僅聽起來頗具歷史底蘊,而且能夠借助涼山州近五百八十萬人口的知名度。然而,反對派認為,“西昌大學”這一名稱更為響亮,其命名格式與南昌大學等211高校相仿2023年西昌學院錄取分數線(2023-2024各專業最低錄取分數線),因此在招生宣傳方面更具優勢。
^用戶補充
學校面臨著一個棘手的抉擇。以“涼山大學”命名無疑能夠彰顯其民族特色,而且農學、彝語等王牌專業也與當地的需求相契合。然而,實際情況卻給了學校一記響亮的耳光——去年僅有不到3%的畢業生選擇留在涼山工作,絕大多數人選擇了前往成都尋求就業機會。如果改名之后仍然無法留住人才,那么再響亮的名字也是徒有其名。
審視一下學校的硬件設施。昔日官方曾言,校園規模不足、博士教師稀缺,盡管如今增設了碩士培養點,但全校789名教職工中僅有52位博士,與“大學”標準所要求的20%尚有較大差距。學生們紛紛抱怨:“三個校區分布東西,上課需騎行電動車輾轉其間,這哪里有升格為大學的模樣?”
普通民眾最看重實際。在咱們當地的菜市場,詢問大媽們,十個里頭有八個會這樣講:“不管叫什么名字,只要能讓我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大學就成!”近兩年,農業院校的分數線已經沖到了507分,這甚至超過了多數一本院校的錄取分數線,這充分表明家長們更看重“能學到真本領”這個道理。
^用戶補充
歸根結底,更改校名不過是表面功夫。當前,學校最迫切的需求是增聘幾位博士和教授、有效整合三個校區、促使畢業生愿意留在家鄉涼山建設。一旦這些目標實現,無論是稱作“涼山大學”還是“西昌大學”,都能延續歷史,都能提升知名度,無論選擇哪個名字都不會有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