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2-18 16:07:52作者:佚名
我們這4—5年前還招普本。今年非985重點高校不招,非碩士以上不招,年紀也有限制。最后招的是清華的。去年要求海龜名校…
就連實習生,也不要應屆生,要在一本以上在校生。緣由很明晰,不錄用,只是由于一些緊急項目暫時須要人手。
市場競爭的激烈,“圍城”里面的人也能顯著體會得到,但是這些想從“圍城”里出去的人,遲疑了。
只能說肉眼可見,就業形勢更為嚴峻。求職者還是以“先就業、再擇業”為策略,選準行業發展方向,穩定過度。
求職者扎堆
2023屆去年6月才結業,2024屆的馬上要在秋招找實習了。
大概會有多少人在秋招找工作?
據教育部統計,2023屆全省普通院校結業生規模達1158萬,環比降低82萬。
2024年學院結業生人數約1187千人。其中,博士生12.58千人,碩士生105.07千人。普通專科生444.60千人,本科起點專科生71.77千人,職業專科生4.14千人。高職(本科)生552.58千人(含三年制高職轉到本科招生45.20千人)。
這意味著,盡管去除考研的、專升本的,2024年大概有990千人會步入實習狀態。
2023屆、2022屆,甚至2021屆還有大批失業人員,以及學院在校生(大二大三、研一研二)找兼職,也是求職的競爭對手,這種姑且不算。
2023屆結業生加上2024屆實習生,去年新增找工作的人數約為2148萬。
新增多少就業機會?
去年3月初,國家發展變革委副書記李春臨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去年目標任務是新增就業1200千人左右。
根據我國計劃完成的風格,這個目標是一定會完成的。
咋一看,直觀上疫情管控放開,經濟理應回升,降低就業在情理之中。大局上看,會比前幾年的就業環境好些。
這兒有一個關鍵信息,是“新增就業1200千人”。不是新增1200個就業崗位。
我們是如何定義就業的?
國家統計局在解釋就業統計標準時,提出的“每周工作一小時及以上即使就業”。
實際上2024年大學生就業率,雖然沒有就業崗位,這1小時是花在找工作上,或則靈活就業,也等同于就業。
這意味著,只要2148萬新增求職人數里2024年大學生就業率,有1200千人每周工作了1小時,即使達標。
去年的企業生存狀態怎樣?
首先,按照人民公告網公開信息,2023年上半年,共有106家房地產企業發布破產文書。
2023年上半年106家破產房地產企業的區域分布情況
財大氣粗你房地產企業仍舊這么,中小微企業又能好到那里去?
其次,明年年初,國務院宣布一項計劃——2023機關人員編制將削減5%。
按照公開數據,2022年中國公職人員數目是710萬。根據縮編計劃,去年公職崗位數降低35.5萬。
這除了意味著在就業環境持續惡化、競爭日益激烈,更意味考公、考編也更難了。
綜合以上情況,應屆結業人數屢創新高,以往失業人數謎團未解,企業市場不容豁達,縮編。顯而易見,明年秋招仍然是賣方市場大獲全勝。
求職者內卷會更嚴重!
求職競爭白熱化今日網校,如何找工作?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關系的走關系,沒關系的拼實力。家里沒礦的,別眼大神低,先謀生,再謀發展。
尤其是去異地城市的求職者,每晚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支撐不了你失業太久。
找到領域合適的工作,先安定出來,再看機會。至少能抵消部份生活成本。
有時間就多學習新技能。近幾年,活不下去的企業紛紛裁員,斷臂求生,縮小規模。一個職工干幾個人的活的情況非常普遍。
技多不壓身,多一些本領,也能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多幾分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