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0-17 21:05:30作者:佚名
數字經濟的形態緊隨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成為當前的主要經濟模式,近些年得益于國家層面的積極扶持,我國數字經濟的體量實現了快速擴張,《“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更是將數字經濟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這份報告將首先闡釋數字經濟的定義,接著探討其展現出的主要特征,同時梳理相關的政策扶持措施數字經濟專業就業前景,并考察數字經濟的重點產業構成情況。中國當前的經濟格局顯示,數字領域的關鍵產業尚存廣闊的提升潛力,數字產業特別是相關的制造板塊對于整體市場需求具有顯著的促進效果。國家層面對于數字經濟的扶持措施持續增強數字經濟專業就業前景,往后數字產業的增長態勢和行業體量的擴大前景相當清晰。

數字經濟的構成包含兩個方面,即數字化的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的數字化升級。數字經濟是一種以數字化的知識與信息為核心生產要素的經濟形態,它依托于現代信息網絡,通過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應用來提高效率并優化經濟結構。分析數字經濟可以運用“兩化”的視角,也就是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這兩個維度。依據信通院的說法,數字產業化就是與數字產業有直接聯系的互聯網、軟件服務等行業所產生的經濟價值;產業數字化則是傳統產業因為應用數字產業而帶來的經濟價值。國家統計部門公布的《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文件,明確了數字經濟產業涵蓋五個主要領域,分別是數字產品制造領域(涉及計算機、智能設備生產等)、數字產品服務領域(包括數字產品批發、零售等)、數字技術應用領域(涵蓋軟件開發、信息技術服務等)、數字要素驅動領域(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以及數字化效率提升領域(包含智慧農業、數字金融等)。前四個領域屬于數字產業化范疇,構成了數字經濟的發展根基和核心構成,第五個領域則屬于產業數字化范疇,體現為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有機結合。
近些年數字經濟發展迅猛。依據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我國數字經濟體量從2016年的22.6萬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45.5萬億元,占GDP比例也從30.3%增至39.6%。數字經濟的兩大關鍵構成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也在持續加速。2021年,國內數字產業的總規模抵達8.4萬億元,較上一年增長了11.9個百分點,在國民經濟總值中的占比從2016年的7.0%增至7.3%。與此同時,產業通過數字化轉型的體量在2021年達到37.2萬億元,同比增幅為17.2個百分點,其在經濟總量中的份額也從2016年的23.3%增加到了32.5%。

數字領域同傳統經濟領域差異很大,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構成生產力的基礎有所不同:農業時期,土地和人力是關鍵資源;工業時期,資本和技術占據核心地位;到了數字時期,數據資源成為了最重要的基礎。數字經濟發展將推動生產模式朝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演進,由此促使生產體制發生相應調整;創新構成數字經濟的主要動力來源;相較于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數字經濟更能實現規模經濟效益;數字技術有助于增強經濟運作效能。
近些年,國家層面出臺了不少針對數字經濟發展的指導方針和行動計劃。2020年4月,文件首次將“數據”確立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2022年1月公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出了在“十四五”期間要初步構建數據要素市場體系等發展任務,并制定了到2025年數字經濟相關領域的具體數值指標。二零二二年二月,國家層面的重點項目——東數西算工程開始全面實施。東部區域存在龐大的計算能力需求,西部地帶則能源再生資源充裕起步網校,在西部建立數據存儲中心來滿足東部旺盛的計算需求,有助于改進資源分配,大幅度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益。今年二月公布的數字中國建設全面規劃中,進一步闡釋了數字中國建設“2522”的總體布局。

數字經濟重點產業及其作用。數字經濟主要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超過六成,集中在產業鏈和經濟的中下游,以下游為主。其中一些行業為中下游制造業,包括電子元器件、通信設備、計算機等。另一些行業則分布在下游服務業,涵蓋軟件、電信、互聯網及相關服務。從投入產出表的反向關聯分析,數字經濟中心產業里的制造類別對整體需求有顯著的促進效果,而數字服務類別對其他產業的需求促進作用則比較有限。對于參與市場活動的主體來說,盡管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在整個經濟體系中的比重還不大,但這些核心產業在股市中的比例卻相當高。近些年電子、計算機、通信、傳媒這四個行業總市值占滬深兩市的比例大概穩定在15%上下。
這一成果激起了社會各界對數字經濟的極大興趣,數字經濟的進步將逐步調整并完善生產運作方式與社會組織形態,從而提升經濟活動的效能。審視我國的經濟布局可以發現,數字經濟的支柱產業尚有巨大的提升潛力,未來可期,數字經濟特別是相關的制造領域對于整體消費的促進效果十分顯著。此外,國家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扶持程度持續增強,往后數字經濟的增長以及產業體量的拓展態勢相當顯著。

風險因素:歐美經濟金融風險;貿易摩擦;地緣政治擾動。
(明明為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