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2-08 09:13:12作者:佚名
隨著9月30日浙江省教育廳公布浙江省2023年高考卷種為新高考Ⅰ卷,2023年新高考Ⅰ卷迎來自2020年山東獨卷后的第二次擴張,參考省份為八省。與此同時,我們發現2022年新高考Ⅰ卷語文作文與以往命題有很大不同,并與全國甲卷實現了聯動,從“三手”到“三名”之間體現著類似的內涵。
近期,寧波鎮海中學(浙江省TOP1學校)召開座談會,請新高考省份的各路名師講解新高考語文備考動向,彼此交流探討,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在此,筆者也依據2022年新高考Ⅰ卷真題及最新的各地模擬卷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并對之后的新高考作文轉型做出一些前瞻性的判斷。
Q1:老江浙滬卷與新高考卷有何相同,有何不同?
從2022年之后的各地模擬卷作文命題中我們可以看到,絕大多數省份的作文命題都有意識地借鑒了老江浙滬卷的思辨作文經驗,如昨日我們分析的蘇州八校聯考作文照搬2021年上海靜安一模,因此老江浙滬卷對新高考卷思辨作文命題有導向型的作用,值得廣大學生、教師重視。
從思辨類型來看,老江浙滬卷同新高考卷都更強調了“立德樹人”的主題,對學生未來的發展走向更加重視,譬如浙江卷的作文設問通常都是“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上海卷的作文設問通常都是“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而2022年新高考Ⅰ卷也是如此“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相比于老高考過分強調“紅色概念”的宏大敘事,老江浙滬卷和新高考卷顯然更重視對考生自己的發展問題,而降低了所謂“大國情懷”“家國責任”這些比較空、比較大的概念,這一點轉變需要廣大命題老師重視。
尤其是浙江老師,一定要轉變“全國卷作文就是紅色作文”的簡單認知,新高考改革的先鋒試點是江浙滬,如果回歸全國卷2023江蘇高考語文試題,“長江黃河也不會倒流”(對此應該批評一下2022年浙江卷的作文命題)。
但是,鑒于原山東、廣東、兩湖、河北、福建都是非獨立命題區,都屬于老高考全國卷地區,在思辨性作文的改革上并不徹底,深受宏大敘事作文的影響,并沒有非常深厚的思辨性作文基礎,因此,通過卷種的改變向原江浙滬(尤其是上海)卷的思辨模式過渡并不能急于求成。
同時,考慮到新高考Ⅰ卷涉及地區太廣,經濟發展差異較大,且受政策影響程度不同,不可能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目前尚處于過渡期。所以2023江蘇高考語文試題,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三手命題”對思辨深度的考察也并不徹底。如下文紅字部分的思辨思路暗示和解析是基本不會出現在以往的老江浙滬卷中的,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紅字部分是在幫助學生審題立意,減小了思辨難度,同時也限制了考生的發揮空間。
“本手、妙手、俗手”是圍棋的三個術語。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規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從全局看通常會受損的下法。對于初學者而言,應該從本手開始,本手的功夫扎實了,棋力才會提高。
一些初學者熱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視更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造。一般來說,對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現妙手;否則,難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真題
說到底,老江浙滬卷和新高考Ⅰ卷的思辨性質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歸納起來就是考查學生對自我、他人、社會的三重認識。但是,對這三者的比值和權重有所不同。舉個例子,老江浙滬卷對自我和他人的認識要求比值為65%,對社會的比值為35%;新高考卷對自我和他人的認識要求比值為45%,對社會的比值為55%。
從這一點上看,浙江考生應該及時調整比重,在對自我和他人有充分認識的同時,更關注社會面,同時保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而受原老高考卷影響頗深的其他地區學生應該適當關注自己的人生、他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性。
但是,或許有的教師或學生會認為所謂“社會”就是指“紅色”,其實不然,“社會”可以有“紅色”的東西,但更應該側重深度,而不是簡單的是非對錯價值判斷,因此了解一些社會學概念或許會更有幫助,比如我們昨天推文中提到的社會傳染、社會認同、社會比較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