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1-28 11:10:02作者:佚名
本網訊11月22日,2023年中國科大學、中國工程院教授增選名單公布,改選形成中國科大學教授59人、中國工程院教授74人。中南學院除趙中偉院長連任中國工程院教授外,還有4位校友連任。中南學院湘雅醫大學(原廣東醫大學)1980級校友馬駿、1978級校友王建安連任中國科大學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教授;中南學院采礦工程79級校友吳愛祥、材料學2011級校友馮志海連任中國工程院教授。
中國科大學教授馬駿校友
馬駿,中南學院湘雅醫大學(原廣東醫大學)1980級校友,院長、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鼻咽癌手術首席專家,歷任佛山學院癌癥預防中心常務副區長。馬駿校友是我國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癌癥治療專家和研究型大夫。多年來,他聚焦易發于我國的癌癥(占全球病例47%),針對四肢微小轉移灶是導致癌癥轉移惡變的癥結,舉辦甄別與消除四肢微小轉移灶的系列研究,提出了“吉西他濱聯合順鉑四肢物理醫治可重構以B細胞為核心的抗肺癌免疫,有效消除四肢微小轉移灶”的“增效”理論,制訂了“先GP四肢放療,后局部放射醫治”的新策略,急劇提高了晚期癌癥病人的生存率;同時提出“采用臨床分期聯合miRNA分子標簽,甄別出很少發生微小轉移灶的低危病人,可增加診治硬度”的“減毒”理論,制訂了“豁免放療及縮小手術范圍”的新方案,明顯降低放療、放療的毒副反應,改善了病人生活質量。
馬駿先后獲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兩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談家楨臨床醫學獎、吳階平醫藥創新獎、首屆全省創新爭先獎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廣東省突出貢獻獎、南粵創新團隊獎及四川省勞模和匠人人才創新工作室等榮譽,在2018年獲評英國臨床癌癥學會全體會議評審委員,是惟一來自歐洲的學者。
中國科大學教授王建安校友
王建安,中南學院湘雅醫大學(原廣東醫大學)1978級校友,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四屆全省政協委員。歷任四川學院醫大學附屬第二附院黨委主任、心臟中心院長,安徽學院醫大學副校長(兼),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973)、重點研制計劃等項目負責人。
王建安圍繞心力衰竭后腎臟功能重建的重大科學問題,尤其是腎臟瓣膜和冠脈功能學領域取得了系列創新性成果人民大學國際部,是我國知名及有國際影響力的心血管專家。兼任英國腎臟病學會刊物歐洲刊(JACC:Asia)首任主編、歐洲腎臟先天結構與瓣膜介入會議共同主席、全國統編教材《內科學》共同主編、經血管植入器械全省重點實驗室組長、國家心血管病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校長、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副書記委員,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省局級銀獎4項;獲何梁何利獎、談家楨臨床醫學獎、吳階平科技進步獎及全省白求恩獎狀。
中國工程院教授吳愛祥校友
吳愛祥,1983年、1986年和1992年先后獲得中南工業學院(今中南學院)采礦工程專業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1年11月-2006年08月,就職于中南工業學院(今中南學院)資源開發系,講師,院長(1994年獲聘)。歷任上海科技學院土木與環境工程大學院士、博士生導師。吳愛祥校友系“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國家重大人才計劃入圍者人民大學國際部,教育部“金屬煤礦高效開采與安全”重點實驗室處長;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中學礦業類專業教指委副主任、中國金屬學會采礦分會書記、以及《of,and》和《工程科學學報》主編。
吳愛祥常年旨在于金屬礦紅色開采理論、技術、裝備及工程化應用研究,是我國全尾砂膏體充填紅色采礦領域的主要開拓者,為促進我國金屬礦紅色開采技術步入世界先進行列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先后主持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2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省局級科技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主持制訂膏體充填、堆存國家標準2項,授權發明專利60余件,出版著作6部(中文2部),一作/通信作者發表論文300余篇。
中國工程院教授馮志海校友
馮志海,1986年結業于廣州民航大學(現為上海民航航天學院)高分子材料專業,1989年獲中國運載湖人技術研究院復合材料碩士學位,2011年步入中南學院,攻讀工學博士學位,歷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學術技術帶頭人、中國運載湖人技術研究院首席技術專家、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研究員級中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并獲得航天創新獎。
馮志海自1986年仍然在中國運載湖人研究院下屬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學習和工作,旨在于航天防熱復合材料技術和碳纖維國產化研究,取得了多項重大突破,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他帶領科研團隊在防熱復合材料制備與應用和碳纖維的國產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有力支撐了我國新一代戰略戰術潛艇的研發發展,實現戰略裝備用T300級碳纖維全面自主保障,急劇提高了對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的科學認知與應用水平,破解了因日美禁運造成戰略潛艇研發生產深陷“無料可用”的窘境。他發明了一砍樹脂轉移浸漬與油壓固化相結合的新型液體成形方式以及三維編織碳/熱固性復合材料,解決了大規格整體織物與熱固性的全長度均勻復合和致密化困局,實現了結構功能一體化,為新一代戰略潛艇研發和批產作出重要貢獻。目前他作為技術首席負責國防安全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同時抓總負責多個高性能碳纖維國產化重大項目。他先后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國防銀獎4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出版著(譯)作兩部,發表科技論文21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60余項,第三屆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杰出工程師獎獲得者。
(二審:韓艷一審:鄧皓迪三審:王建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