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4-28 16:25:15作者:佚名
這幾天,“等風來”似乎成了全國人民對抗霧霾天氣最有效的措施。 現在天氣的好壞只能靠上帝的臉色了? 中國北京并不是歷史上唯一遭受霧霾困擾的城市。 雖然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但對于我國的霧霾治理或許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本期《游博士》聚焦國外如何應對霧霾。
①1930年比利時馬斯谷煙霧事件
馬斯河谷是比利時馬斯河旁邊的一條長達24公里的河谷。 該段中部地勢低洼,兩側百米高山對峙,河谷呈狹長盆地。 馬斯谷地區是重要的工業區,有3家煉油廠、3家金屬冶煉廠、4家玻璃廠和3家鋅冶煉廠,還有電力、硫酸、化肥廠和石灰窯。 工業區全部集中在一個狹窄的盆地內。
事件原因:逆溫層導致煙塵在大氣中積聚。 馬斯谷工業區13家工廠排放的大量煙霧彌漫在山谷上空英國霧霾,無法擴散。
1930年12月1日至15日,整個比利時被大霧籠罩,氣候異常。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馬斯河谷上空出現強烈的逆溫層。 一般來說,氣流上升越高,空氣溫度越低。 但當氣候異常時,下層氣溫會低于上層氣溫,出現“氣溫反轉”現象。 這種大氣層的反轉被稱為“反轉層”。 反轉層會抑制煙霧的上升,導致大氣中的煙塵積聚。 它積聚在反轉層下,無法進行對流交換,造成空氣污染。 受這層逆溫層和大霧的影響,馬斯谷工業區13家工廠排放的大量煙霧彌漫在山谷上空,無法擴散。 大氣中的有害氣體越來越濃,其累積量已接近危害健康的極限。 。
事件危害:一周內死亡人數超過60人,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數的十倍以上。
從第三天開始,由于二氧化硫(SO2)等多種有害氣體和粉塵污染的共同影響,谷工業區數千人出現呼吸道疾病。 癥狀包括胸痛、咳嗽、流淚、喉嚨痛和聲音嘶啞。 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等,一周內死亡人數超過60人,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數的十倍以上。 其中,心臟病和肺病患者的死亡率最高。 許多家畜未能幸免于難,紛紛死去。 這件事引起了轟動。 盡管今后世界許多地方都曾發生過類似的煙霧污染事件,但馬斯谷煙霧事件是20世紀有記載的最早的空氣污染悲劇。
治理:事件在原因調查之前就結束了。
比利時花了很長時間才調查并查明原因,但事件早已結束。 因為逆溫層形成的速度非常快,一旦刮風就會很快結束,第二天就會消失。
②1943年美國洛杉磯煙霧事件
洛杉磯位于美國西南海岸,西臨大海,三面環山。 較早開發金礦、石油和運河,加上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很快使其成為商業、旅游業發達的港口城市。 然而,美好的時光并沒有持續多久。 20世紀40年代初以來,人們發現這座城市一改往日的溫柔,變得“瘋狂”。 每年從夏季到初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會出現漫天的淡藍色煙霧,讓整個城市的上空變得渾濁。 這種煙霧會導致眼睛發紅、喉嚨痛、呼吸困難、頭暈和頭痛。 1943年以后,霧霾更加肆虐,導致距市區100公里海拔2000米山上的大片松林枯死,柑橘產量減少。 這就是著名的洛杉磯光化學煙霧污染事件。
1958 年,洛杉磯。 連續三天的霧霾過后留學之路,一位女士擦了擦眼角的淚水。 她準備呼吸一瓶從城外收集來的新鮮空氣。 瓶子上寫著“水晶般清澈的空氣”
事件原因:光化學煙霧
20世紀40年代,洛杉磯擁有250萬輛汽車,每天消耗約1100噸汽油,排放1000多噸碳氫化合物、300多噸氮氧化物和700多噸一氧化碳。 此外,還有來自煉油廠、燃料供應站等的其他石油燃燒排放物。這些化合物被排放到陽光明媚的洛杉磯上空,形成有毒煙霧工廠。 光化學煙霧是由汽車尾氣和工業廢氣排放引起的。 一般發生在夏季晴天的中午或下午,濕度較低,溫度在24℃~32℃之間。 汽車尾氣中的碳氫化合物和二氧化氮排放到大氣中后,在強烈陽光和紫外線的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產物是劇毒的光化學煙霧。
事件危害:65歲以上800余人死亡
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學煙霧事件中,洛杉磯有400多名65歲以上的人死亡。 1955年9月,由于空氣污染和高溫,短短兩天內就有400多名65歲以上的老人死亡。 許多人出現眼痛、頭痛、呼吸困難等癥狀。 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洛杉磯市一直被稱為“美國霧霾之城”。
洛杉磯居民20世紀50年代啟動汽車。洛杉磯環保部門稱85%的霧霾來自汽車尾氣
治理:劃定大氣污染控制區域進行專項研究、設立空氣質量管理區域、實行排污許可制度、開放環境交易市場等。
飽受光化學煙霧之苦的洛杉磯市民于1947年指定了空氣污染控制區,研究污染物的性質及其來源,探索如何改變現狀。 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是美國環境管理的轉折點。 它不僅催生了著名的《清潔空氣法案》,而且始終成為環境管理的典范。 在洛杉磯,核心環境管理措施包括:
· 設立空氣質量管理區,增加區域環境管理部門的自主權,使環境政策得到最有效的落實;
·建立排污許可制度,嚴格控制排放源;
· 制定嚴格的交通污染源環境標準(從內燃機到汽油再到排放);
·開放環境交易市場,將市場化手段引入環境減排;
·投入強大的科研和管理能力,開發通用的環境評價軟件和有效的污染控制技術。
經過近40年的治理,盡管洛杉磯人口增加了兩倍,機動車數量增加了四倍多,但該地區發布健康警告的天數卻從1977年的184天下降到2004年的4天。
③1948年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
多諾拉()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小鎮,位于匹茲堡以南30公里處。 該鎮位于馬蹄形河灣內,兩側高約120米的山丘將小鎮夾在山谷之中。 多諾拉鎮擁有硫酸廠、鋼鐵廠和鋅冶煉廠。 多年來,這些工廠的煙囪一直向空氣中噴出濃煙和霧氣,鎮上的居民已經習慣了空氣中的怪味。
事件原因:逆溫,類似馬斯河谷霧霾事件
1948年10月26日至31日,持續的大霧讓多諾拉小鎮顯得格外黑暗。 氣候潮濕寒冷,天空陰沉,無風。 空氣失去上下垂直運動,導致逆溫。 在這種死風的狀態下,工廠的煙囪并沒有停止冒煙,仿佛即將沖破凝結的大氣,不斷地吐出煙霧。 兩天過去了,天氣沒有任何變化,只是大氣中的煙霧越來越濃,工廠散發出的大量煙霧被封閉在山谷之中。 空氣中二氧化硫的刺鼻氣味令人作嘔。 能見度很低,工廠除了煙囪外都被煙霧淹沒了。
此次霧霾事件的主要原因是該鎮工廠排放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質的氣體和金屬顆粒在異常氣候條件下積聚在山谷中。 這些有毒物質附著在懸浮顆粒物上。 ,嚴重污染大氣。 人們在短時間內大量吸入這些有毒氣體,會引起各種癥狀,甚至引發嚴重疾病。
事件危害:6000人突然發病,其中20人迅速死亡
隨后,全鎮6000人突然發病,癥狀包括眼病、喉嚨痛、流鼻涕、咳嗽、頭痛、胸悶、嘔吐等,其中20人很快死亡。 死者大多年齡在65歲以上,大多患有心臟病或呼吸系統疾病。
多諾拉煙霧事件與1930年12月比利時馬斯谷煙霧事件、1959年墨西哥波薩里卡事件一樣,都是工業煙氣排放造成的空氣污染事件。
④1952年英國倫敦煙霧事件
1952年12月5日至8日,一場災難襲擊了英國倫敦。 倫敦市上空有一個高壓中心,位于泰晤士河谷。 已經好幾天沒有風了,風速計的讀數為零。 大霧籠罩了倫敦城。 冬季也是城市燃煤大量的時期。 排放的煙塵和灰塵在無風狀態下積聚。 煙霧和濕氣在大氣中積聚,導致城市上空連續四五天煙霧繚繞,能見度極差。 低的。 在這樣的天氣條件下,飛機被迫取消,汽車白天行駛也必須開燈,行人行走極其困難,只能在人行道上摸索。
事件危險:短短4天內,死亡人數就達到4000多人。 兩個月后,八千多人陸續死亡。
由于大氣中的污染物不斷積累而無法擴散,許多人感到呼吸困難、眼睛刺痛、流淚。 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急劇增加,倫敦醫院人滿為患,倫敦到處都能聽到咳嗽聲。 短短四天內,死亡人數就達到了4000多人。 兩個月后英國霧霾,八千多人陸續死亡。 就連當時舉辦的大獎牛展上的350頭牛也遭遇慘劇。 1頭牛當場死亡,52頭牛中毒嚴重,其中14頭已經死亡。 這就是駭人聽聞的“倫敦煙霧事件”。
事故原因:冬季取暖、工業燃煤排放的煙塵在逆溫層天氣下不斷積聚、發酵。
倫敦霧霾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冬季燃煤和工業取暖排放的煙霧在逆溫層下不斷積聚和發酵。 可悲的是,10年后,倫敦又發生了類似的霧霾事件,造成1200人非正常死亡。 直到20世紀70年代,倫敦才改用天然氣和電力,并將火力發電廠遷出城外,使城市空氣污染減少了80%。
治理:政府部門高度重視環境保護,通過加大投入、加強立法等方式,不斷改善和規范污染空氣的生產生活方式。
倫敦成功擺脫“霧霾城市”名聲的最重要教訓之一是,政府部門高度重視環境保護,通過加大投入、加強立法等方式,不斷改善和規范空氣污染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
1956年,英國政府頒布了《清潔空氣法》,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文件。 該法案規定,將在倫敦設立“煙霧控制區”。 區內工廠不得??燃煤。 發電廠和其他以煤炭為燃料的企業必須搬出城市,公民不得燒煤取暖。 同時,政府加大對提高煤炭燃燒質量的投入。 即使是郊區的燃煤企業也必須達到煤炭生產標準,居民取暖也必須使用天然氣。
其次,英國政府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系統,鼓勵公民綠色出行。 以倫敦市區的地鐵系統為例。 自1856年倫敦修建第一條地鐵線以來,倫敦地鐵車站數量已超過273個,車站平均距離為1.5公里。 步行即可輕松抵達車站。 。 倫敦地鐵全長400公里,地鐵線路延伸至郊區。 對于居住在郊區的居民來說,乘坐地鐵出行非常方便。 一方面,這鼓勵倫敦人使用公共交通出行。 另一方面,增加了人們遷出城區的積極性,有效降低了城市人口密度,這對空氣污染物的擴散十分有利。
此外,自2003年起,倫敦金融城對進入市中心的私家車征收擁堵稅,要求繳納高額停車費,并且私家車必須配備廢氣凈化裝置。
此外,倫敦還擴大了綠化面積,大力推廣綠色能源。 倫敦市面積1500平方公里,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 每一寸土地都彌足珍貴。 然而,倫敦的綠化率達到1/3,綠色植物在吸收空氣污染物方面發揮著顯著作用。
即使在空氣質量已經良好的今天,倫敦金融城仍在積極推動能源升級。 短期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能源供應中15%的可再生能源,40%的電力來自綠色能源和溫室氣體。 排放量必須減少 20%,石油需求量必須減少 7%。
⑤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
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空氣污染也未能避免。 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已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環境污染“八大公害”。
事件原因:石油冶煉和工業燃料油產生的廢氣嚴重污染城市空氣。
1955年以來,日本四日市的石油冶煉和工業燃料油產生的廢氣嚴重污染了城市空氣。 1961年,全市工廠粉塵、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達13萬噸。 500米厚的濃煙中飄浮著多種有毒氣體和有毒金屬粉塵。
事件危害:空氣污染事件受害者人數劇增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空氣污染事件的受害者人數激增,尤其是在東京。 東京都內也出現了新的重癥病例,此前因某種原因未被確診的患者無法得到任何緩解。
治理:發布PM2.5環境標準,建立空氣污染物廣域監測體系,通過PM2.5立法加強車輛管控
日本環境省制定PM2.5標準,離不開一場訴訟。 1996年至2006年間,東京有633名空氣污染受害者對日本政府、東京都政府、首都高速公路公司以及豐田汽車等8家汽車公司提起訴訟。 2007年8月8日,原告與被告達成和解,要求政府討論制定PM2.5環境標準。 日本環境省于2009年9月9日公布PM2.5環境標準,規定“PM2.5年平均值應低于15微克/立方米,日平均值應低于35微克/立方米”儀表。”
日本環境省建有空氣污染物廣域監測系統,對包括PM2.5在內的各種空氣污染物進行監測,并匯總分析相關數據,通過網站24小時發布。 2012年2月24日,日本在制定PM2.5標準后首次公布了全國PM2.5測定結果(2010年)。 結果顯示,日本全國46個計量局中有34個的PM2.5年平均濃度超過了環境省規定的標準。
東京空氣污染訴訟促使地方政府立法PM2.5。 2000年12月,東京都政府制定了相關規定,規定不能滿足PM2.5排放標準的柴油車禁止在東京行駛。 2002年12月,在首都圈七地市首腦會議上,決定加強合作,推動加裝過濾裝置,盡快減少PM2.5排放,并制定了《柴油機汽車對策》推廣總部。” 如今,都市圈已發展成為九個市、縣、市的藍天網絡組織,定期對高速公路入口和休息區進行相關檢查。 大多數汽車公司在生產和設計柴油機汽車時都安裝了濾清器,越來越多的老舊汽車也安裝了濾清器。
⑥德國魯爾區空氣污染
20世紀60年代和1970年代,德國面臨著較為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尤其是以重煤、鐵工業而聞名的魯爾區。 德國經過幾十年的堅持治理,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
治理經驗: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運用技術手段限制排放,制定長短期減排措施。
與其他發達國家利用政策監督管理來解決問題相比,德國人更愿意通過發展技術、從工業產品入手來解決污染。 德國聯邦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促進清潔能源發展,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新能源汽車大多來自德國技術。 并開展跨境合作。 當然,政策法規也是不可或缺的。 德國控制空氣污染主要采取三大策略:一是制定空氣質量標準,頒布相關法律法規和污染防治規劃;三是制定空氣質量標準。 第二,利用技術和其他手段限制污染物排放,包括關閉污染源; 三是完善監管機制,實行特定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 與此同時,德國聯邦政府也在積極推動能源轉型,推動清潔能源發展,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
為制定長短期減排措施,德國聯邦環境局發言人表示,如果發生嚴重空氣污染,必須立即采取行動。 一是禁止某些類型車輛或禁止所有車輛在污染嚴重地區行駛。 二是限制或關停大型鍋爐和工業設備。 此外,關閉城市內的建筑工地也將有助于減少污染。 小心避免在爐子中燃燒木材或燃燒垃圾。
除了上述短期解決方案外,要想盡快減少霧霾天氣造成的污染,本市還需要一些長期措施來改善空氣質量。
⑦意大利米蘭空氣污染
米蘭位于意大利波河平原腹地,人口密集,周邊工農業生產活動頻繁。 此外,米蘭上空“厚毯子”般的逆溫層厚達300米,更加不利于煙霧的消散。 因此,早在十多年前,世界衛生組織就將米蘭列為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十個城市之一。
米蘭是西歐污染嚴重的地區。 自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采取控制措施以來,米蘭空氣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苯、二氧化氮和總塵埃等污染物濃度大幅下降。 目前,汽車尾氣排放和揚塵是米蘭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也是當前治理的重點。
治理經驗:為了“爭取更多藍天”,米蘭市政府采取了嚴格的管控措施,重點控制汽車尾氣排放和集中供暖。
在米蘭,幾乎兩個人擁有一輛車。 為了控制汽車尾氣排放,當地政府在市中心增設交通管制區域,并征收交通擁堵費,以抑制車輛進城需求。 據統計,這項政策實施后,控制區內的車輛數量減少了30%,周邊地區的車輛數量也減少了7%,城市地區的碳排放量也大幅下降。
此外,米蘭市政府每年還通過多次無車周日活動,積極引導人們使用公共交通設施,幫助市民培養“控制污染人人有責”的意識。
在供暖方面,米蘭市增加了集中供暖面積。 有關部門還定期檢查供熱設備的能耗情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能源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