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1-06 08:04:17作者:佚名
◆未經授權,不得包含其他學校名稱或簡稱;
◆不得含有外語詞、外國國名、外國地名;
◆不得使用國外教育機構專有名稱命名;
◆不得使用可能對公眾造成誤解、引發歧義的內容和文字;
◆不得利用公辦學校品牌開展商業活動。
北京部分學校更名情況
北京市朝陽區清森學校(原清華附中國際學校)
北京市朝陽區禮德學校(原哈羅北京)
北京市海淀外國語藤飛學校(北京市海淀國際學校)
北京市朝陽區力邁學校(原北京市力邁中美學校)
北京市朝陽區北外同文外國語學校(原北京市朝陽區北外附校雙語學校)
北京市朝陽區世青學校(原北京世青國際學校)
北京市朝陽區正源新亞學校(原北京市私立新亞中學)
北京市朝陽區青苗學校(原北京市朝陽區青苗國際雙語學校)
北京市朝陽區啟明星學校(原北京市朝陽區啟明星雙語學校)
北京市豐臺區怡海中學(北京市第八中學怡海分校)
如果說更名是為了國際化學校競爭的規范,那么《意見》內容逐漸加深家長們的焦慮。
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
意見中要求義務教育學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
在義務教育階段,只要面向中國公民進行招生——無論是否是內地戶籍,還是港澳臺同胞子女的所謂國際學校,他們都可能受到當下教育政策的影響。
海口哈羅爆出學校資質變更,申請普通高中牌照,之后升學需要有中考成績
這不疑讓孩子走國際化教育的家長心涼了半截:本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一不留神卷入體制內的升學洪流中。
公參民學校的民轉公開始逐步落實
截止目前,杭州有22所學校轉為公辦;北京市海淀區擬將7所民辦學校轉為公辦學校,公辦教育總學位將增加1萬個左右。
雖說,民轉公對普通家長來說是一個好消息,每年可以節省不少學費。但為孩子選擇國際教育的家長擔心的是民轉公縮減英語課量以及外教資源等等。
多所學校宣布停止辦學
除了學校改名、禁用境外教材,民轉公,還有很多學校面臨停辦...
北京昌平新東方雙語學校義務教育階段停辦;
深圳太子灣實驗部停辦;
貴陽云巖區14所民辦學校停止辦學;
另外,廈門思明區協和雙語學校如果找不到合適的辦學場所,也將面臨停辦...
預計到今年7月,將關停轄區內37所民辦學校...
這些學校的關停,大部分都是因為受政策影響而未能及時獲得辦學資格證。
在一輪又一輪的改革變化下,很多家長不禁要問還要不要選國際化教育?未來還能不能出去?
國際化教育是大勢所趨
先破解個誤區,國際教育絕不等同于國際化學校教育。
國際教育關注培養立足中國的世界公民,網絡這么發達,無論上不上國際學校都能找到資源。新課標也被認為有「國際化」的趨勢。
無論孩子上公立學校還是國際學校世青國際學校學費,家長們都應該培養孩子的國際思維和全球視野。
未來還能不能出去?
從官方回應來看,中國不會關上大門,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逆,如同長江黃河不會倒流。
留學作為國際化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為我國經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世青國際學校學費,留學生更容易成長為具有國際意識和國際能力的人才,他們因自己的海外背景而顯現出在國際化方面獨特的優勢。
無論哪個階段選擇出國,做好規劃是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