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18 10:14:08作者:佚名
世界500強高校,堪稱全球高等教育的第一梯隊。
全球范圍內,高等院校數量超過四萬所,中國境內此類機構有三千余處,然而其中絕大部分屬于常規院校,真正卓越的學府極為罕見。
[]
01
哪些內地高校,躋身世界500強?
雖然大學排名層出不窮,但在國際上受到廣泛認可的只有四個:
[]
四大排名,源自英國、美國、英國和中國,其衡量標準并不一致。
QS注重高校聲譽與全球視野,US.NewS強調學術成果及跨國合作,泰晤士大學排名兼顧多項指標,上海軟科主要評估科研實力。
我們以進入至少3個世界排名榜單為目標,參考不同排名的權重,篩選出35所中國大陸的大學。
盡管公認的頂尖學府中,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依然占據主導地位,不過,中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確實在持續進步。
總體來看,世界500強大學,基本涵蓋了我國主要985大學。
雖然與真正的“世界頂尖”尚有差距,但在工程建造、生命科學、智能技術等方面,已經呈現全面發展的態勢。
綜合各大排名,我國內地10強高校分別是:
中國頂尖的十所高等學府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以及哈爾濱工業大學。
在四大榜單之中,共有五所大學全部進入100強名單,它們分別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
共有9所學校進入了200強名單,這其中包括前面提到的5所,另外還包含了4所,具體是中科大、南大、武大和同濟大學。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南方科技大學在深圳的全球聲譽,以及深圳大學在國際上的認可度,都顯著高于它們在國內的排名情況。
深圳大學的情況很特殊,它既不是985工程大學,也不是211工程大學,甚至連被選入雙一流建設名單的大學都不是,然而它的國際排名卻超過了某些歷史悠久的985高校。
這背后可能得益于城市的內在因素,工業重鎮地位與國家創新城市頭銜相互促進,二者相得益彰。
近些年,深圳投入大量資金積極興建高校,并且大力開展國際交流,促使本地大學群體快速發展。
這在《中國大學生第一城,誕生》一文有詳細論述。
02
哪些知名高校,成了世界500強大學的“遺珠”?
頂尖企業排行榜囊括了國內所有著名高等學府,不過,有幾所重點大學并未收錄在內。
最突出的例子是中國人民大學,它只在兩個排行榜中進入前500名,而且它的全球聲譽位置比較靠后,這種情況跟它的實際影響力不太匹配。
中國科學院大學和中國社科院大學,這兩所冠名“國”字頭的高校,依托著一流機構的強大支持,入學分數線持續攀升,然而它們的名字卻并未出現在每一個全球性的排名榜單上。
蘭州大學這所知名學府的情況也類似,它雖然出現在三個排行榜上,不過其QS的位次僅在八百名上下,這對它的整體評價造成了很大負面影響。
為什么會這樣?
世界各類大學排行榜并非完美無缺,其中理工類院校通常表現更佳,相比之下世界大學排名發布,人文社科類大學則常被忽視,導致評價結果不夠準確。
大學排名未必純粹公正,其中或摻雜利益因素,每個榜單各有其關注點,專門針對某個方面,因此排名難免存在出入。
各個排名體系,在國際部分的考量上,主要依據學術成果的引用次數,以及在國際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同時也會參考獲得諾貝爾獎等頂尖榮譽的情況,并且把學校吸引全球人才的能力作為一個重要指標。
這表明,那些與全球學術網絡關聯緊密的工程技術類大學通常更具競爭力,而那些具備某些特殊人文專業的學院則明顯處于不利地位。
終究,人文科學領域的探究帶有明顯的地方特色,有些學科僅在中國存在,其研究成果不一定可以完全用數字衡量,因此難以在國際評價體系中獲得充分反映。
其中,一些頂尖學府決定不再參與全球排名,不再把那些榜單當作衡量標準,因此沒有在相關排名中列出。
早在2022年,中國人民大學就明確表示,將不再向國際上的大學排名組織提交相關資料,蘭州大學也采取了同樣的措施,決定不再向這些排名機構提供自身信息。
即便是國內頂尖學府的南京大學,也明確表示今后學校進步和學術發展將不再以國際評估結果作為關鍵衡量標準,注重自身特色和實際貢獻。
不過,除了泰晤士世界大學榜單,其他榜單不存在退出機制。
即便大學方面沒有自行公布相關資料,機構也沒有借助公開信息相互參照,來對學校進行排列次序。
第三個方面,部分大學因為建校時間或制度因素,沒有參與全球高校的評比,當中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等機構。
中國科學院大學和中國社科院大學這兩所“國”字號高校,其整體水平毋庸置疑,不過它們主要側重科研工作,因此本科生招收人數不多,以前也從未參與過大學排名活動。
近些年世界大學排名發布,中國科學院大學介入了某些全球性評價體系,立刻顯示出了很強的競爭優勢。
在各大高校排行榜中,中國科學院大學位列全球第54位,其水平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相仿。
另外,軍事類高等院校不參與商業性評估,國防科技大學優勢學科數量可觀,工科學術水平處于頂尖行列,這些成就卻難以在國際排名體系中得到充分反映。
03
晉級世界500強大學,有什么好處?
各種全球高校排名都存在不足之處,不過它們仍然是許多人在選擇時可以參考的重要依據。
QS、THE、軟科這四個排名經過長時間驗證,其權威地位和公正特質已經過充分確認,不少地區與機構都采用了它們的評價結果。
世界排名前列的知名學府,是許多人謀求跨國工作機會的必備條件,同時,這個排行榜也成為了國內高校吸引全球優秀人才的衡量標準。
香港和北京是我國要求最苛刻的兩個地方,它們同時把目光投向了全球排名前百位的大學畢業生,為他們提供了獲得居住權或定居的機會。
2022年,香港地區便實施了“高才通”計劃,該計劃以全球排名前百的大學作為評判基準,評判依據就是那四個主要排行榜。
依照相關條例,參與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個人,能夠取得為期兩年的居留許可,當在香港定居滿七年時,具備申請成為永久居民的資格。
最開始,高才通計劃僅囊括內地九所頂尖學府,諸如清華、北大等名校,還有復旦、上海交大等五所頂尖高校,以及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山大學,但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校躋身世界百強名單,內地已有二十三所大學獲得了這個資格。
此外,北京作為內地戶籍限制最嚴格的地區,率先向全球前兩百名的大學畢業生伸出橄欖枝,實施特殊人才引進政策,單獨設立“進京名額”。
早先的時候,即便擁有博士學歷,或者畢業于清華北大,想在北京市定居也并非易事,因為受到數量有限的“進京指標”的制約,無法立刻實現。
松動了是2021年那一年,當時北京專門針對世界排名前200名的大學的重點學科畢業生,單獨設置了進京名額,并且放寬了定居的條件。
依據官方通告,頂尖兩百所大學囊括了清華、北大、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大學等知名學府。
此外, 一些城市的人才補助,也是基于國際榜單而來。
最近寧波實施了針對人才的扶持政策,對那些年齡不超過四十歲,并且畢業于世界排名前兩百名高校的博士畢業生,會發放十萬元人民幣作為生活上的幫助。
有國科大博士畢業生透露,他未能入選,因為國科大并未參與某個國際榜單的評選,該畢業生覺得僅憑這個榜單來衡量并不恰當。
國內以外,部分國家同樣視全球百名或三百名頂尖學府為人才吸納的優先條件,有助于申請就業許可和定居身份。
日本的高度人才計劃,就以世界300強大學為基準。
若能進入QS、THE或軟科所列榜單中的任何兩個,并且排名位于前300位之內,便具備加分條件。
高校的衡量標準多種多樣,卓越與頂尖各有千秋,任何單一排名都無法全面展現學校的整體實力。
城市間的較量不應單憑經濟指標衡量,高等學府的發展也不該僅以名次為標準,各類大學排行榜僅是某個角度的參考,無法體現教育競爭的整體狀況。
總而言之,對于參加高考和研究生入學考試的人來說,大學并非唯一考量因素,選擇專業和城市等方面的重要性正日益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