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6-17 21:05:29作者:佚名
吉林農業大學坐落于吉林省長春市,系吉林省直屬的重點高等學府,由吉林省人民政府與農業農村部聯合共建。該校榮獲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支持,并被認定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A類項目、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成員。同時,吉林農業大學也是中國政府獎學金留學生的接收院校之一,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評估中表現優異,是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首批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單位,以及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學校最初由中共中央東北局在1948年于黑龍江省設立,是一所農業干部學校。到了1950年,該學校晉升為黑龍江農業專科學校。再經過1956年的升級,它變成了北安農學院,并開啟了四年制的本科教育。1958年,北安農學院與長春畜牧獸醫大學、長春農學院籌備處合并,共同組建了長春農學院,而校名則由周恩來總理親自題寫。到了1959年,學校正式更名為吉林農業大學。
到2023年3月為止,該學校占地面積達到1338公頃,其中校園面積有312.66公頃,建筑面積為47.22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高達32億元,圖書館藏書量達180.82萬冊,電子圖書種類有136.2萬種。學校設有22個學院,1個直屬教學部門以及1個研究生院,提供73個本科專業。科研方面,設有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0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以及1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教職工總數超過1700人,全日制在校生共計22288人,其中本科生17618人,碩士研究生4159人,博士研究生511人。
早期歷程
該校始建于1948年,其前身是由中共中央西滿分局所創立的黑龍江省農業干部學校。
1949年,嫩江省農業干部學校并入。
1950年2024年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錄取分數線(2024各省份錄取分數線及位次排名),變更為黑龍江農業專科學校。
1956年,國務院批準后,黑龍江農業專科學校正式更名為北安農學院,并自此開啟了四年制本科教育的篇章。
1956年4月,長春農學院籌備處正式成立。同年7月,國務院與中央軍委作出決策,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獸醫大學的全體教職工整體調至地方工作,并將該校更名為長春畜牧獸醫大學。該校設有畜牧、獸醫以及軍事獸醫三個專業系。
1957年8月,中央農墾部將長春畜牧獸醫大學移交給了吉林省的領導。與此同時,黑龍江省和吉林省都在商討將北安農學院劃歸吉林省管理。鑒于這一背景,吉林省人民委員會作出決策,決定暫停長春農學院籌備處的招生工作,并向中央提交了報告,懇請將北安農學院劃撥給吉林省,與長春畜牧獸醫大學合并,共同組建長春農學院。10月28日,我國高教部與農業部共同向國務院提交了關于將北安農學院劃歸吉林省管理,并與長春畜牧獸醫大學合并,組建吉林農學院的請示報告,同時力爭在1958年的暑假完成搬遷工作。11月12日,國務院、中央高教部以及農業部相繼作出批復,同意北安農學院與長春畜牧獸醫大學合并,正式成立吉林省農學院。
1958年4月,北安農學院、長春畜牧獸醫大學以及長春農學院籌備處合并,共同組建了長春農學院。在這所新成立的學院上,周恩來總理親自揮毫,留下了“長春農學院”四個大字。
1959年3月,長春農業機械化專科學校并入長春農學院。
更名農大
1959年6月,依據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整頓1958年新建的全日制及半日制高等學校的指示》要求,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將長春農學院正式更名為吉林農業大學,同時,長春農業機械化專科學校亦更名為農機系。
1960年3月,在省政府的正式批準下,農機系從農大獨立出來,轉由省農業機械局負責管理,并更名為長春農業機械學院。
1961年3月,省委省政府作出決策,將長春農業機械化學院重新納入吉林農業大學體系,并更名為吉林農業大學農業機械化學院。
在1961年4月,省委做出了決定,將吉林特產學院整合進吉林農業大學,從而成立了新的學院,即吉林農業大學特產學院。
1962年,吉林省農業學校的特產系正式整合進吉林農業大學,成為其特產學院的一部分。同年8月,吉林農業大學特產學院更名為特產系。
1976年,吉林農業大學被撤銷,其部分資源隨后被整合,分別用于創建白城農學院、通化農學院以及哲里木盟農學院。
復校以后
科研實驗樓
1978年3月,吉林省革命委員會作出決策,決定將吉林農業大學恢復重建,并將白城農學院、通化農學院、哲里木盟農學院等三所院校的部分資源進行整合,共同組成新的吉林農業大學。到了6月份2024年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錄取分數線(2024各省份錄取分數線及位次排名),學校啟動了全面搬遷工作,遷回至位于吉林省長春市的吉林農業大學原址。
吉林農業大學自1953年起開展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然而在文革期間被迫暫停,直至1978年重新開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該校榮膺全國首批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學府之一。隨后,在1993年,吉林農業大學又成為省內最早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院校。
2001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評估中獲得“優秀”。
2006年,入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評估中再次獲得“優秀”。
2008年,吉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下,學校正式開啟了承擔中國對贊比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援建項目的征程。
2011年,成為吉林省人民政府與農業部合作共建大學。
2012年,該校成功獲準申報了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項目;同年,該校榮獲教育部頒發的“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稱號。
2013年,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2014年,該計劃被納入教育部、農業部以及國家林業局的首次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改革試點項目名單。
2016年,該高校榮幸地被納入首批全國50所具有創新創業典型經驗的院校名錄之中。
2017年,該校榮獲教育部頒發的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稱號;同時,它也是首批承擔農業部中非農業科研機構“10+10”合作項目任務的中國單位;并且成功入選了“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亦稱“111計劃”。
2018年6月,吉林農業大學正式加入了“一帶一路 南南合作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并晉升為理事成員單位。
2019年2月,該機構榮獲教育部授予的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基地的稱號。
2020年3月,該大學成功躋身吉林省特色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A類建設項目名單。
在2021年5月15日,該校正式加入了高等農林院校課程思政聯盟,并獲得了理事會員單位的資格。
2023年3月30日,吉林省鄉村振興高校聯盟正式成立,該聯盟是由吉林農業大學攜手其他高校共同發起并組建的。
院系專業
到2023年3月為止,該學校共擁有22所學院、一個直屬的教學機構以及一個研究生教育機構,并且提供了73個本科教育項目。
到2023年3月為止,該校設有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涵蓋10個博士學位授權的一級學科,以及42個博士學位授權的二級學科。此外,還有21個碩士學位授權的一級學科,1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和18個授權領域。學校擁有一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部委級重點學科,13個省級特色高水平學科,以及2個列入吉林省“世界一流學科培育計劃”立項建設的學科。在學術影響力方面,植物學與動物學、農業科學學科已進入ESI全球排名的前1%。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涵蓋了作物學、農林經濟管理、植物保護、畜牧學、獸醫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中藥學以及生物學等多個領域。
涵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的專業有:作物科學、農業經濟與管理、畜牧科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學、植物保護學、生物學、中藥學、獸醫學以及食品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包括:作物栽培與耕作領域、作物遺傳與育種研究、預防獸醫學專業、農業經濟與管理學科、土壤學領域、植物病理學研究方向、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專業、藥用植物研究、菌類作物培育、作物生物技術領域、食品科學專業、林業經濟與管理學科、植物營養學領域、農業昆蟲與病蟲害防治專業、農藥學領域、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學科、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專業、菌物學領域、生物防治技術專業、農村發展研究、食物經濟與管理學科。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包括:作物學、農林經濟管理、園藝學、畜牧學、獸醫學、農業工程、中藥學、植物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食品科學與工程、馬克思主義理論、生物學、生態學、輕工技術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以及草學、藥學。
體育場館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涵蓋了預防獸醫學、蔬菜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生物物理學、農業機械化工程、果樹學、土壤學、環境工程、植物營養學、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農業經濟管理、植物病理學、食品科學、社會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中藥學、臨床獸醫學、農藥學、生態學、職業技術教育學、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基礎獸醫學、應用化學、特種經濟動物飼養、草業科學、植物學、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藥用植物、菌類作物、作物生物技術、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發酵工程、農業水土工程、生藥學、技術經濟及管理、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計算機應用技術、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林業經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糧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動物學、生理學、水生生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制漿造紙工程、制糖工程、皮革化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藥物化學、藥劑學、藥物分析學、微生物與生化藥學、藥理學、生物技術、生物資源、糧油生物轉化、食品安全與控制、機械制造技術、菌物學、生物防治、農村發展、食物經濟管理以及中藥資源學和中藥化學等多個領域。
專業學位碩士培養點包括:社會工作領域碩士、工程學科碩士、農業推廣領域碩士、獸醫專業碩士、風景園林設計碩士、中藥學領域碩士。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
吉林省擁有多項優勢特色重點學科,包括但不限于中藥學、生物學、農林經濟管理、農業資源與環境、園藝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獸醫學、畜牧學、植物保護以及作物學等領域。
吉林省重點扶持并推進建設的學科領域包括:獸醫學、畜牧學、植物保護以及作物學。
部委級重點學科(農業部):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預防獸醫學
部委級重點學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學校教職工總數超過1700名,其中包括1位國家級教學名師,16位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項目)的獲獎者,35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6位在國內外有顯著貢獻的中青年專家,7位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的杰出人才,6位教育部認定的新世紀優秀人才,以及3位科技部認定的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由6位成員組成,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則擁有8位成員。在吉林省,高級專家共有27位,其中“長白山學者”特聘教授7名,講座教授5名,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達到51人,拔尖創新人才66人,此外,吉林省政府還設有3位參事。擁有一支國家級的卓越教學團隊,以及兩支全國范圍內被授予“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稱號的團隊,還有三支在吉林省高校中獲此殊榮的“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和一支“黃大年式科研團隊”。此外,該團隊在2018年成功獲批設立了“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朱蓓薇(雙聘)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的成員包括:李玉、馮江、秦貴信、郭慶海、孫文獻以及周蘊薇。
國家級教學名師:李玉
全國優秀教師:李玉、宋慧
國務院津貼獲得者包括:張漢卿、江乃武、周祖澄、孫酉石、馬景勇、竇森、馬寧、肖振鐸、劉清河、郭慶海、胡全德、韓宇、李玉、劉德惠、范玉琳、趙蘭坡、何昭陽、王玉芝、許英民、何春林、趙海紜、劉伊玲、王福榮、王樹志、王琦、吳偉、鄭連舫、徐受琛、楊金、姜巖、袁美麗、楊繼祥、王玉蘭、王丕武、張連學、秦貴信、王英平、馮江、高潔、杜銳、張越杰、劉景圣、胡耀輝、馬紅霞、席岫峰、陳光。
國家級杰出中青年專家包括:李玉、王樹志、劉景圣、杜銳、馬紅霞、王春鳳等人。
“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層次人選:竇森、秦貴信
學校正門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張東鳴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劉景圣、杜銳、馬紅霞、王春鳳
教育部認定的新世紀杰出人才包括:馮江先生、張越杰博士、呂文發教授、孫文獻研究員、馬紅霞女士、王春鳳博士以及郭立泉先生。
科技部啟動的創新人才扶持項目——針對中青年科技創新領域的領軍人物培養計劃,涵蓋了李海燕、臧連生、王春鳳等杰出人才。
吉林省教育界杰出代表:宋慧女士、郭慶海先生、李玉教授、陳光博士、王丕武先生、文連奎先生、劉洪章先生、王春鳳女士、宋銀秋女士、董良杰先生。
教學建設
圖書館
截至2023年3月,學校已設立15個國家級的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基地,7個國家級的特色專業,2個國家試點綜合改革的專業;同時,還有21個省級的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基地,15個省級的特色高水平專業,13個省級的特色專業,以及9個省級的品牌專業。此外,學校還擁有1個首批國家級的現代產業學院和2個省級的現代產業學院,3個吉林省高校的優秀基層教學組織,3個省級的基礎學科頂尖學生培養基地,3個省級的耕讀教育校外實踐基地,以及各類實踐教學基地共計389個。該校設有七門國家級頂尖本科課程,擁有一門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以及五十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涵蓋五類“金課”。此外,還有三門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教材方面,三部教材榮獲全國農業教育優秀教材資助項目,另外十七部教材被納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十四五”規劃建設項目和吉林省教育廳重點教材立項建設項目。
該專業領域涵蓋國家級特色項目,包括園藝學、農林經濟管理學、動物科學、中藥資源開發、食品科學與工程、家政學以及動物醫學等多個學科。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動物醫學、植物保護
吉林省擁有眾多特色專業,包括但不限于動物醫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動物科學、中藥資源與開發、農林經濟管理、食品科學與工程、園藝、家政學、應用化學、生物技術、植物保護、農學以及生物工程等領域。
吉林省設有多個品牌專業,包括但不限于植物保護、動物科學、動物醫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農學、農林經濟管理、農業資源與環境以及生物工程和園藝等領域。
該計劃針對的改革試點專業包括:植物保護領域、動物醫學專業、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動物科學領域、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農學專業、園藝學科以及農林經濟管理領域。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農業資源與環境實驗教學中心
吉林省設有多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包括基礎化學實驗教學中心、動物醫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及中藥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文科樓
國家精品課程:動物微生物學
吉林省設有多個優質課程,包括高級英語、動物營養學、現代提取分離技術、普通植物病理學、農業經濟學、數據結構、有機化學、果樹栽培學、酶工程、分析化學以及中藥學。
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植物保護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吉林省擁有一支杰出的教學團隊,包括專注于植物保護系列課程的團隊、致力于農業經濟學系列課程的團隊,以及專注于中藥學領域的教學團隊。
吉林省擁有一支專業的教學隊伍,包括動物微生物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以及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在2009年,該學校榮獲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的一等獎三項、二等獎兩項以及三等獎五項。到了2013年,該學校再次榮獲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的一等獎三項、二等獎三項以及三等獎五項。
在“十二五”規劃實施期間,該校學子榮獲了國內外以及省級以上的各類學科競賽和課外活動獎項,累計達到了近千項。
雙創示范基地
吉林農業大學,作為全國首批50所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首批99所國家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以及吉林省的雙創示范基地,始終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工作給予了極高的重視。
學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園自2012年建立以來,截至目前已成功孵化了97個學生創業項目,其中59個項目已注冊為企業。在學校的畢業生中,有1人榮獲了2019-2020年度全國大學生就業創業新聞人物稱號,4人被評為年度創業人物,7人躋身吉林省高校畢業生十大創業先鋒,還有4人成為了吉林省首批創業之星。
2022年1月10日傳來消息,近期吉林農業大學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園新園區已正式啟用。這個新建成的新園占地超過600平方米,劃分為六大功能區域,涵蓋了創新創業的培訓教育、體驗實踐、商業模擬、項目孵化以及展示推廣等多種功能。新園區將依托于規范化的科學管理模式,提供精準化的創業支持,并實施差異化的師資援助,以此合力推動創業項目的孵化與成功落地。
學校榮譽
截至2016年11月,該學校已連續三次榮獲吉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的稱號,并在2012年被評為全國就業工作優秀典型院校。此外,學校還曾獲得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務處、全國星火計劃先進團隊、國家科技扶貧先進團隊、全國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團隊、全國高校后勤工作先進團隊、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全國體育工作先進學校、國家科技計劃執行優秀團隊、教育部高校科技管理先進團隊、全國科協系統先進集體的多項榮譽。同時,學校還18次被評選為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
在2001年和2007年,該校分別接受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學工作評估,并且在這兩次評估中均取得了“優秀”的評價。
在2021年6月,中共中央向吉林農業大學黨委頒發“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的榮譽稱號。
2021年9月26日,該基地榮獲“2021年度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的稱號。
2021年12月,參茸道地藥材現代產業學院榮登首批現代產業學院公示名單之列。
科研平臺
截至2023年3月,學校已設立多個科研平臺,包括致力于菌類作物優質高產抗病種質資源挖掘、創制及應用的學科創新引智基地,東北特色資源與健康食品領域的學科創新引智基地,食用菌新種質資源創制方面的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小麥與玉米深加工領域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人參新品種選育與開發的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經濟菌物研究與利用的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動物生產及產品質量安全領域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秸稈綜合利用與黑土地保護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現代農業技術領域的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國家作物種質資源長春觀測實驗站,以及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特性鑒定站等,共計31個國家級和部委級科研平臺,以及75個省級科研平臺。
科研成果
至2023年3月止,自“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該校共承接了964個不同級別的科研項目,累計科研資金投入高達3.43億元人民幣。該校榮獲省部級獎項共61項,且在省科學技術獎的獲獎數量與品質上,連續多年穩居省屬高校之首。此外,該校在光明日報等國內外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1170篇學術論文。
學術資源
到2016年11月為止,學校圖書館的藏書量達到了246.68萬冊。根據2017年2月學校圖書館官方網站的信息,圖書館的紙質書籍和電子書籍的總數超過了282萬冊。此外,圖書館還擁有包括中國知網、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學位論文數據庫以及MeTeL教學資源庫在內的24個中外文數據庫。圖書館收藏的文獻資料以農業和生物科學為核心,同時涵蓋了理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中藥學、教育學以及文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資源。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由吉林農業大學編輯出版,屬于綜合性農業科學領域的學術出版物,并在國內外廣泛發行。以學術論文、研究簡報、綜述等多種形式,對作物種植、基因育種、植物病蟲害防治、生物工程、生物科技、資源與環境科學、農業化學、農業物理應用、果樹種植、蔬菜栽培、園林藝術、藥用植物研究、中藥學發展、野生植物資源開發、經濟動植物研究、畜牧獸醫科學、淡水漁業技術、中獸醫學術、食品科學探索、農牧業經濟管理、農業工程研究、信息技術應用等領域的基礎理論、應用技術以及重大開發項目所取得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集中報道。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在連續多年的時間里,先后被包括《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以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在內的多種國內重要文獻數據庫收錄。同時,該學報還得到了《中國科技術期刊文摘(CSTA)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的摘引,以及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CABI)文摘》和美國《農業文獻題錄》(B of A)的全文收錄。此外,它還出現在美國《國際藥學文摘》(IPA)、英國《動物學記錄》(ZR)、俄羅斯《文摘雜志》(AJ)等國際知名數據庫中。在國內,它被《中國農業文摘》、《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藥學文摘》、《中國林業文摘》、《食品文摘》等多種文摘收錄,并且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萬方數據庫()”—數字化期刊群”以及《中國農業科技文獻數據庫(CASDD)光盤》等多種數據庫收錄。總計,該學報被20多種國內外知名的檢索刊物和文獻數據庫所摘引和全文收錄。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在1999年榮獲了全國優秀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及教育部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的殊榮,并在1999至2005年間,連續四年被授予吉林省自然科學十佳期刊的稱號。2004年,該期刊又榮獲了北方八省、市、區第一屆北方優秀期刊的榮譽,同年還獲得了教育部全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到了2007年,《吉林農業大學學報》更是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了吉林省新聞出版獎——期刊精品獎。2008年,它又榮膺教育部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2009年,該期刊被評為首屆吉林名刊,同年還榮獲了全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編輯質量獎。2010年,《吉林農業大學學報》再接再厲,獲得了全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
《菌物研究》
《菌物研究》由中國菌物學會及吉林農業大學共同主辦,是一本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學術期刊。該期刊主要刊登關于菌物學領域的各類內容,包括但不限于菌物生物學、分類學、生態學、資源學、遺傳育種學、藥化與藥理學、栽培加工技術以及菌物藥與功能食品開發等方面的綜述文章、原創論文、研究報告和研究簡報等。
《菌物研究》期刊已被美國《化學文摘》、美國《生物學文摘》、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中心數據庫文摘以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所收錄。同時,它也是維普全文收錄期刊、中國知網全文收錄期刊以及萬方數據全文收錄期刊。
《菌物研究》期刊在2009年榮獲了全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編輯質量獎,緊接著在2010年又榮膺“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稱號,隨后在2011年被評為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的優秀網站。再之后,2013年,編輯部獲得了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頒發的首屆“中國高校農業期刊先進集體”榮譽,而在2014年,它又贏得了中國高校農業期刊“編輯創新獎”的殊榮。
《經濟動物學報》
研究生院
《經濟動物學報》的前身是《毛皮動物飼養》,自1979年創刊以來,1997年正式更名為《經濟動物學報》。這本期刊的創辦得到了國家科委的批準,并由吉林省教育廳進行主管,吉林農業大學負責主辦。它是一本學術性期刊,主要刊登關于毛皮動物、藥用動物、野生動物以及具有特殊經濟價值的動物的生理解剖、遺傳育種、生理生化、良種繁育、飼養管理、疾病防治、飼料與營養、產品與副產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論文、研究簡報以及文獻綜述等內容。
《經濟動物學報》被納入美國《化學文摘》(CA)的收錄范圍,同時也是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中心數據庫(CAB)的來源期刊,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科學和技術信息系統(AGRIS)的源刊之一,《中國生物學文摘》和中國生物學文獻數據庫的源刊,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的源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的源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網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的統計源期刊,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全文收錄期刊,《中國畜牧獸醫文摘》的源刊,《中國科技資料目錄——中草藥》的源刊,《中國學術期刊文摘(英文版)》(CSAE)的收錄期刊,以及《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RCCSE》的核心期刊。與中國內地眾多出版社、境外的日本巖手大學、九州大學以及美國華盛頓國會圖書館等十余家機構開展期刊互惠,向我國內地若干圖書館供應書籍資源。
《經濟動物學報》榮獲2004年第四屆全國優秀農業期刊學術類三等獎,同年亦摘得第四屆全國畜牧獸醫優秀期刊二等獎;2006年,該刊再獲第五屆全國畜牧獸醫優秀期刊一等獎;2008年,它再次榮膺第六屆全國畜牧獸醫優秀期刊一等獎;2009年,該刊更是一舉奪得中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編輯質量獎。
合作交流
編輯 播報
到2023年3月為止,該學校秉持開放辦學理念,已與美國、加拿大、英國、意大利、俄羅斯、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南非以及贊比亞等國家和地區共計94所院校和機構,建立了校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聯系。該機構為“一帶一路”南南合作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的理事成員,同時也是中非綠色農業發展研究中心的副理事長單位。由我國政府出資援建的贊比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因其卓越表現,被譽為“南南合作典范”。此外,該機構還與意大利卡麥利諾大學以及美國西肯塔基大學攜手合作,共同推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它還是中國政府獎學金的資格院校之一。作為我國實施主體,我們積極推動中國政府、贊比亞政府以及美國蓋茨基金會的三方合作;在贊比亞大學設立了“中贊學院”,致力于海外教育項目的開展;同時,我們也成為了吉林省首家進行國家級對外援助培訓的省級高校,以及首個開展國家“走出去”戰略下境外人力資源培訓的機構。
形象標識
吉林農業大學校徽由學校標志性建筑和稻穗圖案巧妙融合而成,而1948年則是該校的成立年份。
校園中的標志性建筑風格古樸、簡潔、氣派非凡,而稻穗圖案則凸顯了該校在農業教育領域的獨特風貌。
《我們是驕傲的大地之子》
詞曲:張冠宇
和煦的春風與夏日的細雨共同滋養著我們的豪邁氣質,遼闊的白山與清澈的松水共同孕育了我們寬廣的胸襟。
我們是驕傲的大地之子,我們是振興農業的棟梁之材。
胸膛中奔涌著時代的濤聲,身體里流淌著神農氏的血脈。
啊,新時代的農業大學學生們,他們品德高尚、智慧卓越、性格敦厚、行動堅定,精神抖擻,勇敢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山川原野勾勒出了我們新一代的輪廓,風雨雷電激蕩著我們的開拓者之心。
要讓農業插上科學的翅膀,改天換地迎來嶄新的時代。
筋骨里刻寫下青山的性格,臂膀上擔負起民眾的期待。
哎呀!新時代的農業大學學生們,他們辛勤耕作,春播秋收,心懷遠大理想,堪稱一代杰出人才。
精神文化
明德崇智、厚樸篤行
明德是待人接物的準則,“崇智”則代表追求學問的精神,“厚樸”所蘊含的是寬容而質樸的品格,“篤行”則體現了誠實守信、身體力行的態度。
秉持明德崇智的理念,在辦學實踐中,我們致力于傳承文明之火,堅守良知之本,不懈追求科學真理之光。
厚樸為訓,農大人當以忠誠厚道為本,行事力求真實不欺,同時將個人信念與追求付諸實踐,切實體現在日常行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