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1-10 10:16:02作者:佚名
撰文 李玥 王山 何藝璇
于較短時間而言迪斯科教學,#李斯丹妮王智復古disco#登上微博熱搜,在《樂隊的夏天》里獨立樂隊紛紛對迪斯科風格歌曲進行演繹,從稍長一點時間說起來,張薔現身B站跨年晚會,《野狼disco》在全國各地廣泛傳唱……眨眼間時間已然步入2020年,原本歸屬上世紀記憶的迪斯科,好似在一夜之際就回潮了。
使迪斯科曲風再度邁向流行前沿的究竟是什么呢,迪斯科靠什么吸引了95后以及00后聽眾呢,要知曉這一波的復古風,年輕人,你也許得先弄清楚迪斯科音樂到底是什么呀。
1960年代:從節奏布魯斯到動次動次動次動次
迪斯科,作為一種音樂形式,自其誕生伊始,便同舞廳以及舞廳文化緊密相連,不可分割??梢赃@么說,“迪”這個元素,就是專門用于“蹦”的。迪斯科的英文單詞“disco”,來源于法語“èque”,將其直接翻譯過來,意思是“唱片圖書館”,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歐洲,它專門指代一種舞廳,這種舞廳里沒有樂隊進行現場演奏音樂,僅僅是播放唱片 。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èque舞廳之風自歐洲吹至美國,一些地下俱樂部、私人派對于紐約等地開業,其旨在成為能釋放激情且不被主流干擾之處,吸引了社會各類被邊緣化的群體前來歡鬧。在這里,一種被叫做迪斯科的音樂風格涌現,這種音樂一方面屬于舞曲,另一方面作為當時主流的、被視為由白人主導的搖滾音樂的反文化對立面,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期開始形成。
迪斯科有著極為突出的特點,那便是它擁有強烈的節奏,還有穩定的低音鼓點,這使得聽眾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想要扭動身體的沖動。那種很有辨識度的4/4拍鼓點,被取稱作“four-on-the-floor”,何謂“four-on-the-floor”呢,就是以爵士鼓當中的低音大鼓,穩定而又有力地踩踏出四分音符的節奏,這里面有時還會輔以16分音符的踩镲,也就是切分音符,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動次打次”里面的“動”,此“動”指代的是低音大鼓,而“次”指的是踩镲。
迪斯科音樂的背景音樂,除了借助鼓點(涵蓋爵士鼓以及拉丁鼓樂等)來強調節奏外,通常還含有弦樂器、號角樂器、電子琴以及節奏吉他,有時也要用到長笛、主音吉他等樂器,雖說聽起來單純明快,但是迪斯科音樂的制作并不簡單,也并非廉價。

1970年代:從地下俱樂部到“迪斯科年代”
一種原本唯獨受到地下俱樂部里的社會少數群體所喜愛的迪斯科音樂,起初有很長一段時間被廣播電臺及電視臺給忽視了,然而到了70年代初期之時,它開始登上電視,一步一步地走進大眾的視野,1977年,一部名為《周末夜狂熱》的音樂電影在美國上映并且大為熱門,由樂隊主導創作的具備迪斯科音樂風格的原聲帶把迪斯科音樂于主流口味里推向了巔峰 。
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時候迪斯科教學,迪斯科音樂以及關聯的時尚風格占據了美國主流流行文化,大量原本早已存在的非迪斯科歌曲被實施了迪斯科處理,眾多搖滾樂手們也試著去創作迪斯科音樂,就像雪兒的《Take Me Home》、滾石樂隊的《Miss You》等等 。
顯然,每一種流行都有著它自身的生命周期,雖說80年代之后,迪斯科音樂呀,它在時尚風格方面,在美國大眾那兒的熱度,是漸漸退去了的,可迪斯科音樂呢,并沒有就此消亡。一方面,迪斯科音樂伴隨著美國流行文化的輸出,去到了世界各地,而且它在各地產生了獨特的風格變化。
例如呀,曾經,日本的泡沫經濟那個時期呢,迪斯科舞廳到處都是,紛紛開業,而在這兒呀,迪斯科被日本的音樂人們給發展成了城市流行音樂,也就是city - pop,它還成為了J - pop的一個分支呢。雜志把城市流行稱作是日本“對合成器流行音樂,也就是synth - pop和迪斯科的一種回應”喲,而呢,被網易云熏陶大的當代年輕人們,可能對城市流行被“蒸”過之后的版本,也就是蒸汽波風格,也就是Vapor - wave,會更加熟悉一些呢。
迪斯科的影子,從未消失。
1980年代:在上世紀的中國蹦迪
咱們先來說這迪斯科,跟咱們記憶聯系得更加緊密的,那肯定得當屬80年代具有中國特色的迪斯科了,不管你是實實在在地進過那種“的士高”舞廳也好,還是僅僅只在賈樟柯亦或是婁燁導演的電影當中去憧憬過那個時代的絢爛耀眼也罷。 。
國門被改革開放打開后,迪斯科音樂跟舞廳的旋風,進入當時年輕人的生活。1986年,中國唱片公司引進了香港飛時唱片公司的《荷東》、( 此處逗號多余,是否是您誤輸入?以下按正確格式處理 )《猛士》的士高,這是中國音像出版史上首次與世界流行樂壇的同步對接。次年,廣東音像出版社制作出以翻唱英文原曲且用中文填詞為主的《87狂熱》迪斯科專輯磁帶,創造了驚人的銷量奇跡。

不得不說,在迪斯科音樂傳進本土之前,國人并非沒聽過流行歌曲,鄧麗君那甜美的嗓音所唱出的愛情,已然給大陸帶來了頗為巨大的震動。然而相較于那種欠缺某些文化要素就極難聽懂的鄧氏情歌而言,迪斯科對于普通大眾,確切地說是對于小鎮青年,顯得更為親和。在2013年的時候,有一位豆瓣用戶在《87狂熱》的豆瓣短評里寫道,這是一張“粗制濫造”的專輯,僅僅就是處于工廠煤礦臺柱子那個水準罷了。然而,對于80年代的人們而言,“狂熱”的魅力在于此處,和如今能被量化的戀愛不一樣,和寫在名片上的社交恐懼也不同,那時候的我們,甘愿在《站臺》永遠等待“沒有歸來的愛”,還能夠毫無保留地把《路燈下小姑娘》帶回家去。
在八十年代,從原本的灰藍布衣轉變為喇叭褲花襯衫,從大鍋飯演變成“萬元戶”,從樣板戲過渡邁向交響樂,從開始的沉寂無聲發展到迪斯科,已然見證了無數不可能之事是如此之多,又怎么會懼怕更多嶄新的可能性存在呢?因而走在路上的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人們毫無顧忌地在歌聲當中盡情宣泄屬于他們那些喧嘩與騷動,可謂毫無畏懼之意 。
《青紅》里秦昊飾演的貴州地下迪廳青年
迪斯科涌動的時尚之風漫然遍及整個華夏大地貝語網校,眾人皆仿若往昔那位被稱作“迪廳小王子”好似賈樟柯這般的人物,“體會到身軀當中存在著無窮無盡的力量這樣那般的感受”。
由熱愛跳舞的作家王蒙,也就是迪斯科老粉王蒙,在1986年復出擔任文化部長后,剛上任就聯合公安部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下發了《關于改進舞會管理問題的通知》,其中提到舉辦營業性舞會是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一種客觀需求,才有了從街頭巷尾跳到更有feel的迪廳這事兒。
倘若情感層面的轉變姑且還算得上較微妙,那么當身體進行了活動,中國人的身體才實實在在地開始獲得了釋放。你做出扭胯的動作,我呈現抖胸的姿態,這些會頗使人感到羞怯的身體部分產生著活動,帶有一點兒挑逗的意味,然而真正是以其致力于增強性吸引力的舞者為數不多,更多的興許系宣示:我并非常規那樣子,且格外具有好笑之感。
那時,為使眾人皆能于親朋好友跟前自在地去展露一手技能,中國出版了諸多經翻譯編著而成的迪斯科教學書籍,像《請君來跳disco》《迪斯科入門》《迪斯科教程》《迪斯科動作50例》等紛紛出現,一張張小小的插畫,將從頭到腳的每一個動作都進行了分解,光是“比劃一個郭富城”就擁有至少八種巧妙構思。

從這以后,中國有著絢爛熱烈的舞廳文化。人們擺動著披肩樣式的卷曲頭發,身著帶有須邊設計的喇叭褲,佩戴著亮片以及金屬物件,手挽手沖入迪廳那耀眼閃爍的光影當中。一直到下一種流行風格將它替換掉為止。
然而,迪斯科好像并非如此——迪斯科所處的時代已然過去,可是迪斯科卻再度回歸了。
2020年,迪斯科“回潮”了?
當下,似乎有了那么一種意味,就是三四十年前在小鎮青年當中極為風靡的迪斯科好像要開始復興了,時不時地,迪斯科元素總是能夠闖進主流的視線范圍之內。去年特別火爆的《野狼disco》,從人人傳唱一直到登上了春晚的舞臺,雖然這首說唱自身并不是迪斯科風格的音樂,但是其歌詞以及MV當中所呈現出來的港臺風、迪廳文化、“搖頭”等,引發了人們對于那個時期的一陣回憶,并且也和不少人印象里對于迪斯科的“土嗨”印象相契合,于是,“閃耀的燈球”又一次讓人感到目眩了。
近期,話題度始終處于高位的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里,呼聲頗高的馬賽克樂隊把迪斯科風格作品呈現在了年輕觀眾眼前,一首氛圍輕松愉悅的《霓虹甜心》使得人們不禁跟著樂隊一同抖動腿部、扭動臀部,他們于2017年的時候和中國的“迪斯科女王”張薔合作發行了單曲《夜貓》,在80年代,張薔的歌曲遍及了迪斯科舞廳,今年B站的跨年晚會上,張薔的一組“Let’”歌曲讓眾人直呼過癮,吸引了不少90后、00后直接投身于disco音樂的天地。
《樂夏》上一季那獲得Hot1的新褲子樂隊,在新浪潮迪斯科風格方面有著不少作品,他們在2013年的時候與張薔合作發行了唱片《別再問我什么是迪斯科》,里頭有不少歌曲,到了2020年,又一次被音樂綜藝節目給選中了。
0202年了,迪斯科曲風一夜之間“回潮”了?

在我們在聽迪斯科時,我們在聽什么?
當“的士高”逐個被稱作夜店,當舞池中播放的全皆為EDM,對于身處2020年的年輕人而言,他們所蹦的究竟是何種“迪”呢?
部分人所從中獲取愉悅感受的是迪斯科曲風的演唱或者演奏所給予的單一歡快特性。長期經常性現身于音樂節以及演藝場所這類地方的小路表明,她會去聆聽張薔以及新褲子的作品。就她而言,迪斯科音樂自身便存在著富有節奏變化的單純愉悅,當日常的生活缺乏趣味性,且遭遇生活壓力的時候,具備強烈節奏感的音樂能夠有效地減輕她所承受的壓力以及焦慮情緒。
另外存在著一些人,他們對那個時代懷有懷念之情,或者心中充滿憧憬。盡管他們從來都未曾實實在在親身經歷過,可是迪斯科音樂以及舞廳文化,常常在文學作品當中跟影視作品以內,與80年代的社會環境以及生活方式死死地緊密相聯,由此給他們造成了眾多浮想不絕的思路。95后小敏表明說,自己對于迪斯科的喜愛恰恰是源自于此,“那份自由是何等奇妙啊,我特別鐘情于那種處于開放形態的環境,而且未來也處處都滿含希望”。
對于其他更多的人而言,他們或許并不明晰迪斯科究竟是何種音樂,也不清楚它源自怎樣的時代背景,對他們來講,關鍵在于能夠獲取釋放、進行狂歡的機會,在于能夠領略擁有復古元素的新潮,又或者是去感受“土嗨”的那種奇觀,而“迪斯科”僅僅是一個極為好用的名詞,它能夠涵蓋激情、叛逆、另類、自由、懷舊以及簡單純粹的快樂……
這或許恰恰就是迪斯科的魅力所在,也是迪斯科歷經數十載為何能夠經常被主流重新拾起的緣由呀。這是因為它并非僅僅是那種單純播放唱片的舞廳,并非僅僅是那種節奏感極為強烈的音樂,它更是一種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會存續的對于主流的反抗、對于自由的向往、對于“good ”的憧憬吶。
諸多不同之人,因各自不同緣由,聽著他們的迪斯科。迪斯科終究絕對不會消失 。
參考資料
豆瓣音樂《87狂熱一》

破詞兒《在世紀末蹦迪的中國人》
人民網《從山河到江湖,賈樟柯如何講述“兒女”情義》
有意思報告《問題來了,怎么在胸口畫個郭富城?》
豆瓣同城《戀舞神曲》
一條《30年前中國人最性感的集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