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0-22 17:06:02作者:佚名
工作過程中,難免碰到不順心,甚至讓人心煩意亂的情況,由此容易引發急躁、擔憂等負面感受。臨近黃昏,許多人會無意間把這種負面感受“牽到家里”,結果讓親人也跟著承受壓力。那么,怎樣才能讓工作帶來的不良心境停留在門外呢?

怎樣能夠使工作期間的不良心境不帶入住所呢?(張浪/中國新聞網)

首先,必須清楚個人在家庭與工作方面的定位,如同舞臺上的表演者,生活中的人需承擔多樣身份,這些身份既包含職業角色,例如建筑師或銀行家,也涵蓋家庭角色,比如母親或兒子。遇到負面感受時,需要思考當時處于何種身份才會引發這種情緒,變換身份之后,又該以何種心態來面對這些感受。
接下來,處理具體事務時,我們須靈活變換自身身份,依照當前所處位置實施對應行動。譬如在工作場合,以職員身份存在貝語網校,應客觀處理與同僚的互動;在家中學心理學可以找什么工作,作為家庭成員,需用心關懷親屬。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在各種場合中專注于問題本身。

我們怎樣在不同身份間切換呢?先聽個小例子:有個勞動者去工場干活,可工場里的設備莫名出了故障,直到結束工作也沒弄好。他灰心喪氣地準備離開,突然發現騎行的單車也壞了。因為離家太遠,他只能請搭檔送他回去。這一刻,他感到這一天太不順了。同事送他到家時,他沒馬上回家,而是先抱了抱門邊那棵樹。過一會兒,他推門進去,見到孩子們就滿臉笑容地跟他們打招呼,還給了妻子一個長久的吻。同事覺得很不明白,就問他,怎么會在家門口擁抱樹木。他說:工作中時常碰到不順心的事,由此會滋生負面感受,然而不能讓這些負面感受影響家庭生活,因此就借助“擁抱樹木”的方法,把它們安在樹身上。
日常生活中,可以借鑒這種擁抱樹木的做法,回家前借助一個象征性的動作,讓自己更順利地從工作狀態切換到家庭狀態,關鍵是要相信這種儀式能促進角色轉換。再有,倘若工作期間涌現的負面感受已顯著干擾到個人心境,導致暫時難以勝任家庭職責,就應向親屬說明狀況,譬如對子女說"母親此刻因處理工作上的不順心學心理學可以找什么工作,沒法陪您,深感歉意",此法亦可防止不良心境波及家庭生活。(焦艷)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文斌進行科學性把關。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