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0-18 16:11:21作者:佚名
“十年治理期間,我最欣慰的是澳門的教育方針?!弊罱?,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在一場記者會上回顧十年工作情況時,針對提問這樣回應。
崔世安強調,教育是一項持續不斷的基礎工程,關乎國家復興與社會發展,更是全面提高民眾整體素養的關鍵方法,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一直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放在重要位置。
澳門目前,三歲到十八歲的居民都可以獲得免費教育機會,高中生繼續深造大學的比例幾乎達到百分之九十五,所有工作的人群中,將近百分之四十的人接受過高等教育……這些令人贊嘆的統計,要是回到二十年前,澳門的居民連做夢都不會想到。
這是澳門的奇跡,更是“一國兩制”的奇跡。
在澳門讀書的孩子是幸福的
在澳門求學的孩子非常幸運。他們從幼兒園開始澳門理工大學學費,到高中結束,全部在公立學校就讀,完全免除學費,并且能夠領取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發放的多種教育補助。
“回想當初,沒人預料到會享有十五年免費學習機會?!卑拈T居民紛紛抒發感慨。
回歸時,澳門的教育基礎相當薄弱。20世紀80年代之前,澳葡當局幾乎不投入資源發展華人教育。當時公立中小學僅十多所,只招收葡萄牙人或土生葡人子弟,華人青少年必須支付高昂費用就讀私立學校。當地高等教育領域同樣面臨困境,直到1981年才出現首所高等院校,但仍是私立性質。
過去二十年間,得益于中央政府的鼎力相助,以及特區政府和各社會階層的齊心協力,澳門的育人環境經歷了根本性的改進,教育領域獲得了極為寬廣的進步機遇。
澳門有效整合了來自大陸和本地的各類資源,積極協調政府機構、教育院校、社會團體以及家庭等各方參與,成功構建起一個覆蓋廣泛、層次分明的青少年培育體系。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老柏生表示,自2007年起,澳門開始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政策,覆蓋了幼兒、小學、初中以及高中所有學段;2008年,澳門又提高了免費教育的補助標準,其中高中每班補助達七十九萬澳門元,初中為六十八萬澳門元,而幼兒園和小學則為五十萬澳門元。

澳門的公立和私立學校中,幾乎有百分之九十五都接入了免費的教育網絡,因此,從中受益的學生數量達到了七萬四千左右。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所實施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歷次測試數據都表明,澳門地區十五歲的青少年在科學知識、閱讀理解以及數學能力等方面的水平持續進步。
免費,僅是澳門教育變革的一個側面。為了讓澳門應屆高中畢業生獲得更多進入內地頂尖大學深造的途徑,教育部對內地高校招收澳門保送生的制度進行了重大修改,并且基本上允許澳門學生選擇內地所有的學科門類。目前,參與此項目的內地高校數量達到88所,澳門保送生的招生指標也從2012年的500人,逐步提升至2019年的1115人。
澳門青年前往內地求學,已是兩地深度協作、融合交流的顯著象征。這些在內地完成學業的澳門學生,逐步成為澳門各個領域的骨干成員,為澳門的持續興旺提供了可靠且高水準的人才基礎。
開啟現代化高等教育發展之路
2019年,特區政府財政方案里面,澳門大學這所公立學府,單獨拿到了27億澳門幣的撥款。

二十年來,探索“一國兩制”收獲頗豐,澳門特別行政區運行順暢,經濟實現了空前的穩定快速發展,為大學教育進步提供了有力支撐。
澳門大學原先叫私立東亞大學,是在1981年建立的,剛開始學生數量不多,僅有幾百人,校園面積也小,只有0.05平方公里,當時只有學校建筑,沒有像樣的校園環境。到了1991年,為了適應澳門政權交接前后對人才的需求,葡萄牙政府接管了東亞大學,把它改名為澳門大學,從此成為了澳門地區唯一一所公立的大學。
1999年12月20日之后,這所伴隨著回歸而誕生的大學,才真正踏上了現代化高等教育的發展道路,并在中央和澳門特區政府扶持下,持續加快發展步伐,如今澳門大學的學生總數達到一萬左右,設有七個學院、二十一個學系、十個寄宿書院,同時包含中醫藥、集成電路以及智慧城市物聯網三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澳門如今人口雖僅六十余萬,卻已建立了十所大學院校,其中公立院校有四所,私立院校有六所。這些院校涵蓋了多種類型,既有澳門大學這類兼具教學與研究功能的綜合性大學,也有澳門理工學院這類以應用教學為主的多學科理工學院,還有旅游學院和鏡湖護理學院這類專注于特定專業的專科院校,共同構成了澳門教育全面多元的發展格局。
澳門的高等教育發展已從精英模式轉變為普及模式,并持續向大眾化模式拓展。當前,在澳門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數量超過三萬四千人,從事教學研究的教職工人數接近三千人,開設的高等教育課程總數達到二百八十門。與特別行政區成立初期相比,課程門類增加了大約百分之五十,教學研究人員和學生人數均增長了近乎三倍。

澳門回歸以來教育事業的進步,令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深刻體會到國家的堅定支持作用。他指出,澳門自身的發展潛力存在局限,若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就必須充分利用“一國兩制”的制度特點,主動參與國家整體發展規劃,施展自身獨特優勢,方能開拓更寬廣的發展道路。
內地、澳門教育交流合作結碩果
從《清明上河圖》展現的宋代風貌出發留學之路,剖析“一國兩制”的核心內涵與價值澳門理工大學學費,以這種別出心裁的視角,湖南省岳陽市的一位歷史教師謝試矛,為澳門粵華中學的同事們開展教學展示。
二零一七年九月,謝試矛參與教育部同澳門教青局聯手推行的“內地優秀教師赴澳指導交流計劃”,前往澳門,旨在協助當地教師增強教學方法和課堂效果。
2008年開始,在教育部支持之下,澳門教育暨青年局新設立了“內地優秀教育工作者來澳合作項目”。內地每年選拔20位杰出教學骨干到澳門部分學校進行駐校,他們負責傳授教學經驗,傳播教育思想,協助培育學生,并將內地教育創新的實踐帶給澳門。

兩國一脈相承,回歸后的澳門同神州大地緊密相依,從政府到百姓,從廣東區域到全國各地,展開了豐富多樣、全方位的教育交流,取得了豐碩成果,加深了彼此間的深厚情誼。
2003年10月,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訪問澳門期間,曾向當地教育界贈送了特殊安排,即建議利用內地資源,對澳門中小學語文教學骨干進行周期性培訓,以提升其專業能力,2004年正式推行的澳門“骨干教師培訓項目”,則安排了澳門各中小學的核心教師前往北京、南京等城市接受專業指導。到2009年,這份饋贈已經變成豐厚贈品,澳門地區中小學的數學、地理、科學、自然等學科教師,以及幼兒園的核心教學人員,幾乎都到內地接受過輪換培訓。
歲月流轉,二十載光陰如白駒過隙。在這二十年重返祖國的歷程里,澳門教育事業卻呈現出一番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
回歸祖國二十周年那天,崔世安反復指出,澳門取得的進步是“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得到充分施展的證明。澳門教育界出現的轉變,則更加生動、明確地展現了“一國兩制”的強大活力和突出優勢,宋永華對此深有感觸地表示。
《光明日報》( 2019年12月07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