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22 09:09:40作者:佚名
我名為娜麗洛伊,是白俄羅斯人,現年二十四歲,于十九歲時自故鄉啟程,前往哈爾濱求學,當時抵達后,發現這座城市并非如中國友人所述般酷寒,其氣溫甚至勝過我的家鄉。
我在哈爾濱學習四年期間白俄羅斯留學,那時我的漢語水平已經很高了,在中國,我結交了許多朋友,其中既有男性也有女性,大家相處得十分融洽。

自從我踏足這座城市,麻煩便接踵而至,眾多人士紛紛表示愿與我締結婚姻。
我初到東北時,性格較為內向,很少與人交流,后來了解到當地居民與我家鄉的人民有相似之處,他們都十分爽朗豁達。慢慢地,我適應了這里的環境,結交了新朋友,學習上也取得了進步。
學習中文確實非常困難,我常常為一個字困惑多日也無法理解,例如“傳”這個字,有多種讀音,我總是用不好,我的漢語老師表示,我在中國學習中文一輩子可能都學不會,不知道這是否屬實。
去往哈爾濱之前,已在白俄羅斯確立伴侶關系,對方學歷不高,從事汽車修理工作,為人非常勤勉,日日辛勞付出。我們感情深厚,他全力支持我到中國深造。

但我后來察覺到,在華夏人的觀念中,兩人分隔兩地或者遠赴海外求學謀生,持續一段時間便會結束感情,此現象頗為反常。難道相戀的初衷,并非為了更幸福地共同生活,進而去追求各自心愛的事業嗎?
偶爾也會涉及相關話題,在我們那里,不講究彩禮白俄羅斯留學,也沒有房子車子之類的硬性條件,不過婚禮和婚戒是必不可少的,還得求得眾多親戚朋友的吉言,我們偏愛在喧鬧的場合舉辦婚禮慶典。
我在中國習得了諸多學問,也領悟了許多事理,并非隨心所欲便可行事,依照中國話來講:“前人積累的規矩必須遵循。”

例如我此刻也在說一些基礎的東北方言,一個外國人想要來中國結婚的機會相當渺茫。
我來說說我的一些看法:
許多白俄羅斯民眾對中國缺乏認知,他們通常不愿意探究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物,例如對某個國家或個人的認識,盡管大部分白俄羅斯人相當勤奮,但現實生活中他們依然面臨諸多困境。
另外,從烏克蘭、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國家來到中國的女性,據我了解留學之路,主要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求學,一個是就業。

許多女性選擇從事演藝行業謀生,近期這種職業在俄中兩國十分流行,大量年輕女性前往俄羅斯等鄰近地區,由于我們這些國家普遍存在女性數量多于男性的情況,加之國內經濟狀況不佳,因此她們傾向于來華尋求更高收入。
最后就是文化和飲食的問題了。
我們偏愛食物中肉類占比更高一些,我們的風俗習慣也截然不同,這些外在的差異并非關鍵所在,真正重要的是內在的文化關聯以及飲食方面難以調整的差別。
國內女性產后休養期通常維持三十天,少數會持續九十天,但我國對此類假期設有嚴格限制,多數人分娩后僅能短暫休整便重返職場,特別是單身母親群體,她們承擔著撫養子女的主要經濟責任,因而必須在孩子出生后立即投入工作,以賺取購買奶粉的資金。

在中國,女方家庭常索要聘禮,但西方國度并無此習俗,華夏重視家族聯系,西洋社會則更傾向自主,例如我的教育費用完全依靠個人勞動所得,并非由雙親提供,至于對長輩的奉養,西洋地區表現不盡如人意。
晚年有依靠,是中國的一種傳統觀念,而敬重長輩疼愛幼小,也是年輕人應當始終堅持的行為準則。
我以前認識一位中國男士,他不是我的戀人,我們經常一起用餐,但我總覺得彼此合不來,他總是提出一些非常自我的要求,也不懂得體諒我。
總而言之,白俄羅斯女性與中國男性結合的現象并不普遍,我本人自然也不會選擇嫁給中國人,畢竟彼此之間存在諸多不同,組建家庭的條件設定過于苛刻。愛戀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絕非什么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