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0-15 16:08:12作者:佚名
澳大利亞地形圖
澳大利亞控制著大洋洲絕大部分土地,總面積達到769.2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其宣稱的南極洲領土590萬平方公里,這個面積與中國除西藏和新疆之外的區域大小差不多,格陵蘭島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其面積僅為其三分之一點五倍,澳大利亞因此位列全球國土面積第六的國家。澳大利亞在2020年的統計人口為2568.1萬,這個數字僅是中國人口總數的五十倍分之一,并且這個數量略高于上海市的人口規模;澳大利亞的人均土地占有量非常低,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3.3個人,使該國成為全球人口分布最為稀疏的國家之一;該國人口分布極不均衡澳大利亞旅游地圖,大約有90%的居民集中在從海岸線向內陸延伸120公里的狹長地帶內。
澳大利亞人口數量不及羊群,該國羊毛和羊肉的輸出量位居全球第一,因此得名“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澳大利亞還位列世界第三的牛肉出口國;該國礦產儲量極為可觀,素有“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之稱;澳大利亞是全球最大的煙煤、鋁礬土、鉆石以及鋅精礦輸出地,同時也是第二大氧化鋁、鐵礦石和鈾礦出口國,并且是鋁和黃金的第三大出口國;澳大利亞的工業規模雖不大但技術精湛,該國研發了飛機黑匣子、心臟起搏器、仿生耳或人工耳蝸、太陽能熱水器、超聲波掃描儀、塑料鏡片、人工降雨以及WI-FI技術等諸多成果,這些發明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
澳大利亞擁有健全的第三產業,農業基礎穩固,礦產資源十分充裕,同時高端制造業也相當成熟,這些共同支撐起這個國家的繁榮,也保障了當地民眾優渥的生活水平。在各種全球性評估中,這個國家常常名列前茅。英語里存在一個短語特指澳大利亞,稱為“幸運之國”,這個稱謂意在表明該國在氣候條件、自然資源以及生活模式等方面得天獨厚,其民眾無需過度勞累,僅憑放任牛羊自由啃食牧草,或是開采地底礦產,便足以維持相當優越的生活水準。
一、原住民從哪里來
早期人類主要遷徙路線圖
根據近年來的考察,澳大利亞原住民是大約七萬年前從非洲出發、最初遷徙到亞洲的人類祖先的子孫,在末次冰河時期經由東南亞乘船來到了澳大利亞大陸。當歐洲人發現大洋洲并開始在此安家落戶時,超過三十萬原住民已經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依靠狩獵和采集維持生計,被劃分為三百多個部落,使用著總共二百五十種語言以及七百種地方方言。
二、尋找南方大陸

古希臘時期的天文學家畢達哥拉斯主張:圓形是世間最優美的形態,人類生活的地球呈現球狀。他從對稱觀念出發,推斷北半球存在歐亞大陸,那么南半球也必然有相仿的大陸,用以維持地球的均勢。這一推論促成了西方地理學上“南方大陸”概念的形成。該術語源自拉丁文“Terra ”。
遠航的船帆,讓歐洲人以為他們發現了“南方大陸”的時機到了。即便,繞過好望角的迪亞士并未遇見“南方大陸”,卻也開辟了朝更遠“南方”探索的道路。葡萄牙人聲稱他們的航海者最先抵達了如今的巴布亞新幾內亞,隨后又率先從北方踏上了“南方大陸”的北部,不過這一說法仍然缺乏有力的證明。歐洲人初次有文字記錄抵達澳大利亞是在1606年。荷蘭探險家威廉·揚松,生卒年分別為1570與1630,當年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約克角半島西海岸的彭尼法瑟河口(River)上岸,位置大約在現今韋帕(Weipa)的區域。
楊松在約克角半島附近的航線圖
此次探險,讓歐洲人長達百年的對“未知南方大陸”的探索終獲成功,使“未知南方大陸”從模糊的臆測和描繪中成為現實,也為后來航海家們深入探索和勘察澳洲大陸鋪設了道路。揚松率先發現澳大利亞,使這個孤零零位于南大洋的古老大陸邁入近代,進而迎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三、英國罪犯的到來
塔斯曼航行路線圖
十七世紀,荷蘭人逐漸繪制出澳大利亞的西部和北部海岸線,稱這片土地為“新荷蘭”,不過他們并未建立殖民地,當時荷蘭探險家阿貝爾·塔斯曼在1642年發現了塔斯馬尼亞島,為了紀念這位探險家,塔斯馬尼亞島、塔斯馬尼亞州、塔斯馬尼亞灣以及塔斯馬尼亞海這些地名都與他有關聯。

庫克船長宣布占領澳大利亞
荷蘭并未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去開拓新陸地,英國接過了這項使命。1770年,詹姆斯·庫克船長駛向東方海岸,在植物學灣登陸,宣告這片區域歸屬于大英帝國。庫克船長未能完成澳大利亞的探索工作,是英國的海軍外科醫生喬治?巴斯和海軍軍官馬修?弗林德斯真正完成了對澳大利亞的探索。巴斯生于1771年,卒于1803年,弗林德斯生于1774年,卒于1814年。弗林德斯還提議用“澳大利亞”這個名稱來替代“新荷蘭”,這一提議在1817年獲得了官方的認可。
1786年,英國當局決定將人口遷往澳大利亞。1787年5月13日,英國皇家海軍軍官亞瑟·菲利普指揮由11艘艦船構成的“第一艦隊”從英國出發,船上載有568名男性囚犯,191名女性囚犯(其中包括13名兒童),此外還配備了646名士兵和43名軍人配偶,5名醫師以及20名英國政府官員。航行八個月之后,船隊在1788年1月19日到20日期間抵達了植物學灣。然而,植物學灣絕大部分是沙地,既不適宜耕作,也不便于船只停泊。于是,菲利普在植物學灣北面十二公里遠的地方挑選了另一個港口作為落腳點,同時決定用英國內務大臣“悉尼”的名稱來稱呼這個新地方。
英國在悉尼升起第一面英國國旗
1788年1月26日,英國“第一艦隊”抵達悉尼,舉行了首次上岸活動,高高飄揚起第一面英國國旗起步網校,新南威爾士由此成為英國在澳洲開拓的第一個殖民地,這一天也正式定為澳大利亞的獨立紀念日。在此之前,1776年爆發的北美獨立戰爭,導致英國喪失了北美的流放區域,這一地區自然而然地轉變成了英國本土罪犯的遣送場所。英國在后來的八十多年時間里,總共把大約十六萬犯人送到了澳大利亞,羅伯特·休斯(AO,1938-2012)寫的《致命海岸》這本書,是近代討論囚犯制度的重要作品,他指出這種制度給澳大利亞社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1825年的澳大利亞
18世紀20年代,人們聽說澳大利亞有價格低廉的土地和眾多就業崗位,于是許多勇于探索的英國人陸續乘船前往。1823年,英國當局頒布政令,準許新南威爾士設立一個具備有限立法能力的地區議會。1824年至1836年期間,分別在莫頓灣、菲利普灣和圣文森特灣陸續建成了新的殖民據點。一八二五年,范迪門從新南威爾士分離出去,另建了處新的殖民區域。一八二九年,又設置了斯旺河流域的殖民區(如今屬于西澳大利亞)。
1839年的澳大利亞

19世紀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澳大利亞經歷了快速變革的階段,畜牧業興起促使農場主爭相獲取廣闊土地。1832年至1842年期間澳大利亞旅游地圖,大約七萬名外來者遷往新南威爾士。殖民擴張迫使土著居民遷移,同時將外來物種引入脆弱的自然環境。新傳染病的出現以及傳統生活方式的破壞,導致原住民人口銳減。
四、英屬自治領地
1860年的澳大利亞
19世紀50年代,新南威爾士南部地區發現了金礦,這引來了眾多尋寶者,同時也有大量來自中國的礦工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士從世界各地聚集過來,這些人當中有表演藝人、酒館經營者、酒販和行騙者等。尋寶的狂熱以及養羊業的興盛促進了殖民地的繁榮。為了便于管理和發展,1851年、1859年先后將新南威爾士的部分領土分設為維多利亞和昆士蘭兩個新殖民地。1850年澳大利亞各殖民地政府的相關法令頒布之后,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南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最初稱為范迪門地)以及昆士蘭等殖民地陸續建立了責任自治政府。在歐洲移民持續拓展疆域之際,澳大利亞本土的原住族群被迫遷移至偏遠荒涼的沙漠地帶,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原住民則遭遇了徹底的消亡。
澳大利亞各殖民地設立自治政府后,各自處理內部事務,推進本地的開發與建設,但也遭遇若干共同挑戰,諸如關稅設置、交通網絡構建、郵政服務管理、國防力量部署以及限制華工入境的法規。針對這些問題,1863年至1880年間,相關殖民地共舉行了八次聯席會議。為了加強澳大利亞各州在相關事務上的統一性,殖民議會于1880年11月批準建立聯邦委員會,并指定新南威爾士負責起草相關法案。聯邦委員會于1883年正式成立。隨后在1884年8月,維多利亞、昆士蘭、塔斯馬尼亞以及西澳大利亞殖民地,向英國政府請求協助推動聯邦委員會法案的通過。1893年8月,聯邦同盟代表齊聚科羅瓦,商議組建澳大利亞聯邦事宜。
澳大利亞聯邦成立時的六個州
1900年9月17日,英國君主簽署文告,表明聯邦將在新紀元的起始日建立。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聯邦在悉尼宣告正式成立,原先的六個殖民區轉變為州,澳大利亞轉變為大英帝國的自治領域。那個時期歐洲移民數量大約是380萬,其中四分之三是在澳大利亞誕生的,這些人多數是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人的后代,他們的生活條件通常比在英國的親戚們要好一些。

1901年的旗幟,那個白色的巨大六角星被稱作“澳大利亞聯合之星”,它的六個尖角象征了六個州份
1914年,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澳大利亞堅定地站在英國一邊,踴躍投身戰事,派遣部隊遠征歐洲和非洲大陸。這場戰爭給澳大利亞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當時全國男性人口不足三百萬,卻近四十萬人主動應征入伍,最終導致大約六萬人犧牲,數十萬人身負重傷,釀成深重悲劇。
悉尼、墨爾本與堪培拉位置圖
在1927年以前,墨爾本是澳大利亞的都城。根據1901年的憲法,新南威爾士州必須成為首都所在地,不過該地點要同悉尼相隔至少100英里。選擇這個地點的考慮是,首都不能位于海邊,以免遭受戰艦的威脅,同時也不應建在某個大城市里,以免影響悉尼和墨爾本的地位。最后,雙方決定將澳大利亞的首都定在距離悉尼大約250公里,距離墨爾本大約650公里的堪培拉地區。在那一年,第一次澳大利亞聯邦會議在堪培拉的臨時國會大廈召開了。
五、英聯邦獨立國家
澳大利亞國旗,中央的白色大七角星被稱為“聯邦之星”,六個角對應六個州和巴布亞地區,另一個角象征整個聯邦。

1931年,英國議會制定“威斯敏斯特法案”,賦予自治領內政外交自主權,此后澳大利亞在英聯邦中成為獨立國家。1933年,西澳大利亞舉行公投決定是否脫離英國獨立,但最終被國會拒絕。
二戰結束之后,聯邦政府號召歐洲居民前往澳大利亞,1948至1953年間,超過五十萬歐洲人抵達該國。1972年,澳大利亞政府終止了白澳政策,由此吸引大量亞洲及其他地區人士移民。得益于礦產資源的開采和重大國家工程的建設,再加上政局穩定,澳大利亞經濟呈現迅猛增長態勢,該國步入了興盛階段。
澳大利亞原住民
1967年舉行了一次全民公投,澳大利亞民眾用絕對優勢的票數同意聯邦政府制定針對原住民的法律,并將他們計入官方人口普查。這一結果被廣泛視為澳大利亞人民期望政府能直接介入,以提升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群體的生活品質的明確信號。
1986年,澳大利亞公布澳大利亞法案,完全與英國分離,獲得獨立地位。
1999年,澳洲進行了關于議會制共和國的全民投票,結果未能通過。目前普遍認為,只要英女王還在位,澳洲就不可能轉型為共和國。
二零零八年,澳大利亞第26任總理陸克文,作為該國政府代表,向澳大利亞原住民鄭重表達了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