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0-23 10:31:32作者:佚名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每天都有精彩文章~
記得前年廣受好評的迪士尼和皮克斯合作的電影《尋夢環游記》嗎?
電影里,一個十二歲的墨西哥男孩米格爾,與身處陰間的埃里克成為同伴,共同經歷了一段尋找“死亡國度”的奇妙過程。
這個影片讓生與死的界限不再清晰,讓陰間顯得如此親切,它比大多數美國電影都付出了更多心力去展現和再現墨西哥的亡靈慶典。
那么電影所展現的墨西哥“亡靈節”,與現實情況相比,具體是怎樣的呢?
亡靈節的起源
早在數千年以前,亡靈節發端于那些忌諱追悼亡者的阿茲特克族群、托爾特克民族以及另一些納瓦部族。
這些源自西班牙文化背景的古老文明里,離世是生命進程里一個正常環節,逝者依然被視為生者群體的一部分,他們持續存在于民眾的追憶與精神世界里,并在萬圣節時獲得短暫回歸人間的機會
如今亡靈節的風俗,融合了舊時西班牙殖民地的宗教傳統和基督教的慶典元素。
亡靈節發生在秋季收獲玉米的時節,融合了基督教的諸圣日和追思節,諸圣日是11月1日,追思節是11月2日。
墨西哥的亡靈慶典,通常持續三個自然日,十月三十一日用于準備身后事宜并布置供品臺,十一月一日著重緬懷夭折的孩童,十一月二日則追思已故的成年人。
亡靈節不是萬圣節?
亡靈節是紀念逝者的節日,人們在這一天會緬懷故人,它并非墨西哥的萬圣節慶祝活動,兩者在性質上有所不同。
亡靈節同都萬圣節都和“死亡”有聯系,不過,二者在傳統習俗和節日氛圍上卻相去甚遠。
萬圣節是散發著恐怖氣息的惡作劇“黑暗之夜”,
而亡靈慶典的場面,遍布著多彩斑斕的景象,洋溢著對生存抱有熱望的歡欣。
誠然,亡靈節的核心內容關乎逝者,然而它著重體現的是對往昔親人的一種眷戀和敬重。
墨西哥全國上下,民眾皆會精心修飾面容與衣著,開展游行及集會活動,期間載歌載舞,同時亦會祭奠已故的親人。
如今萬圣節主要用來搞鬼魂裝扮和惡作劇,也被看作是與逝者團聚的時刻。基督教傳教士和殖民者抵達墨西哥后,亡靈節的慶祝時間逐漸挪到了十月份,最終和萬圣節的時間段碰巧對上了。
一些深受國際風氣影響的墨西哥都市,同樣接納并整合了“萬圣節”孩童惡作劇的習俗,這其實是墨西哥同美國之間緊密聯系所產生的直接效應。
亡靈節的重頭戲是什么?
亡靈節慶典的核心,就是建在私人住宅和墓地的祭壇。
這些祭壇并非用于點燃香燭進行供奉;實際上,人們設立它們的意圖是迎接逝去之人的魂魄,使其重返他們曾經居住過的那片土地。
所以,經過漫長的“歸途”,那些疲憊的軀體會感到饑餓,也會覺得干渴,他們的親屬們就會準備好飲品和各式各樣的食物。他們還會為逝去的親人放置影像資料,并且點上燭火。
如果其中有小孩的靈魂,那么你可能就會在祭壇上看到小玩具。
因此,參照電影《尋夢環游記》里的情節,祭壇呈現為溝通生死的一種實體化象征。然而,在墨西哥,各家祭壇的樣式并不一致。
有的祭壇為兩層的階梯式建造,旨在代表天與地。
其余的祭壇或許有三級,象征天界,凡間與幽冥,又或者在更為嚴謹的信仰體系中,三級祭壇亦可象征神圣的“三位一體”。
此外,還存在其他祭壇,它們或許擁有七重結構,每一層祭壇的臺階,都象征著靈魂為求得永恒的寧靜所必須經歷的其中一個關鍵歷程。
而說到祭壇不得不提的就是萬壽菊花瓣。
萬壽菊的別稱是阿茲臺克萬壽菊,這種花是墨西哥人祭奠時用來裝點祭壇的重要材料。
萬壽菊的花瓣會從祭壇飄向墓地,能夠指引漂泊的魂靈回到他們長眠的歸宿。
這可以解釋為在《尋夢環游記》里,連接兩個世界的通道,其基礎是由蘊含著“祈福和守護”效果的菊花葉鋪就的;
假如那個年幼的男孩米格爾不能收到綴有祝福的萬壽菊碎葉貝語網校,他就無法重返陽間。
“吉祥物”愛波瑞吉
《尋夢環游記》里的“愛波瑞吉”,被視為靈魂使者,其實是一種用紙或木頭制作的虛構形象,和墨西哥的亡靈慶典關聯不大。
但是,這部《尋夢環游記》的制作者,由于愛波瑞吉那明快的色調,非凡的格調,還有地道的墨西哥背景,便把它當作了引領魂靈的神獸。
上世紀三十年代,藝術家佩德羅·利納雷斯(Pedro )發明了首個愛波瑞吉,并為它們命名,這些名字的構思源自于他獨有的奇異幻想。依照利納雷斯1992年離世前追憶,他當初塑造那些幻境中的造物時,遵循的是“怪異駭人”的構想,而且行動上并未聲張。當他對愛波瑞吉運用明快的色調進行裝飾時,這些物件才具備商品屬性。
他的創作最終引起了眾多人的關注,Diego 和 Frida Kahlo 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當前,墨西哥多個地域的匠人著手打造愛波瑞吉,同時把它當作街頭裝飾品售賣。
對頭骨的癡迷?
20世紀初,墨西哥政治漫畫家兼版畫家何塞·瓜達盧佩·波薩達創作了蝕刻畫骷髏頭,這就是卡特里娜骷髏頭。卡特里娜原本多見于文學詩作中。
初次映入眼簾的卡特里娜頭骨,是否讓你聯想到《僵尸新娘》里的那位女性角色?
然而,波薩達給卡特里娜的骷髏造型準備了精致的法式裝束墨西哥亡靈節,命名為卡拉維拉·加爾布蘭拉,意圖以此作為對墨西哥社會模仿歐洲繁復特性的一個評判。
而“Todos somos ”這句話,源自波薩達,意指“我們個個都是白骨”。
更深層的含義在于,當我們脫去所有人為制造的衣物時,彼此之間并無不同。
1947年,畫家迭戈·里維拉在其代表作壁畫《阿拉米達公園周日下午的夢想》里,描繪了波薩達的骷髏形象,這個骷髏半身像戴著女性式的大帽子,后來被里維拉稱作“卡特麗娜”,這個詞在地方方言中代表“富裕之人”。
如今,卡特里娜的頭骨被視為一種別致的顱骨,同時也是萬圣節最常見的標志。
死者的靈魂吃什么?
墨西哥民間普遍認為,人死后靈魂重返人間時會感到非常餓。因此,不少家庭會在祭壇擺上逝去親人偏愛的食物。
Pan de 也稱作亡者的食品,屬于一種常見的甜品類面包,在制作時會加入茴香籽作為主要風味,同時還會用面團塑造出骨頭的形狀作為裝飾品,這些骨頭可以排列成環狀,寓意著生命的循環往復,而那些微小的面團小珠,則代表著哀悼的情緒。
糖頭骨由17世紀意大利傳教士引入糖藝傳統而誕生。這種糖藝品借助模具塑形,表面施以水晶色澤的點綴,其規格因制作工藝的繁簡差異而有所區別。
飲用的,通常是龍舌蘭熬煮的含糖發酵飲品,再有就是用玉米粉做的稀薄熱食atole,里面摻有粗糖、肉桂、香草和熱可可。
活人的服裝穿什么?
這個節日堪稱交際活躍者鐘愛的時光,由于人們在此期間,不論日間或夜間,都會聚集到街道和公共廣場上
而打扮成骷髏,就是過節樂趣的一部分。
不同年齡層的人,都會靈巧地把自己的臉弄成像骷髏似的模樣,還效仿卡特里娜( ),裝點自己,披掛西裝。
不少慶祝者會佩戴海螺之類的發聲物件,以此提升節日的喜慶氛圍。
在消遣時候采取這種做法,甚至可能驚動逝者,目的是維持與他們的緊密關系。
今日亡靈節
得益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相關工作,“文化遺產”這一概念不再局限于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筑和收藏品,也涵蓋了持續傳承的民俗文化。
二零零八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了墨西哥鬼節的價值,把鬼節加進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里。
如今墨西哥亡靈節,得益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肯定以及全球資訊的流通,墨西哥鬼節在全球范圍內廣受歡迎。十余年間,位于紐約的墨西哥文化跨國交流非營利團體,持續主辦著當地規模最大的鬼節慶典活動。
不過,如果你想體驗最純正的亡靈節慶祝活動,還是要去墨西哥。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克塔維奧·帕斯指出:紐約、巴黎或倫敦居民很少談論死亡,因為那會讓他們感到痛苦,墨西哥人卻經常提及死亡,他們戲謔死亡、與死亡相伴、紀念死亡,死亡是墨西哥人最偏愛的對象,也是他們永恒的伴侶。
墨西哥人民對死亡豁達的態度是否感染到了你呢?
這里有許多新奇、奔放又充滿懸念的美洲奇聞等著你去探索。誠邀各位小朋友們踴躍訂閱,并且留下你的看法和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