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0-20 16:13:04作者:佚名
中國網于7月31日發布消息,記者曾瑞鑫報道,2018年7月29日,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董事長兼CEO胡敏教授受邀出席"第五屆全國中學生模擬聯合國大會",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副總裁、新航道山東學校校長董會明也參與了此次活動,雙方受到了團中央學校部中學處副處長張建以及青島九中校長馬志平、書記侯蕓、校長辦公室主任高峰的熱情歡迎。
模擬聯合國活動,也就是模聯,是一種模仿聯合國大會及其他多邊組織運作的學術實踐項目,同時也是面向青少年開展的公民素養培養形式。"全國中學生模擬聯合國大會"這一賽事由共青團中央學校部等單位牽頭舉辦,其目的在于強化共青團在促進中學生全面進步中的實踐功能,為懷揣理想、敢于探索的中學生開辟一個觀察世界、參與全球事務討論的場合。提升青少年辯證思考、公眾表達、兼容并蓄、團隊配合及自主探究的本領;喚醒民眾觀念與社會擔當,增強統率才能與革新精神,推動青少年綜合素質的提高。
青島九中位列全國百所百年名校,同時也是山東省規范化學校,該校擔當了"第五屆全國中學生模擬聯合國大會"的東道主角色,校長馬志平對胡敏教授一行表示了熱烈歡迎,并特別感謝胡敏教授為九中創設的獎學金計劃,胡敏教授同樣透露,她非常贊同九中"見賢思齊"的治學理念雙方探討了各自的教育觀念,分享了愿望,即憑借深厚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促進教育的全球化發展,旨在造就更多杰出人才。
近些年,我們在學習、生活及工作中,持續體會到全球化發展和技術革新帶來的影響。面對這種局面,怎樣才能讓自己從容應對未來的生活與工作呢?胡敏教授受"全國中學生模擬聯合國大會"之邀擔任嘉賓,圍繞大會"心懷天下、放眼未來"的核心理念,就《未來已來,你是否已經擁有"全球勝任力"》這一議題,向與會者展開深入探討。
什么是"全球勝任力"?

胡敏教授首先闡釋了"全球勝任力"的四個方面,包括分析地區、全球和跨文化問題的能力,理解并尊重他人觀點和世界觀的素養,與不同文化人士進行坦率、恰當且高效的交流的本領,以及為了公眾利益和長遠發展而付諸實踐的能力。
胡敏教授還從"全球勝任力"的四個方面模聯是什么,向同學們講述了參與模聯的價值所在:有人曾說過:"參加一次模聯,就能受益終生。"只要體驗過一次模聯,你的眼界、格局和綜合能力,就會得到全面的提升!
我們起初要深入探究現實狀況,審視地方性、區域跨度、全球范圍以及文化差異等多重層面的議題。我們的探討將聚焦無人機的未來潛力與潛在風險,關注非洲女性所面臨的權益維護與安全支持,研究輕小型武器的管控措施,探討新型合作模式的建立,以及海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等關鍵議題。這些問題都是高層決策者所關心的核心議題,由此我們深感自己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并勇于承擔相應的責任。我們雖然是在九中學習,但借助網絡,實際上已經接觸到了全世界,運用各種方法來了解這個世界,并思考相關問題。
接下來,在座的各位"外交界人士",容我這樣稱呼你們。你們分別代表著各自國家的訴求,觀察事物的立場自然存在差異,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這一點,需要體察、需要欣賞、需要敬重。
我們正進行思想交流,我們正在抒發所有內容,向全球傳遞信息!在此,我們需要明白不同國家的文化習俗、交往規矩、宗教觀念、政治狀況、歷史脈絡、領土事務等議題,并且要在溝通互動中闡述個人見解!
最終,我們將付諸實踐。所有"外交家"在此,于每個會場,各工作委員會,各類工作小組,最終需經周密思量與部署,方能形成決議,提供解決之道。
胡敏教授強調,今后社會急需的是擁有這些技能的人才。模擬聯合國會議實際上提供了提升國際視野的途徑,也給予了全面鍛煉的平臺。參與者應當把握良機,通過這次活動為增強全球競爭力奠定基礎。

他還提及了一位具備國際視野的青年事跡。在新航道學校,有一位女學生,自小就熱心參與公益活動和環保工作,在高中階段加入了環保組織,在校內設置了三個廢舊電池的回收點,并且持續不斷地開展垃圾分類知識的普及工作。今年,她成功申請到了全美頂尖的杜克大學,攻讀數據分析專業的研究生,最終獲得了入學資格。她表示,在資訊泛濫的時期,每個人的言語舉止都會轉化為信息,這為海量數據在環境領域的運用創造了條件。她期望借助所掌握的學問,促進中國及全球環保工作的進步,既包括通過信息分析追蹤污染源頭,評估潛在危害,也包括關注一次性餐具的消耗、綠色交通出行等各個層面。
她身上展現了全球素養的全面發展,從認知積累到實踐運用,從心態塑造到價值確立,都得到了充分體現,使她能夠融入世界化和多元文化環境,領略不同文明的獨特魅力。
如何打造"全球勝任力"?
硬實力
胡敏教授從兩個方面為大家講述了如何打造全球勝任力:
第一,要具備與世界連接的能力。
二零一七年,有超過六十萬中國人前往海外深造,與此同時,全球范圍內選擇來華求學的國際學生數量為四十八萬九千二百人。二者相形之下,表明教育交流已呈現出互惠互利的格局。
全球一體化進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借助絲綢之路促成東西方文化交流;第二個階段借助海洋文明構建以西方尤其是美國為主導的國際秩序;現在我們正邁入全球一體化第三階段,這一全新階段以"一帶一路"為平臺,以促進往來交流為驅動力,以實現和諧共存為基本準則。

"一帶一路"體現了東方的深刻理念,是一個宏偉的構想,它把中國和世界牢固地聯系在一起,把"中國夢"和"世界夢"巧妙地結合起來,展現了現代中國人民以寬廣的胸懷、開放的心態、包容的氣度逐步引領全球化的發展方向。
我深信不疑,中國夢終將跟以往的美國夢一樣,成為全球有志者共同追求的目標,這個時刻定會來臨,因此我們完全有依據相信中國夢與世界夢是緊密相連的,彼此交融的。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我們每個人都應當認真去探求自己的角色。你身在何處你去向何方,你如何與世界建立聯系,你怎樣磨礪一身技能,在商海變幻中縱橫捭闔,在環球平臺上彰顯你的才干、你的抱負、你的志向。"胡敏教授表示。
第二模聯是什么,要具備人文科技素養和外語能力。
人的文化底蘊和技術本領,在我看來是基礎,是核心能力。胡敏教授這樣認為。
人文科技素養可以用三個單詞來概括。
首字母縮寫為STEM,分別對應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四個領域,這一組合集中體現了純粹的科技內涵。科技被視為首要生產力,其重要程度無需贅言,已經得到全球普遍認可。
第二個單詞是STEAM,多了個字母A,添了藝術(Art),需要加強藝術領域的人文底蘊,涵蓋音樂、書法、繪畫、舞蹈等,美是不分國界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美能將相隔遙遠的人緊密相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第三個單詞是:在STEAM里面添了個"R"。R指代 (閱讀和寫作)。為什么要突出閱讀和寫作?由于當前人們傾向于零散閱讀,寫作技能在全球范圍內有所衰退。學者朱永新指出過,"個體的心靈成長歷程就是他的閱讀歷程",以閱讀和寫作能力作為根基的人文修養,有助于我們行穩致遠。

第二個硬實力是外語能力。
十多年前,語言技能被視為一項附加優勢,這種優勢意味著像我輩這樣精通外語的人,能夠輕易嶄露頭角,成為群體中的精英,并因此獲得眾多優質發展機遇,社會資源也常常向他們集中,但如今對于年輕一代而言,語言掌握程度則構成了必備條件。
鼓勵大家借助英語認識這個世界,借助英語探索這個世界,借助英語與世界交流,去開創一些機遇,不應將其視為應試工具,即便部分學生或許計劃出國深造,需要參與各類英語測試,也應著眼未來,不要只為考試而學習英語。
如何打造"全球勝任力"?
4個C和中國根基
要想成為擁有"國際視野"的人才,除了這些實質能力,還應該怎樣做?胡敏教授對此進行了詳細解讀。
首先,還需具備如下四個方面的能力,即常說的4個C。
第一項素質,指的是交流水平,在美國,每所高校的初入校門的學子們都得修讀"大學國文"(大學文書撰寫/公開演說/辭藻運用)。美國大學對新生有諸多要求,新生需要每周閱讀經典著作,撰寫讀書心得,在學期末要面向所有教師和學生進行一場演講,評估演講內容是否富有深度,能否激發聽眾的思考、分析、質疑或探索的愿望,同時考察演講的結構安排、語言運用、肢體表達是否吸引人,語音語調是否富有變化……所有這些鍛煉,旨在提升學生在交流表達方面的素質與技能。

第二個C,指的是批判性思維,其核心要素是提出疑問并驗證事實。不能盲目附和他人觀點,也不能隨大流,面對所有論斷,即便是權威的論斷,也要堅持形成自己的看法,要善于洞察事物的表象,探究其內在的實質。
第三個C,涉及聯合。當前眾多年輕群體,特別是單孩家庭出身者,這方面存在不足。我們時刻處在集體環境里,今后離開校園后,會與全球各地人士互動。對方來自何種文化環境、形成怎樣生活方式,都需同心協力、尋找共同點、包容差異、緊密配合。
第四個C, ,即創造能力與革新精神。革新是社會進步的驅動力,是時代前沿的開拓者和各領域的前驅者,他們的內在必然蘊含著革新的特質。
人的綜合學識和語言水平如同配合的雙手,4個C則像是另一對,而更為關鍵的心智則是個人對自身發展的安排和掌控力。這種對自身發展的安排和掌控力是形成國際視野的基礎。這個領域從不缺少新點子和方案,真正稀缺的是能夠言出必行、信守承諾的意志力。
胡敏教授最后著重指出,"全球勝任力需要植根于本土文化。身為中國人,必須展現出中華文化的精神風貌和民族自信。全球勝任力并非背叛本源,更不是盲目崇外。它恰恰要求我們熱愛祖國,同時以寬廣的胸懷,積極開放的心態,熱情地接納世界,擁抱未來。"
胡敏教授的講解十分誠懇,希望大家都能得到啟發,為培養具備"全球勝任力"的我國青少年,為成為能夠適應21世紀的國際化人才而奮斗,展現最光明的前景起步網校,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在此預祝"第五屆全國中學生模擬聯合國大會"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