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08 17:04:22作者:佚名
中國傳統文化中,端午節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歷史最為悠久的節日之一,備受推崇。按照陰歷計算,這一天落在五月初五,除了通稱“端午”之外,還擁有“重午”、“端陽”以及“浴蘭節”等別稱。
端午節的開端,通常與紀念詩人屈原的故事聯系在一起,這個故事流傳甚廣。據說,端午節期間人們吃的粽子和參與賽龍舟的活動,都與屈原的生平事跡存在關聯。
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屈原在五月五日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楚國人對他深感悲痛,每到這一天,就會用竹子做的容器裝著米端午祝福詩句,扔進水里來悼念他。從這里可以看出,最開始的風俗是用竹筒來盛放米粒然后投入水中,這與后來用葉子包裹粽子的做法有所不同。那么,這個習俗究竟是從“竹筒盛米”轉變成了“用菰葉包裹粽子”的呢?《續齊諧記》中有載,東漢建武年間,長沙有個叫歐回的人遇見一位自稱三閭大夫屈原的異人,那異人對歐回講說:祭祀時他常受蛟龍侵擾,可用菰葉堵住祭品,再以彩絲捆縛,因為蛟龍畏懼這兩種物件。這位自稱屈原的異人還提到,投進水中的竹筒內的米常遭蛟龍偷食,所以他提議用菰葉封閉竹筒,并用彩絲系緊,畢竟蛟龍對這兩樣東西心存忌憚。這就是后代用菰葉包粽子的雛形吧。

民間說法認為賽龍舟的儀式源于紀念屈原,屈原自溺于江中后,民眾駕船尋救他的身影,逐漸演變成了賽龍舟的傳統,南朝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錄了這一風俗,隋代杜公瞻的注釋提到五月五日的競渡活動,人們普遍認為那是屈原投江汨羅江的日子,為哀悼他的離世,大家便組織船只在江上奮力搜尋。
端午節除了有緬懷屈原的習俗,其由來的說法還有其他版本,比如是為了紀念伍子胥這個人,關于他的故事是這樣的,吳王夫差在跟越國打完仗后,伍子胥曾提議把越國徹底弄沒,但夫差沒采納這個建議,反而中了壞人的話,把伍子胥給處死了,并且把他的尸體用皮袋子裝起來,在五月五號這天扔進了大江里,這個情況在三國時期魏國人邯鄲淳寫的《曹娥碑》里就有記載,上面提到五月五號那天是去迎接伍先生的。東漢孝女曹娥的父親也是在這天遇溺身亡,曹娥因而投江自盡,這使得五月五日增添了紀念曹娥的內涵。
實際上,依據當代學者的研究,端午節的源頭更為久遠,其最初并非為紀念屈原、伍子胥等人物而設。聞一多先生在其撰寫的《端午考》、《端午的歷史教育》等篇目中明確表示,端午節期間民眾所食用的粽子以及所進行的賽龍舟活動,都與古代百越族群對龍的圖騰崇拜有著密切關聯。古代長江下游及中游地區的百越族群視龍為信仰象征,他們通過剃短頭發、用紋身圖案來模仿龍的外形,以此作為自我保護的措施?!稘h書》有載,越族之人長期生活在水中,因此他們剃去頭發、身上紋畫,模仿龍子形象,所以不受傷害之害。他們向江河投擲粽子,是為了祭拜龍神;在水面競渡時,將舟船雕刻成龍形,也是對龍圖騰的崇敬。后來關于屈原、伍子胥等人的故事,逐漸融入了端午節的各項活動之中。

端午節的傳統活動,除了前面提及的吃粽子和賽龍舟,其實還包含其他多種形式。例如,古人有在節日這天用蘭草煮水沐浴的習俗。這種風俗由來已久,《大戴禮記》中記載:“五月五日,用蘭草進行沐浴?!薄肚G楚歲時記》甚至將這一天稱作“蘭湯沐浴日”:“五月五日,被稱為蘭湯沐浴日。”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蘭”并非指蘭花,而是指菊科的佩蘭這類植物和草藥。古人相信這種儀式能夠驅除疾病和邪祟。
又如系五色線的風俗。東漢應劭在《風俗通》中記載:“五月天中,用七色線縛于臂上,可驅邪避災,使人不受瘟疫侵襲。”除了縛于臂間,這些彩色線繩也能系于門楣之上,或懸于床帳之內。
端午節有懸掛菖蒲艾草的舊習,這兩種植物都帶有清香,并且具備藥用價值,夏季正值傳染病容易傳播的時節,古人常把菖蒲艾草插在門上,相傳這樣能夠辟除邪祟,防治疾病,周處《風土志》里提到當時有制作“艾虎蒲劍”的習俗,是用艾草做成老虎形狀,或者用彩紙剪成小老虎,再貼上艾葉,家中婦女們紛紛爭相制作端午節會用到菖蒲,有時做成人的形狀,有時模仿成劍的樣子,稱作蒲劍,用來驅趕邪祟和鬼怪。清代北京也有類似的風俗,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提到,端午節會用菖蒲和艾子插在門邊,以此來消除災禍,這也是古代艾虎蒲劍習俗的延續。

端午節除了上述幾種傳統活動,還有斗百草、飲菖蒲酒這類風俗存在。宗懔所著《荊楚歲時記》中,分別描述了這兩種習俗的具體情形:五月五日這天,各階層民眾都會參與踏百草的活動,并且還有斗草的游戲。斗百草存在多種玩法,一種是通過報花草名稱進行對仗,報得多的人獲勝;另一種是相互纏繞葉柄,斷開的一方為敗。后一種斗百草的玩法,實際上一直延續至今。《荊楚歲時記》還記錄了端午節喝菖蒲酒的習俗:把菖蒲,有時編成繩,有時切碎,用來浸染酒液。這樣做也是為了驅除邪祟,消除疾病。
二、幾首端午詩詞
古典文學里收錄了許多描寫端陽佳節的篇章,接下來我們欣賞部分宋朝詩人的作品,了解他們當時是如何慶祝這個節日的。
北宋治平時期,即1064至1067年間,歐陽修擔任參知政事,當時有位朋友邀請他到府上做客,席間歐陽修便創作了這首《漁家傲》
五月石榴花開得艷麗奪目,綠楊枝條被雨水打濕顯得沉甸甸的,五彩的新絲線纏繞著角粽,金盤中盛放著,生綃制成的扇子上面畫著雙鳳圖案,這正是一年當中人們沐浴蘭湯的時節,菖蒲酒味道醇美大家共同舉杯,樹葉間黃鸝偶爾鳴叫一聲,人們還帶著朦朧的睡意,不經意間被這聲音驚醒了,打破了在紗窗邊的美夢。
夏日榴花正盛,色彩鮮明,一個“熾”字雖顯直白,卻描繪出石榴花開的旺盛景象。當年度的端午突降大雨,雨后綠楊枝條低垂,顯出沉重感。宴席上,主人捧著飾有金邊的盤子端午祝福詩句,呈上用五彩線捆扎的角黍;酷暑難耐時,眾人手持繪有雙鳳圖案的細絹團扇,用來納涼。詞的后半部分抒發了與端午節相關的幾種情懷。其中之一是前文提及的,在蘭湯水內沐浴。再有便是將菖蒲浸入酒中飲用,目的是為了祛除邪祟、療愈身體。于這般和睦融洽的節日氛圍里,枝頭上的黃鸝偶爾鳴叫幾聲,仿佛擾動了窗簾旁的一番清夢。
我們再來看大詩人蘇軾的一首比較著名的《浣溪沙·端午》:
細汗輕輕浸濕綠綢衫,來日端陽洗香草。香氣彌漫水光瀲滟。 彩色絲線細細纏繞皓腕,小符輕輕掛在烏黑發髻。美麗女子重逢得千年。
這首詞創作于北宋紹圣二年,即公元1095年,是蘇軾被貶至惠州后的第二年完成的。上片描繪了端午節用蘭湯沐浴的習俗,一位女性在酷暑中,薄薄的綠綢衣衫已被微微汗漬浸透。她沐浴后的蘭湯,因溶解了洗掉的胭脂而散發出濃郁芳香的氣息。下片則轉而敘述了端午節系五彩絲線和懸掛艾草的另一種傳統風俗。“千年相會”這個說法,表達的是作者盼望與那位女子共同生活一千年。據此推斷,有人認為這首詞里提到的“佳人”實際是指蘇軾的侍女朝云。

南宋寧宗慶元那一年的頭幾個月,也就是1195年,七十一歲的陸游在故鄉紹興過上了隱居的生活。時值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他創作了一首五言律詩。
鄉村五月景致佳,石榴花開正茂盛。粽葉包裹成雙角,艾草束在頭頂上。傳統習俗備草藥,體弱之人也涂朱砂。夕陽西下工作完,笑著走向飯桌旁。
“重五”是五月五日的端午節。陸游住的山村里風景優美,石榴花開得又紅又盛?!棒瞻謨慎佟笔侵隔兆佑袃蓚€尖尖的角。粽子有角,所以也被稱作“角黍”?!鞍9凇币蔡岬搅硕宋绻潟r人們戴艾草的習俗。“危冠”是屈原戴的那種高高的帽子。屈原在《涉江》里寫道:“腰間佩著長長的劍,頭上戴著高聳入云的帽子。詩中引用這個典故,也算是對屈原的一種緬懷吧。傳統上在五月存放藥材,這關乎端午節另一種歷史悠久的習慣,就是采集草藥?!抖Y記·夏小正》上記著:“這一天儲存藥材留學之路,用來驅散毒氣?!薄肚G楚歲時記》里也提到端午這天有“采摘各種草藥”的習俗。“瘦弱的身軀也點上朱砂”則關聯著端午節用雄黃涂抹額頭的傳統做法。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端午節從初一開始,人們會將雄黃兌入酒中灑地,并涂抹在孩子衣領和鼻耳等處,目的是為了防范毒蟲邪祟。古人認為這種做法能夠辟邪解毒。“日頭偏西我的事情已了,對著杯盤輕笑”,詩人在完成全天勞作后,面對家人團聚的宴席,不由自主地展露笑容。陸游為何會笑呢?他原本懷有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但現在卻“心思寄于邊塞,身體困于沿?!保荒軕度粘5墓澣昭顼嫞纱瞬幻庖l出一聲苦笑。
端午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它的形成融合了多種源頭,各種風俗習慣也是在漫長歲月中不斷積累形成的。歷代詩人創作的關于端午的佳作,也持續豐富了這一節日的文化底蘊。如今,我們既在延續傳統的慶祝方式,也在不斷賦予端午節新的意義,這個擁有兩千多年傳承的節日,將依然展現出旺盛的活力,世代相傳。西安交通大學中文系的一位教師,在中華好詩詞第四季中獲得了擂主的名號,并且進入了總決賽的四個強者的行列,他的名字叫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