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7-01 09:10:32作者:佚名
霍曼的教材在第一把位上花了一百多頁,然后很快就停在了第七把位上。鈴木的水平和進步程度大致如此。但從所選曲目來看,鈴木的曲目更經典,至少和我們業余考級教材四級之前的內容差不多??梢酝茢嗫技壗滩膶︹從镜膮⒖己芏??;袈倪x曲對國人來說比較陌生小提琴學習,對我來說,不熟悉也并不可惜。
50歲以上的中國小提琴教師對霍曼情有獨鐘,愿意在課堂上教授,但對于如今的小提琴學習者來說,這似乎已經過時了。鈴木的好處是,不知不覺中就能帶著興趣學小提琴,這對于不懂樂理的孩子來說非常有效。這也說明小惡魔確實很“鬼才”。但鈴木教材需要適當的引導,對于喜歡鉆研問題的成年人來說有點不滿意,而且鈴木教材里沒有一首中文歌曲。
總體來說,相比霍曼和鈴木,我更喜歡鈴木。鈴木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小提琴教學影響很大。目前為止,我看到國內的一些教材都有借鑒鈴木的,比較好的有邵光祿的《少兒小提琴組教程》和《少兒小提琴組教程技能訓練》。這套教材可以說是作者多年教學實踐的總結,既吸收了眾多流派的長處,又很貼近中國孩子,既涵蓋了中外樂曲,也涵蓋了一些考試曲目。
兩本書相輔相成,學完后可以達到四級左右的水平。比較好的有趙薇的《小提琴學習之路》系列和林耀基、楊寶志的《小提琴入門與提高》三本。張世祥、梁大南、李本華(鈴木的學生)、曾敏信、李桂武等人的教材也相當不錯。此外還有黃健的《跟我學小提琴》、尹興亞的《小提琴快速學習新方法》、盛中華的《小提琴演奏與練習》,以及我以前推薦過的業余考級教材。應該說這些中國人編的教材可以幫助成年愛好者入門,而且不一定非要用鈴木,更不要說霍曼了。當然,決定了書之后,還要考慮有沒有相應的音像資料,不管有沒有老師,有音像資料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那么達到4級或5級之后我們該怎么辦呢?
可以說,如果一本教科書介紹了大部分基礎技術,那就沒什么可說的了。以前我總以為教學大師會講一些更高級或更秘密的東西,于是我讀了弗萊什和加拉米安的巨作,聽了國內大師的講座。我發現這些里程碑式的作品講的都是基礎的東西。我還發現,即使是林耀基這樣的大師級人物,無論講什么,總是用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來解決難題。
還有林朝陽,在教完基本技法后,曾說:“現在你們跟我一樣,在研究如何攻克不同層次的復雜問題”(大致如此)。所以我覺得學完基本技法后,剩下的應該是如何將基本技法運用到高難度的音樂中,這得看學習者的心智和毅力。這就需要一些拐杖或者梯子一樣的東西,也就是凱撒、馬扎斯、小托恩特、克魯采、大托恩特、帕格尼尼等等。
如果讓我畫一張小提琴演奏藝術體系的示意圖,我覺得應該是正方形里面有一個等邊三角形。等邊三角形代表技術,正方形的其余部分代表音樂。越早開始學習,技術就越重要網校頭條,甚至可能占據整個正方形的底部。漸漸地,技術因素變得不那么重要,音樂部分增加。帕格尼尼可能處在技術三角形的頂端小提琴學習,但那只是技術的枝葉,即使普通人沒有掌握,也能長成大樹。在這個體系里,技術是有限的,音樂是技術的兩倍大。但音樂不是無限的,它也有局限性,永遠無法表達整個世界,所以我還是用正方形來限制它。個人建議
如果讓我編一本完全針對成人的小提琴教材,那很容易,但只適合我和我這樣的人,不適合任何成人。總之,成人小提琴學習者應該學習盡可能多的教材,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師也是如此,他們編撰自己的教材都有類似的準備過程。如果一個教師只堅持一本霍曼,不看其他書,或者不讓學生看其他書,我覺得學生應該辯證地否定他。在一本書上遇到困難,就找其他書繞過去,然后再回頭克服。我們可以想象一個披荊斬棘的拓荒者,永遠也不會開辟出一條直達山頂的路。在螺旋上升的過程中,學小提琴也是一件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