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1-02 15:07:30作者:佚名
自5月7日起始,海外網推出了“疫情下的西方之變”系列評論,其從西方內部關系這一維度出發,還從西方經濟這一維度出發,又從西方社會思潮這一維度出發,深入探析疫情給西方世界帶來的變化。
————————————

早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來臨之前,西方國家內部在經濟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方面的爭論,便已然快要達到白熱化的程度 。在此次疫情的這段期間,美國率先禁止3M公司向歐洲出口N95口罩,還號召3M在海外的生產基地把產品全都運回美國 ,歐盟馬上出臺針鋒相對的措施 。西方國家內部各種各樣逆全球化的行為表明,疫情對經濟存在沖擊,這使得歐美改造經濟全球化的愿望變得更加急切,政策導向也會更加清晰 。
西方國家對經濟全球化利弊得失認識有漸進過程,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在西方國家,對經濟全球化利益分配格局“弊大于利”的認識愈發占據上風,一段時間以來,歐美國家主流政策是對經濟全球化進行“有效管理”,主要手段是通過提高對外談判要價、加強雙方在規則和標準領域合作來削弱競爭對手并維持自身核心地位,歐美曾試圖達成的“跨大西洋貿易投資伙伴關系(TTIP)”談判是這期間的“代表作”。然而,隨著特朗普登上總統之位以及歐洲地區民粹主義勢力驟然興起,原本推進的TTIP宣告失敗,歐美地區此后開始采用“對等、公平”這類原則,用以重新規整與其他經濟體之間的關系,其核心要點在于,借助提升貿易以及投資保護的門檻,從而進一步削減競爭對手的實力,與此同時,還把產業調整事項提上了日程安排。

之前在疫情未發生時,美國特朗普政府就提出“制造業回流本土”的 政策訴求全球化的利弊英語作文,歐盟在憑借法、德等歐盟國家推動然后提出維護“歐洲經濟主權”的主張,再在此主張名義范圍之內推行“歐洲產業戰略”。疫情對歐美經濟沖擊侵襲之下, 在供需兩端歐美經濟都遭受打擊,服務業、交通運輸等方面歐美地區最早就此受到困阻,之后機械設備、電子、 、紡織品織品、紡織布料和奢侈品等高檔次特殊商品等行業等領域再次遭到嚴重創傷 。歐美經濟困境因大范圍的停工停業以及難以同步的復工復產而加劇,產業鏈和供應鏈部分斷裂暴露出居于全球產業分工頂端的歐美對全球市場存在“過度依賴性”,疫情期間歐美各國醫療防護物資普遍短缺進一步放大了其在現有產業布局中的“劣勢”,疫情對經濟尤其產業鏈供應鏈的沖擊會使歐美放棄管理經濟全球化的主張,轉而將改造經濟全球化作為今后更明確的政策導向。疫后,歐美維護“經濟和產業安全”,其產業布局調整方向,將會進一步清晰了。
首先,歐美國家的主要趨勢會是在新興以及戰略產業達成全產業鏈布局,在市場規律發揮作用的情況下,疫情之前美國特朗普政府那有關“制造業回流本土”的計劃,受到產業界不同程度的抵制,推進得十分緩慢,而疫情期間美國所暴露出來的產業鏈在外與失控問題,被美國政府進行了政治利用,這不但會進一步堅定美國政府推進相關產業回流的決心,還會幫美國政府把“維護安全”而非“創造利潤”樹立成新的政治正確性,進而消除源于產業界的抵制。歐洲在疫情發生之前,就已經推出了產業發展戰略,該戰略提出,要在綠色、數字等新興產業,以及能源、電子和基礎設施等戰略產業實現全產業鏈布局,并且發揮引領作用,而疫情將會加快其行動的步伐。
其次,疫情期間,醫療物資短缺,設備也普遍短缺,這會讓歐美國家把醫療產業納入戰略考慮,醫療產業事關安全,同時還會把糧食產業納入戰略考慮,糧食產業也事關安全,進而推動對關鍵產業的供應鏈實行就近布局。美國特朗普政府在3M醫用口罩的生產問題上有表態,在3M醫用口罩的供應問題上也有表態,這可被看作是今后美國供應鏈調整的方向。而歐洲有痛苦經歷,那就是整個歐洲不能生產一片撲熱息痛,還有70%的醫療防護設備在歐洲以外生產,這些痛苦經歷將促使歐洲更積極地實施其供應鏈改造計劃 。但在汽車領域,在航空等基礎制造業領域,因為重組成本過高,并且利潤流失過大,歐美仍然會遵循靠近主要市場的原則,遵循靠近原材料來源地的原則,大動干戈的可能性并不 大。

歐美有著改造經濟全球化的政策導向,在此導向之下,現有的經濟區域化會持續升級,并且有可能取代現有的全球產業布局以及分工,進而成為全球化全新的經濟基礎與形態。美國一直在著力打造美洲自貿區,歐盟在推進泛歐洲經濟區,亞太國家有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逐漸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這預示著未來經濟全球化的一種新態勢。
然而,在歐美秉持改造經濟全球化所形成的政策的導向情形之下,依舊是要去直面兩個沒有辦法避開的難題。
面臨的問題是留學之路,歐美能不能確立經濟合作的全新格局呢。在疫情還沒出現之前,歐盟由于在出口以及投資方面,對美國有著非常高的依賴程度,所以表達出了跟美國“盡快達成貿易談判”這樣的態度。這里面,一方面是歐盟懷著通過穩固經貿合作,用來維護自身經濟利益的目標,另一方面是存在通過談判方式,繼續去對沖特朗普式單邊手段的考慮,不過歐盟心里十分清楚和美國達成實質性成果的難度 。

在特朗普政府實施“美國優先、關稅富國”政策的情況下,近些年來,歐美在經濟領域當中的競爭全球化的利弊英語作文,已經漸漸公開,并且被放大了。只要美國的政策不出現重大的變化,歐美產業之間的同質性競爭,還將會加劇。建立在加強各自區域經濟布局基礎之上的利益矛盾,也還會繼續積累。況且,在疫情期間,歐美關系因為旅行禁令、疫苗爭奪以及醫療物質爭奪等,產生了新的矛盾,這為疫情之后雙方在經貿合作上能不能更進一步,制造了更多的障礙。
一是經濟區域化能走多遠的問題,二是盡管經濟區域化會成為一種趨勢,然而其仍會是一個漸進且曲折的過程,三是經濟區域化發展的前景不該是各地區搞經濟割據,四是因為這會完全喪失市場比較優勢所帶來的利益,五是如此做將得不償失,六是要是歐美把經濟區域化發展當作“排除新興經濟體競爭”的手段,七是那么這不但解決不了其“安全關切”,八是還會嚴重損害其經濟利益。要是歐美有著借助區域性發展來改造經濟全球化從而達成“去中國化”的意圖,那將會在自身的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之間制造出極大矛盾,這會更加不切實際,最終還會殃及自身。中國作為巨大市場所具備的吸引力,以及進一步改革開放的紅利還遠遠沒有釋放出來,歐美資本依舊會執著地去追逐利益。離開中國市場轉向別的地區,并不能保證歐美能獲取更多安全。
這是毫無疑問的,疫情過后的經濟全球化會憑借吸納新要素的形式持續發展,現有的利益分配格局也會進行自我調適。然而必須清晰明確的一點是,不管歐美是借助產業重組來維系其于全球產業分工里的核心地位,還是依靠升級規則和標準來維系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支配地位,倘若僅僅是以“維護各種安全”作為理由、以脫離經濟全球化的廣闊范圍為代價,退回到以區域經濟作為壁壘的狀況,都將會面臨難以擺脫的困境。

(崔洪建,海外網智庫評論員)
此篇文章屬于擁有版權的作品,在沒有得到授權的情況下,嚴格禁止進行轉載。點擊“海外網評”,從而讀懂中國以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