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1-01 15:11:52作者:佚名
韓國學生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這個問題,在韓國,好像被簡化成:獲得一流大學的文憑,這一標準答案 。
韓國首爾大學,一位二十一歲,處于大三階段的學生金榮仁講道,評價一所學校好壞的標準是,所有的家長以及學生都喜愛那種能夠送更多學生前往重點大學的學校 。
因為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韓國政府在進入新世紀之后,改變了建國以來一直堅持的教育平均化政策,開始去促進“英才教育”,一批擁有自主招生權,收費高昂,進入頂尖大學比例也更高的私立高中出現了,這些受到廣泛追捧的“精英學校”,被認為是韓國頂尖大學的“預備校”。
可是,英才教育所產生的社會不公平現象,隨著韓國連續兩任總統樸槿惠以及文在寅親信被揭露子女入學存在丑聞,進而遭受諸多指責。
“人們迫切要求教育公平”,在10月的一次部長級教育政策會議上,韓國總統文在寅說道,“由于缺乏公眾信任”,“教育系統面臨危機”,“越來越多人感到絕望”,“他們認為教育已成為繼承父母社會經濟地位的一種手段”。
在這場會議當中,文在寅多次提道“公平”,次數多達20多次。那個時候,文在寅的心腹、之前的法務部長官曹國女兒大學錄取丑聞正處于甚囂塵上的時候。在10月14號,剛剛就職只有一個多月的曹國因為丑聞引發民眾大規模抗議從而神情沮喪地辭職了。
韓國總統文在寅在教育會議上多次強調“公平”
11月7日,韓國教育部宣告,為提升教育公平性,自2025年3月起,將在全國范疇內廢止私立高中,未來,這些學校學生選拔方式,會與普通高中一樣。 ,
“確切地講,我們是真的需要去改變當下的狀況,而最為簡便易行的辦法便是此項政策。還得說這也是絕大多數人內心所期望的。”身為韓國現行教育體制的親身經歷者,金榮仁與此同時對著澎湃新聞()這般講道。但他與此同時又持有懷疑態度,上述政策推行之后所產生的結果不一定就會如同預先期望的那般良好。

教育制度曾被韓國社會一度引以為傲,該教育制度以“機會均等”為特點,然而現在,人們對教育作為達成社會平等“最偉大工具”的信心正漸漸消逝。私立精英學校存廢存在爭論,爭論背后所折射出的,是韓國社會幾十年來愈發嚴重的“唯名校論”執念。
于這一呈現畸形態勢的“成功學”執念籠罩之下,追求形式平等的教育改革極有可能僅僅是徒勞無功的嘗試。
“SKY”名校直通車與“天空之城”
2014年,金榮仁考上了韓國那六所最出名的科學類高中當中的一所,也就是釜山科學高中(KSA),3年后,他順利進入了韓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即首爾大學。
韓國政府設立了具有特殊教育目的簡稱“特目高”的學校種類,科學技術類高中是其中之一,它包括藝術類中學、外國語中學、國際中學等等。金榮仁所在的學校是公立性質的,然而同類且被稱為“特目高”的大多數學校卻是私立性質。這些學校設立的初衷是為有不同專長以及興趣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教育體系,這與公立高中是不一樣的。
金榮仁說,我們高中呢,是那種類似大學的存在,有著研發類項目,還有海外培訓項目等,在高中的時候呀,我們已然學習了一部分大學涉及的數學以及科學知識了,如此這般呢,進入大學之后就能減輕些許負擔 。
韓國高校學生學習場景
有一類備受關注,這一類并不是“特目高”,而是“自律型”私立高中,其簡稱為“自律高” 。
金希珍比金榮仁大兩歲,2012 年她進入梨花女子大學附屬高中,當時自律型私立高中在韓國開始流行起來,所謂“自律高”,是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相比,它可以自主招生,管理,還能制定學習課程。
梨花女子大學附屬高中,原本并非私立高中,2009年時,韓國政府首度推出自律型私立高中改革,到了次年,這所學校“轉變形態”成為了一所“自律高”。
韓國政府起初準許私立學校存在,是因要滿足教育多元化需求,然而近些年,私立學校愈發成為少數精英人群子女通往名校的“直通車”,這與它設立時的初衷越發不符,還和韓國政府一直所倡導的提供公平教育機會原則相悖。
在現今韓國,衡量一所高中好壞的標準,是“唯重點大學(升學率)論” ,所有學校所關注的并非“學科專業” ,而是“上一流大學的學生人數” ,“自律高”是這樣 ,“特目高”也是這樣 ,這亦是政府啟動改革新政的緣由 ,金榮仁說道 。
《亞洲日報》報道稱,韓國前教育部部長是金尚坤,他在2017年的一次討論會上講過,外語高中和私立高中成了大學入學的“直通車”,此現象應被制止,有關學校還被排名,這些學校偏離了當時設的目的,成了高考升學的“補習班”。

課堂開啟于早上八點,每日如是,而放學時間定在下午四點起步網校,然而同學們常常在學校持續學習,直至晚上十點才返家。金希珍直至如今仍舊清晰記得高中時日夜進行“刷題”的那段生活。
2002年,韓國制定的《英才教育促進法》生效,其目的在于給天資聰慧的學生予以特殊教育,自那時起,各類科學類高中、外國語高中等特殊目的學校開始涌現,像梨花女子大學附屬高中這樣的公立高中也順勢紛紛轉型韓國高中,以此來獲取更好的聲譽并招攬更優質的生源。
時間一長,韓國高中實際上被劃分成了“一流”與“二流”等特有的“等級”,為了考入名校,學生的升學壓力提前加大,家長則需額外承擔更高的教育費用,看似光彩照人的“精英高中”,實際上變成了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要進去,城內的人承受不了重壓。
在金希珍口中,被用來代指韓國最著名的三所大學——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和延世大學首字母縮寫簡稱的“SKY”,代表著韓國最優質的精英高等教育,而大部分來這里的同學都想要考它,我也是里面的一個 。
韓國各大媒體,熱衷于渲染這三所大學畢業生所占內閣成員與議員的比例,每一屆新內閣和國會組成完畢后。據《光明日報》去年八月報道,韓國權力精英中,SKY三所大學的畢業生占據近半壁江山,比例為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五十,這是不同機構多年分析的結果顯示的。
講述韓國現實教育問題的韓劇《天空之城》劇照
一部韓劇,叫《天空之城》,名字是“SKY”,講述現實教育“圍城”的,去年引發熱議。
劇中,有四個家庭,大多住在首爾江南地區,非富即貴,個個望子成龍,在子女教育上不惜成本投入,占盡韓國最好教育資源,只為把孩子送入競爭激烈的SKY頂尖學府。
而這,正是千萬歷經升學之苦的韓國學子與家長的真實寫照。
“唯名校論”與變味的教育
金榮仁沒有否認自己的學校被稱作“精英學校”,金希珍也沒有否認,金榮仁說,“我覺得這是真的,因為我好多朋友的家庭確實是‘精英’,你花的錢越多,接受的教育就越好” 。
金希珍高中的時候,每年所需要的學費是400萬韓元,這換算成人民幣大約是2.4萬,普通公立高中每年學費僅僅80萬韓元,換算后約5000人民幣,兩者之間的差距達到了五倍那么多。
然而,金希珍自身家境并非富足,里頭還有兩個妹妹,父母從事全職工作,為了能支持她去讀私立高中,承受了頗為巨大的經濟壓力。

即便這樣,韓國好多父母依舊樂意不計任何代價送孩子進到精英中學,精英中學數量有限,可錄取頂尖(大學)的概率常常更高。由于在韓國,考上一所知名大學的意義被看得特別高,被視作會對一個人從就業直至結婚幾乎所有人生大事產生影響的關鍵 。
韓國政府統計顯示,到2019年4月時,韓國私立高中數量只有79所,約4%的高中生在這些學校就讀,相對而言,另外1555所公立學校里,則有110萬學生就讀,然而,據《中央日報》10月報道,首爾大學20所19年入學的新生中,超過四成畢業于精英高中。
在此背景情形當中,韓國精英高中入學申請的人數,每一年持續呈現增加態勢,入學變得越發困難。在層層壓力施加的狀況之下,韓國學生升學所面臨的壓力不斷被前置,一般而言是需要從小學階段就著手準備起來的。
因而,在“唯名校論”指引之下,教育考學道路之上的“戰斗”,往往在每個人出生之后不久便已經打響。
韓國高考前夕為孩子祈福的家長
而事實上,在韓國現代教育史上,私立學校出現的時間并不長。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之后,百廢待興的韓國社會,曾長期推行教育平等化政策,在那個時候,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適齡學生都能夠機會均等地接受教育。
這對大多數處于社會底層的貧窮家庭而言,可謂彌足珍貴, had to the then as "even a fish can turn into a in a small ditch" - or a way for their to climb the . ,能稱作為讓孩子爬上更高社會階梯的途徑 ) 。( 韓國人曾親切地把當時的教育體制 ,( 彌足珍貴 ,這對于大多數社會底層的貧窮家庭來說 ) ,( 或者說是 ) ,( “小水溝里也能出條龍” )
20世紀70年,韓國出現政治強人樸正熙,其曾大力推行教育平均化政策,還更注重教育統一化,在每個階段,所有學生都使用統一教科書,取消初高中入學考試,廢除重點學校,中小學生全部實行就近入學。
金恩勛55歲,他正是在那個時代讀的高中,對于當時的教育政策,他仍記憶猶新:“當時韓國政府嚴格實施教育平均化政策,不允許學校自主舉行入學考試,不允許各高中學校按高考成績劃分重點非重點校,不允許私人通過‘贊助費’方式走后門入學,也不允許老師和重點大學學生去學外辦補習班‘賺外快’。”
韓國推行教育平均化政策40多年了,擁護者與批評者比例差不多。擁護的一方覺得,這個政策對防止因教育不平等致使的社會階層分化有著積極作用,批評的一方卻覺得,“教育平均化”政策把學生“選擇教育的權利”給剝奪了,人為地將學生天賦的優劣差距給拉平了,是在用“標準化教育去扼殺學生個性”。
這種情況出現變化是在1990年代中后期才有的,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韓國政府準許成立特殊目的學校用以實施“英才教育”,然而,“英才教育”實施了二十多年,教育還是無可避免地有了某些別樣的變化 。
韓國頂尖學府錄取精英高中學生的比例超高,錄取高收入家庭子女的比例也超高,這令批評者抨擊名校成為了既得利益階層代代相傳的工具,還強化了教育資源的“等級”制度,進而強化了社會階層的固化,使得“寒門”更難出“貴子”。

然而,對于一些家庭來說,這些家庭只是有著平均收入,在教育方面卻進行了巨額投資,這種投資常常為家庭生活埋下不穩定因素,甚至還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
《韓國先驅報》做了一項調查,該調查發現,在首爾,有超過一半的學生父母覺得自己是那種所謂的“教育貧困”者,也就是“因高額教育費用而陷入貧困的人”,除去支付精英學校的學費之外,在韓國流行的校外補習機構同樣把錢包給榨干了。
根據韓國SBS電視臺在2017年9月播放的紀錄片《課外教育的悖論》,片中接受采訪的多數家庭花費都超出了100萬韓元,甚至有些家庭超出了300萬韓元(約18000元人民幣),子女的課外教育費用已然成為韓國城市中產階層家庭的重要開支,2017年的一份調查表明,甚至有近半(43%)家有學齡子女的受訪者聲稱,“沒錢為退休后的生活做準備” 。
更值得關注的是,韓國統計廳發布了《家計動向調查2015》報告,韓國社會中,20%的上位階層與20%下位階層在教育費用支出上差距達29倍,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2016年另一份調查顯示,高收入家庭子女課后學習時間明顯超過低收入家庭,《天空之城》展現出富人孩子擁有更多教育資源進而更“優秀”似已成為事實。
因而,有專家進行了非常尖銳的批評,他們表示,精英私立高中這一情況意味著,韓國政府在過去數十年來,為了能夠提供公平的高中教育而做出的嘗試,最終是以失敗作為結局而結束的。
教育均等化,是公平還是倒退?
圍繞公立、私立教育存在爭議,其背后,是一個國家的傳統,這個國家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實行過千年科舉考試制度,對下一代教育極為重視 。
在韓國,每一屆總統選舉時,“教育政策”都是具備重要影響力的關鍵因素當中的一個,韓國的教育部長一般是由副國級領導來擔任,按照媒體報道,在過去那24年里,韓國單單針對高考政策就開展了多達16次的改革。
今年8月初,有丑聞揭露,在前韓國司法部長曹國女兒于私立高中就讀時長,其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高水平論文,之后還被重點大學錄取,民眾對此的批評變得更加尖銳,讓文在寅政府火速采用一系列改革措施去“滅火”。
11月,韓國教育部長柳恩海宣布,2025年3月起,所有自律型高中、外語學校和國際學校,都將轉型為普通高中,她說韓國高中,“我們很認真地看待民眾對教育差距拉大導致社會階層分化的關注”,還說“這些(私立)中學已經太關注于讓學生進入頂尖大學” 。
柳恩海表明,在二零二四年以前,私立中學依舊能夠留存其辦學依照的樣子,然而從二零二五年三月起始,這些學校所擁有的招生方面的權力將會被收回,然而,學校能夠留存學校的名稱以及專業課程 。
今年10月,韓國政府曾宣布加大投資,未來五年將撥款2萬億韓元,約120億人民幣,用于提高公立學校辦學質量,開設多樣化課程,依據每個學生需求更緊密開展教育,2021年普及高中義務教育。
文在寅競選總統之際有過廢除精英私立學校這般的承諾,這還是他首要政策目標當中的一個,自2017年上臺以后呢,就已經有好多次都傳出了要廢除私立學校的相關消息,之前,文在寅政府憑借定期評估私立學校是不是符合特定標準來保留它運營許可證的這種做法,已經讓好多所私校的資質被“廢除了”,然而多數私立學校還是借助司法程序予以抵制,9月的時候,政府針對徹底全面取消私立學校的政策展開了討論,隨后曹國事件引發民眾大規模抗議,最終促使新政策得以推出。

韓國教育部宣布教改新政的發布會
不過,對于廢除私立學校,韓國社會上下的看法并非沒有分歧。
《韓國先驅報》、報道一家相關有《韓國時報》等很多并且媒體,韓國有不少大城市,那樣城市里存在教育當局、當局歡迎政府做出的這某種樣此舉,然而那些身處精英學校之中的學生、學生有著存在家長,家長譴責政府、政府做出的決策 ?
首爾教育總監曹喜昖,一直主張去廢除精英學校,其認為,這是韓國邁向一種平衡且多元化的高中教育制度的一天。
權兵昱,畢業于公立高中,他向澎湃新聞表示,他贊同廢除私立高中,還表述道,在對高考敏感的韓國,私立高中對于高考的直接影響呈現出不平等的狀況 。
韓國教師協會聯合會持有這樣的看法,政府做出了如此的決定,這是在“宣告舍棄多元化的學校”。聯合會于聲明里講道,“這跟發達國家的發展趨向并不契合,也就是在朝著工業4.0時代邁進時,依據學生的志向以及能力,為他們給予多樣化且高水平的教育機遇。”
金哲慶是韓國自律型私立學校校長協會的會長,他表示,廢除“自律高”的做法是倒退現象,是以公平為幌子的,私立高中有問題應改善,而非廢除所有私立學校,這會瞬間消除這些學校長期的教育經驗和歷史,政府這個不負責任決策的后果,最終會由學生和家長承擔,混亂和沖突只會加劇。
金榮仁表示,本屆政府的宗旨是“給每一個學生同樣的機會”,其認為通過這樣的改革,能夠達到資源平均化,然而其不認為這是己方應該走的方向,其覺得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興趣和能力,為了讓他們成長,己方需要不同的教育體系,己方確實需要改革,但是未必是這樣的方向。
在韓國,一些媒體持有這樣的看法,韓國所推行的教育平等化,其能否切實讓學生接受到平等的教育,長久以來始終存在著爭議。僅僅達成教育機會對于學生們而言相對均等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各個地方教育投資數量的多少,學校所配備的設備狀況,教師自身的素質情形,教育水平之間的差別,以及師資力量是否雄厚等諸多因素,都極有可能引發不平等教育的后果。
有一個叫金恩勛的人,他曾經目睹過好多屆政府推出了類似的改革措施,他覺得,只要“唯名校論”在人們心里還是根深蒂固的,那么這種改革措施就很難取得成效。
若新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消除競爭壓力,那廢除私立高中并非根本辦法,因即便廢除私立高中,競爭也不會消失,而是會以其他方式繼續出現,諸如更多課外補習班。金希珍同樣強調,只要名牌大學效應尚存,對于類似私立學校的需求便不會消失。
把精英學校廢除掉,消除的只不過是入學條款從字面上看的不平等,只要社會當中更深層次的不平等依舊存在著,那么一切“教育均等”的政策說不定僅僅是公平的一種錯覺。
(澎湃新聞記者廖婧雯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