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0-04 21:05:55作者:佚名
基輔鄰近區域地勢開闊,土壤肥沃,并且水路通暢,擔當起溝通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往來的關鍵角色,在漫長歲月中成為軍事爭奪的焦點,歷經十多次被占領、被破壞和收復的過程。
基輔(Kiev)是羅斯文化的核心發祥地,被稱為“羅斯諸城之始祖”。基輔城最初的形態,源于公元六至七世紀時在第聶伯河右岸臺地上構建的一處堡壘。
根據羅斯傳說,基輔城由三個斯拉夫兄弟創建而成,不過另有學者提出不同看法,認為這座城市可能是由馬扎爾人或突厥人建立,理由是基輔的名稱與阿爾泰語中的詞匯存在關聯,其中Küi意為河岸,ev則表示定居點。
基輔周邊土地平坦肥沃,而且河道交通便利基輔大學,是連接東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重要樞紐,在上千年里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遭遇過十幾次攻占、洗劫和光復的經歷。
第一次:被瓦良格人攻占
公元882年,維京人的留里克王朝攻下了基輔城,隨后將都城設在了那里。基輔羅斯大公國從此建立,到了10世紀時,它已經成為歐洲的一個大國,其領土廣闊,橫跨了半個東歐地區。然而,在11世紀中期,基輔羅斯出現了分裂,最終形成了18個獨立的公國。
第二次,被蒙古人攻占
公元1240年末,拔都統率蒙古第二次西征部隊,對基輔(中國古籍稱作乞瓦)發起圍攻。就在前一年,羅斯各公國正陷入內部紛爭,加利奇王公丹尼洛·羅曼諾維奇剛剛奪取了基輔。等到蒙古軍隊兵臨城下,羅斯王公與貴族們全都四散奔逃,只有守城將領德米特羅帶領一千多名士兵奮力抵抗。
德米特羅處決了蒙古的招安使者,蒙古軍隊因此暴怒,開始使用投石機對城池進行猛烈攻擊。12月6日,基輔在抵抗了短暫幾天之后便被攻破,全城人民遭到無情的殺戮。從此以后,基輔變成了一片荒蕪之地,其余的羅斯公國也都歸順了金帳汗國的統治。
第三次,被立陶宛人攻占

公元1363年,立陶宛大公奧利格爾德戰勝了金帳汗國的軍隊,奪取了基輔城。立陶宛的勢力伸展到烏克蘭的廣闊地帶,吞并了西南羅斯的數個公國,迅速發展成為歐洲面積最遼闊的國家。1447年,立陶宛大公開始同時擔任波蘭國王,兩國由此進入雙重統治的體制。
那個階段,羅斯人的核心區域慢慢挪到了莫斯科附近。到了1485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大致整合了東北羅斯各部。
第四次,被克里木汗國洗劫
公元1482年,克里木汗明格里·格萊向烏克蘭發起軍事行動,奪取了基輔等區域,立陶宛方面無法有效抵擋。基輔城遭遇了又一次破壞,整座城市被火焰吞噬變成廢墟,城中少數未遇難者多數被強行帶往他鄉當作奴仆。
后來,烏克蘭各處屢次遭受克里木韃靼人侵擾,基輔地區在1484年也經歷了二次陷落。因為立陶宛無法庇護烏克蘭,民間反抗組織哥薩克逐漸壯大。
1569年,波蘭與立陶宛依據《盧布林協議》完成聯合,基輔及鄰近區域歸入波蘭-立陶宛公國版圖。
第五次,被哥薩克人攻占
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發起了哥薩克的大規模反抗,這場動亂很快波及了波蘭管轄下的烏克蘭各地,期間他帶領的軍隊在多個交鋒中擊敗了波蘭的軍事力量。
1649年1月,赫梅利尼茨基奪取了基輔,在俄歷圣誕節那天舉行了進城典禮,他因此被譽為“波蘭壓迫者的解放者摩西、救世主、救世英雄和全羅斯聲名顯赫的君主”。緊接著的幾年里,基輔一帶變成了哥薩克反抗軍的大本營。
第六次,被立陶宛人洗劫

1651年6月,別列斯捷奇科沖突發生,哥薩克反抗力量遭波蘭武裝鎮壓,損失巨大,領袖赫梅利尼茨基被倒戈的韃靼伙伴擄走。立陶宛部隊趁此機會從北面突入基輔,進行了十多天的劫掠和焚燒后才退去。
赫梅利尼茨基身處窘境,1654年時與沙皇俄國達成了《佩列亞斯拉夫協議》。眾多哥薩克叛亂部隊及烏克蘭地方權貴,鄭重承諾歸順沙皇統治,由此俄國得以介入波立亞的戰事。這一協議,為沙俄日后吞并烏克蘭提供了法律依據。然而協議中諸多缺陷,卻埋下了烏克蘭東西部分離的禍根。
第七次,俄軍攻占基輔
1658年9月,哥薩克的新任首領伊萬·維戈夫斯基,因烏克蘭受到俄國的壓迫,趁波蘭被多方敵國圍困國力減弱之際,與波蘭達成了《加佳奇協議》該協議規定,烏克蘭將享有與波蘭、立陶宛同等的地位,共同建立聯邦,并且獲得獨立的軍事、政治、經濟及宗教權力
談判進行期間,駐扎在基輔的哥薩克部隊企圖趕走當地的俄國軍隊,雙方展開激烈戰斗,最終他們戰敗了,結果反而被俄軍攻占了基輔。緊接著,維戈夫斯基與波蘭達成了和解協議,哥薩克起義軍內部爆發了劇烈的沖突,起義軍與烏克蘭地區出現了全面分裂,從而進入了長達二十年的衰落階段。
十六世紀六十七年,俄羅斯同波蘭,在未讓烏克蘭方面參與的情況下,達成了安德魯索沃協議,雙方大致以第聶伯河為分界線,將東烏克蘭與西烏克蘭分割開來。基輔城區在短期內被俄羅斯占據,兩年之后,該地交由波蘭管理。
那之后,第聶伯河右岸的西部哥薩克曾對抗波蘭,奪回了基輔。不過,西部哥薩克在波蘭、俄國、土耳其、克里木等國的聯合打擊下,最終戰敗。1678年基輔大學,俄國和波蘭再次確認《安德魯索沃條約》,基輔城最終被正式劃歸俄國。到了18世紀后期,由于波蘭被列強瓜分,西烏克蘭也歸屬于沙皇俄國。
第八次,蘇維埃第一次解放基輔
1917年11月十月革命發生后,布爾什維克于11月11日在基輔發起了起義,推翻了二月政權。然而,資產階級領導的烏克蘭“中央拉達”在12月12日策劃了政變,收繳了布爾什維克的武器裝備。
接著,布爾什維克于哈爾科夫召集了烏克蘭工農蘇維埃,組建了烏克蘭蘇維埃政府機構。緊接著,雙方分別宣告烏克蘭共和國成立,隨即掀起了殘酷的內戰沖突。

1918年2月5日,蘇維埃軍隊憑借劣勢兵力,歷經血戰收復了基輔這座城市。2月12日,基輔被正式確立為蘇維埃烏克蘭的政治中心。
第九次,德軍占領基輔
1918年3月,蘇維埃俄國與德國達成《布列斯特條約》,決定脫離第一次世界大戰,并且確認芬蘭和烏克蘭獲得自主權。在此期間,德國派遣數十萬軍隊與烏克蘭“中央拉達”(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合作,一同向蘇維埃烏克蘭發起軍事行動。
三月一日,蘇維埃武裝力量抵擋不住德意志軍團的攻勢,被迫撤離基輔地區。戰斗持續到五月,德國軍隊幾乎控制了烏克蘭所有土地。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有上萬名華裔苦力加入了蘇維埃烏克蘭的武裝組織,他們與德軍展開了壯烈的搏斗。
第十次,執政內閣攻占基輔
德國軍隊占領基輔之后,隨即終止了“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另行設置了名為“烏克蘭蓋特曼”的偽政權,這個政權完全受其操控。1918年11月,德國向同盟國方面宣告敗降,隨即著手從烏克蘭地區撤離其部隊。
十一月十四日,烏克蘭民族同盟宣布組建執政內閣,著手重建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緊接著便開始集結部隊攻打基輔。蓋特曼偽政權的部隊紛紛轉變立場。
12月14日,聯合內部力量與外部響應,執政內閣軍隊奪取基輔,蓋特曼政權隨之垮臺。
第十一次,蘇維埃第二次解放基輔
德國戰敗后,蘇俄政府廢除《布列斯特和約》,著手支持蘇維埃烏克蘭當局回歸烏克蘭地區。1919年1月1日,哈爾科夫發生工人暴動,兩天后蘇維埃武裝力量進駐該城。

二月初,屢獲勝利的蘇維埃武裝力量攻克了基輔城市。眾多屬于執政政府范疇的軍事人員相繼轉變立場,選擇與紅軍并肩作戰。到了同年的五月時節,蘇維埃武裝力量又奪回了烏克蘭地區的大部分區域。
第十二次,鄧尼金白衛軍搶占基輔
因為不恰當的經濟政治措施,烏克蘭蘇維埃區域出現了眾多武裝沖突,新征召的各類武裝力量也相繼叛亂,彼得留拉領導的政府軍再度恢復勢力。與此同時,鄧尼金指揮的白軍從南邊發起攻勢,很快奪取了哈爾科夫等廣闊地帶。
1919年8月30日,由執政內閣領導的加利奇亞軍趁勢奪取了基輔,蘇維埃政權隨即撤離。第二天,鄧尼金白衛軍的一支輕騎部隊進入基輔,迫使加利奇亞軍撤出該城。緊接著,鄧尼金白衛軍迅速掌控了烏克蘭的大部分區域。
第十三次,蘇維埃第三次解放基輔
鄧尼金領導的反革命武裝在烏克蘭遭遇了強烈抵抗,行動受阻。蘇俄工農紅軍經過反復爭奪,最終發動了攻勢,再次收復了烏克蘭地區。
1919年12月16日,蘇俄第16軍攻占了基輔這座城市。到了1920年初,烏克蘭境內的多數白衛軍已經被消滅干凈,剩下的少數部隊逃到了克里米亞地區。
第十四次,波蘭攻占基輔
彼得留拉領導的內閣殘余勢力退守到西烏克蘭地區起步網校,隨后同波蘭方達成協議,犧牲了部分疆域換取該國出兵支援。1920年4月25日,波蘭部隊與彼得留拉的部隊聯合起來,對蘇俄紅軍發起了軍事行動。
五月六日,八萬波軍攻占了基輔城。蘇俄紅軍因兵力不足難以抵擋,只好向后轉移。不過波蘭軍隊沒有繼續前進,反而原地停留,讓紅軍獲得了喘息之機。

第十五次,蘇維埃第四次解放基輔
蘇俄紅軍調集了精銳部隊,其中包括布瓊尼的第一騎兵軍,對波蘭軍隊和彼得留拉部隊發起了猛烈攻勢,取得了重大勝利。
1920年5月12日,蘇俄紅軍戰勝了波軍,再次奪回了基輔。接著,在攻打華沙時,進攻的蘇俄紅軍遭遇了失敗,雙方最終達成了停戰協議。這樣,烏克蘭境內持續了四年的混戰狀態終于畫上了句號。
第十六次,納粹德軍攻占基輔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啟動“巴巴羅莎”計劃,對蘇聯展開全面攻擊。其中,德國南方集團軍群作為三大主攻軍之一,率領百萬大軍突入烏克蘭。蘇聯西南方面軍隨即發起頑強抵抗,在基輔筑壘地域投入重兵固守,連續多次擊退德軍的猛烈進攻。
八月份的時候,德國軍隊從兩側包抄蘇聯西南方面軍。九月十六日,德國南北方的裝甲部隊在洛赫維察地方匯合,將蘇聯西南方面軍的主力包圍起來。
九月二十日,德軍經過激烈戰斗拿下了基輔。九月二十六日,被圍困在包圍圈里的蘇聯西南方面軍部隊,包括四個集團軍共四十三個師,大部分遭到消滅,德軍宣稱俘虜了六十多萬蘇軍士兵。
第十七次,蘇聯紅軍解放基輔
1943年11月3日,蘇聯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由瓦圖京和科涅夫負責領導,對德國第四裝甲集團軍發起了全面進攻。蘇軍借助強大炮火掩護,從基輔南北的橋頭堡位置,向城區方向實施左右夾擊。
十一月六日,蘇聯軍隊收復了整個基輔市區,并且抵御了德國軍隊的連續進攻,對德軍第四裝甲集團軍造成了重大損失。(作者:陶慕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