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24 16:08:33作者:佚名
2024年3月15日和16日,一個關于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教育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的閔行校區舉辦。該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發起,上海交通大學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聯合負責執行。
教育部國際事務副負責人陳偉,中國教育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國際交流能力促進中心負責人張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合作部門前負責人、聯合國勞工組織中國國家代表李東林,中國大學與外國合作教育研究機構理事長林金輝,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徐學敏參加開幕活動。來自全國二十余家中外合作教育機構的負責人,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相關職能部門和兄弟學院的負責人出席了會議華東交大國際學院,十六所外國語高中的校長和教師代表等近一百位來賓也參加了此次活動。
論壇邀請了俞立中教授擔任中國上海紐約大學榮譽校長,邀請陳勇擔任中國商飛公司工程總師,邀請Serge教授擔任聯合國大學駐澳門研究所科研主任,邀請袁筱一教授擔任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邀請Frédéric教授擔任上海交大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法方院長,這五位專家將做大會報告,另外邀請了十多位中外專家,他們將分別做三個分論壇的主旨報告。論壇期間,實施“中法卓越工程師培養工程”系列教材合作編寫與共享機制的戰略協議簽署活動。

開幕式和大會報告,由上海交大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中方院長張文明,進行主持。
徐學敏發表了歡迎致辭,她以上海交通大學的身份,對各位來賓的到來表達了深切的歡迎和由衷的謝意。徐學敏談到,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持續更新,高等教育正展現出學科交叉、文化多元等時代特點。上海交大一直堅守“綜合性、創新型、國際化”的治學方針,致力于通過國際交流合作,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教育實踐中。此次會議為學校紀念中法建交六十周年慶典的眾多活動之一,希望今后能與包括法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在跨國教育、學科建設、醫學專業人才培育等眾多領域,進行更全面且深入的交流與合作。

陳偉代表中國教育部國際司,對本次論壇的舉行致以誠摯祝賀,并提到,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引入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同時對其加速發展進行了安排。懷進鵬作為教育部負責人,指出,要迅速增強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就必須培養眾多出類拔萃的創新型人才;要想培育并推動新質生產力,創新是關鍵所在,需要借助教育途徑來培養這些杰出創新人才。過去一年,我國教育對外交流收獲頗豐,整體規劃持續完善,合作領域逐步擴大,合作根基更加扎實。他強調,此次論壇的舉辦十分適時、十分必要,既屬于紀念中法建交六十周年的系列事件,也是促進教育領域高水平對外開放和教育強國發展的一項關鍵行動。期待各大學持續加強同全球各國的教育交流,一起為國家發展、全球永續發展、人類共同體的構建,培養出更多具備國際眼光和開拓精神的人才。
林金輝代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外合作辦學研究分會,對本次論壇的舉行致以祝賀,并表達熱切期盼。他認為,此次論壇的召開,對于中國教育的高質量國際化進程留學之路,以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達成,具有關鍵作用。上海交大在中外合作辦學方面,歷史較為悠久,其規模、品質和成效均呈現穩步提升態勢。以上海交大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為典型代表,中法兩國的教育合作聯系日益緊密,合作程度不斷加深。熱切希望借助這次論壇,迅速提升中外合作教育優質發展的“交大模式”。
俞立中提交了題為《再談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價值和意義》的演講。他參照當前全球性深刻變革,援引上海紐約大學的運營經驗,強調教育界跨國協作需主動研究數字化時期專業人才的培育途徑,必須秉持以受教育者為本位的教學思想、育人方案和校園布局,構建不同文明和諧共生的制度,推行層級減少的行政管理方式,借此形成全球性關鍵人才匯聚地與科技創新核心區。

Serge 進行了一場題為“: 為何與 ”的演講。他探討了人工智能的益處與弊端,并強調,融合多領域知識的人工智能能夠彌合技術觀察與道德考量之間的差距。他借助社會學里的界限載體( )和后常態科學(Post )這兩個理論,說明實現跨領域人工智能的方法。
陳勇發表了題為“產教聯合推動大飛機‘科學、技術、工程’創新體系”的會議發言。他闡述了我國大型客機“數次關鍵性首飛”等多項重大成就,以及中國商飛實施的人才主導企業發展方針和以“一個聯合體、雙向進入、雙重指導、雙重培養”機制為標志的校企合作“系列措施”。他透露,中國商飛會繼續以人才培養和鍛煉為基礎,深度介入國家工程碩士博士的培育革新、卓越工程師學院的創建,與大學合作推行“大飛機”協同教育計劃,自行培養大量飛機制造領域的專業人才。

袁筱一提交了題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外語教育》的演講稿。她強調人工智能對外語教學大語言模型產生的創新影響,以及外語學科面臨的困境,主張外語教育核心價值在于分析語言的實際應用,發現語言的新用途。她提出,面對技術革新,外語工作者需要明確人工智能與外語教學的互動模式華東交大國際學院,積極尋求人工智能背景下外語教育的發展路徑。
Frédéric 在大會上發表了題為“SDGs 與 , , ”的演講。他強調,古代歐洲高校的核心任務是培養醫學和法律領域的專才,而當代高校的規模化擴張促成了其“職業化”趨勢,具體體現為同產業界的互動日益密切。他以法國工程師學校和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為參照,說明了現代高校在科學知識傳授以及領導力、創新思維等素質養成方面的作用。他指出,通過訓練獲得能力是個人永恒的資產。
三月十六日,舉辦了三個核心論壇,分別是探討學科融合新型人才培育、國際一流工程師選拔以及教學成就的轉移與運用,超過十位高等教育領域的國內外學者,通過各自視角,交流了關于可持續發展優秀工程師培養體系的看法。

在核心會議期間,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華東理工大學國際卓越工程師學院、南京理工大學中法工程師學院以及北京化工大學巴黎居里工程師學院這五家機構,共同簽署了關于“中法卓越工程師培養工程”系列教材聯合編寫與共享使用的合作框架性文件。往后,五方機構要聯手成立教材編纂委員會,涉及教材刊行、宣發推廣、獎項申請等層面開展深度協作。
論壇期間,主辦方安排與會嘉賓實地考察“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地,從科技前沿的行業運作中獲取促進高等教育可持續進步的啟示。
此次會議意在召集全球各地的高等教育工作者,交流彼此的獨到見解與具體做法,研究怎樣培養有長遠眼光的杰出工程師,為教育革新提供新思路,為跨國教育合作開辟新途徑,貢獻集體智慧。這次集會同時也是上海交通大學為紀念中法建交六十周年所舉辦的一系列活動中的一項,眾多國內外學者專家齊聚一處,展開深入探討,為各高等院校進一步深化國際教育與工程教育合作以及教學成果推廣提供了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