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0-17 17:12:17作者:佚名
10月21日,第18屆中國國際教育展在北京啟動,加拿大作為主賓國參與,展出了130多家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及相關服務組織。魁北克省首次參加,展示了法語區留學就業和移民方面的優勢,這是除法國外最大的法語地區。
九月份,澎湃新聞的記者到訪魁北克省的若干英法雙語大學和學院,與數十名在加拿大經歷英法雙語教育的留學生進行了交流,詢問了他們在加拿大學習法語的感受和經歷。
魁北克省教育局負責國際事務的顧問Alec Jean-正在說明魁北克省的教育狀況。
加拿大是一個接納移民的國家,社會環境包容性強,融合了多種文化元素;魁北克省是法語區,百分之七十八的居民使用法語,當地法語教育有著深厚的積淀。周琪琛目前就讀于加拿大蒙特利爾商學院,她對比了加拿大和法國的教育體系,最終決定在蒙特利爾繼續攻讀碩士學位。
她認為,加拿大除了教育資源豐富和文化包容性強,與歐洲相比還有不少好處,歐洲時常發生恐怖襲擊,家人為此擔憂,而且畢業后想在歐洲就業十分困難,但在加拿大,畢業后能獲得三年的工作許可,可以先工作幾年再回國發展
認同周琪琛看法的學生數量不少,加拿大是英語和法語并存的雙語國度,其社會文化受英法兩國影響深遠,魁北克省作為除法國外最大的法語聚居地,許多學生覺得這里的學習環境甚至優于法國本土。
魁北克省教育廳國際事務顧問Alec Jean-表示,在該省學習的留學生中,來自法國的學生數量最多,中國學生位居其后,他補充說,2016年大約有四千多名中國學生選擇在魁北克攻讀大學或更高層次的教育。

拉瓦爾大學介紹實驗室的老師。
法國以外最大的法語區
鄢晗是來自中國的學生,目前就讀于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在自我介紹時使用法語進行表達,非常熟練,他表示自己從小受父母影響開始學習法語,結果英語水平沒有那么好。
鄢晗在挑選學校時,打算進一步強化法語水平,他最終選定了首都的渥太華大學,因為他一直欣賞加拿大的開放環境,而且這個北美的國家,法語使用非常廣泛,同時也有不少可以兼顧英語和法語的教學機構供他挑選。
陳欣怡與同在渥太華大學就讀的李明,都擁有國內高校的背景,她本科期間就讀于同濟大學園林系,雖然主要課程是用英語講授的,但她利用課余時間選修了法語課程,現在她已經能夠理解法語內容了,這讓她萌生了選擇雙語學校繼續深造的想法,因為她希望未來能精通兩種語言,從而獲得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
郭若卿是中山大學派來的交換生,她和陳欣怡有相同的打算,她坦言,在去蒙特利爾商學院之前,她對法語一無所知,當時她也有機會去美國或者英國這些以英語為主要語言的國家加拿大渥太華大學,但她最終決定來這里,根本原因就是她渴望學習法語。
郭若卿表示,當地雖然以法語為官方語言,但英語的使用也非常廣泛,這確保了她用英語進行學習和日常交流時沒有任何困難,同時還能讓她擁有一個非常適合學習法語的環境和氛圍。她向澎湃新聞透露,她住在宿舍,室友共有五人,全部來自法國,她經常和她們一起學習法語。
郭若卿也參與了學校免費開設的法語課程,在那里接受了全面的語言訓練,他們班級規模不大,大約有十二名學生,每周會上一節法語課,每節課持續三個小時,她覺得自己的法語水平提升得很快。
在加拿大完成一個學期的學習之后留學之路,郭若卿計劃返回國內參加法語水平考試,她認為當前的社會環境里,增加個人能力總是有益的,盡管她暫時不清楚法語在未來職業發展中的具體作用,但她覺得學習這門語言肯定不會有什么壞處,同時掌握更多語言也能幫助她深入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

郭若卿曾指出,魁北克省是除法國外規模最大的法語使用地區,該省78.1%的居民將法語視為母語,7.7%的居民則以英語為母語,同時還有相當一部分居民能夠同時使用英語和法語。
假如學子們決定前往英國或者美國接受教育,那么他們便完全沉浸在英語氛圍中,然而倘若他們前往加拿大的某些地方求學,比如在渥太華或者魁北克就讀學校,他們便有機會掌握并運用兩種極具影響力的全球性語言。
魁北克省教育局國際事務顧問Alec Jean-談到,精通英法兩種語言,對許多人未來的職業發展和日常生活具有重大意義,這種機遇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難以尋覓。
渥太華大學學生在介紹學校。
比法國更容易“留下”的政策
加拿大吸引中國學生的原因,不止在于其豐富多彩的文化場景和英語法語并重的語言環境。
周琪琛在武漢大學法語專業完成本科學業,工作兩年后選擇出國繼續學習,他解釋說,做出這個決定主要基于兩個原因,一是希望實現職業生涯的轉換,二是考慮到自己已經具備扎實的法語功底,因此決定前往法語圈國家進一步強化語言能力。
周琪琛對比了法國和加拿大的法語教育,最終決定去魁北克省的蒙特利爾商學院學習。她指出,很多人對加拿大的法語教學認識不足,往往認為法語學習只有法國可選。實際上,魁北克省在法語學習方面具有更優越的條件。

談到為何選擇加拿大,周琪琛表示:魁北克省充滿濃郁的法語文化氣息,當地78%居民以法語為母語,仿佛置身于另一個法國,語言環境十分突出,法語教育同樣源遠流長。
但是周琪琛最終決定去加拿大的核心緣由,在于該國相對自由的定居規定。
完成加拿大學業后,學員能夠立刻獲得為期三年的就業許可,我計劃先獲取兩年的職業經歷,然后再決定是返回祖國繼續發展還是選擇留在當地,然而前往法國深造,學成之后想要進行實習或就業十分困難,幾乎剛結束學習就必須返程,并且在國內缺乏職業背景,求職過程也較為艱難。
周琪琛向澎湃新聞透露,她在大學里學法語的同窗,多數人去了法國深造,現在都回來了,他們都是一畢業就返回國內,想留在法國非常困難,正是因為他們的際遇,她才沒打算去法國。
魁北克省教育廳海外事務專家Alec Jean-表示,大學生們只需在修得學位后,法語能力提升至B2級別,并且確保在一年期限之內,便具備申請定居的資格,這項措施促使中國學子申請人數顯著增加。
另外,加拿大優質的教學資源,突出的教育水準,以及相對較少的留學開銷,吸引了許多學生前往,其中包括來自法國的學子。
去年申請碩士期間,張翔同時收到了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錄取通知,經過深思熟慮,她最終決定去麥吉爾大學就讀。因為英國的工作簽證申請非常困難,而且留學教育水平相對一般,美國的留學開銷又過于昂貴,所以加拿大成為了她最合適的去向。
張翔向澎湃新聞表示,麥吉爾大學每年的學費與生活開銷合計約6萬加幣,該校提供的獎學金項目十分豐富,攻讀碩士的學生基本都有資格申請,獲得的資助能夠直接減免部分教育費用,從而使得整體成本更為實惠,此外,當地消費水平并不高加拿大渥太華大學,日常所需的開支也相對有限。
郭若卿正計劃畢業后來加拿大讀研,她也談到,低廉的學費和安定的環境是她最看重的兩點。

在資金層面,加拿大設有眾多助學金計劃,尤其是魁北克地區,外國學子能夠較為容易地獲得部分經濟支持,因此無需過分憂慮求學期間的開銷事宜。郭若卿談到,她的家庭經濟狀況屬于中等水平,期望學成之后能夠成功申請到相應的資助方案。
歐洲時常發生的暴力事件,讓郭若卿和張翔感到猶豫,加拿大一直保持著安穩,我高中同學在德國求學,晚上七點過后都不敢外出購物,但在加拿大則完全沒有這種擔憂,現在全球形勢不太穩定,但加拿大始終很安全,安全是父母最為牽掛的方面,也是我決定定居時首先考慮的因素。
魁北克省教育局負責國際事務的顧問Alec Jean-向澎湃新聞報道,2016年實施過一項調查問卷,調查發現,吸引國際學生選擇到加拿大求學的三個主要原因中,加拿大以非常安全著稱這一點是其中之一。
渥太華大學圓桌會議。
沒有法語基礎也可以無障礙學習
許多中國學子在大學期間未曾涉獵法語,于英法兩種語言并用的教育環境中求學,會不會遇到困難?
針對澎湃新聞人的詢問,Alec Jean-做出了明確的答復,稱過去加拿大學校的教學安排是英語和法語混合授課,學生沒有挑選余地,而今學生能夠決定是進入純英文的學校,還是純法語的學校
拉瓦爾大學是北美最早設立的法語教學機構,對于英法雙語教育進行了長期的實踐研究。該校負責中國相關事務的官員徐洪表示,加拿大作為英法兩種語言并用的國家,對政府職員和大學教師都規定必須熟練掌握英語和法語。

他向澎湃新聞透露,拉瓦爾大學原本只使用法語授課,然而隨著國際學生數量不斷增長,該校現已改為雙語教學,部分課程在選課時會注明使用哪種語言,法語能力較弱的學生,便能夠選擇英語授課。
讀研期間,所有文獻資料均使用英文撰寫,導師們能夠靈活轉換英語和法語授課,即便對法語完全不了解,也不會妨礙學業進程,學校招生時并未強制法語門檻,只要求申請者具備基礎法語能力。
學生若在校期間想學法語,能夠一邊聽課,一邊去本校的語言學院就讀,該語言學院堪稱北美地區非常出色的法語教學機構。
魁北克省同樣設有英語高等院校供國際學生申請,例如聞名遐邇的麥吉爾大學,該校雖地處魁北克省,卻完全采用英語授課。該校允許申請者即便毫無法語功底,亦可提交申請,修讀建筑學碩士學位。王諦向澎湃新聞報道,他申請麥吉爾大學期間曾對語言障礙有所顧慮,畢竟蒙特利爾屬于魁北克省,是法語區,但實際體驗后發現,在此處進行英語學習與日常生活十分順暢,該校學生中百分之七十為英語使用者。”
王諦也在考慮報名學校的法語課程,學校的法語課程質量很好,但收費遠低于普通科目,非常經濟實惠,可以邊學習邊掌握一門新語言,這對未來留在加拿大工作很有益處,尤其是如果希望進入政府部門,掌握法語是必要條件。
徐洪對此也談了自己的看法,近年來,學生群體中希望增加語言學習的需求日益增長,在武漢和上海,法國公司眾多,招聘時更愿意錄用掌握英法兩種語言的人選,市場環境的轉變促使許多學生選擇去加拿大深造,因為那里能夠接觸到地道的英語和法語,兩種語言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根據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2016年公布的最新資料,當前在加拿大學習的中國學生總人數為18.6萬人,這個數字占加拿大所有國際學生總數的1/3,使中國成為該國吸引國際學生的主要來源地。
本期編輯 彭煒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