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0-16 11:09:35作者:佚名
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的特殊時刻,《南京照相館》的公映在國內外激起了廣泛反響。這部電影從七月二十五日首映開始,國內累計觀影人數已經超過兩億六千萬,穩居暑期電影市場之首。
8月15日,《南京照相館》開始在美國和加拿大等多個地區放映,它所蘊含的歷史深度和人文關懷立刻引起了社會熱議。在加拿大溫哥華,一位經常在海外社交網站上發布有關中國抗日戰爭歷史,尤其是外國友人相關內容的博主尼爾,近期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他第一時間就去電影院觀看了這部電影。
尼爾是一位常年在海外生活的華人,他長期通過自媒體平臺工作,旨在消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偏差,并揭示西方主流話語體系所忽略的歷史真相。對于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這個特殊時間點,如何講述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尼爾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同時他基于在國外的親身經歷,能夠提供與眾不同的視角。
他為什么一直關注這段往事?向國外聽眾講述時遇到了哪些困難與收獲?加拿大社會大眾對于這段歷史和相關紀念有何看法?為此,觀察者網聯系了這位曾獲米爾斯海默稱贊的年輕人尼爾,了解他作為海外華文網絡內容創作者的感悟和見解。
【對話/觀察者網 鄭樂歡】
反擊那些極端、不實言論,是我做視頻的最大動力
觀察者網問:你最近在自己的賬號上貝語網校,發布了許多關于拉貝、魏特琳、飛虎隊等,在抗日戰爭期間的人物事跡。你是在加拿大生活的華人,是什么機會,讓你持續在賬號上講述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人物故事?能否分享一下,你選擇這個主題時的想法和感受?
尼爾說,他的平臺主要用戶來自加拿大和美國,同時也有不少歐洲觀眾。近年來中國的旅游免簽措施逐步實施,他明顯發現外國人對中國的關注程度這兩年有所提升。尤其今年,海外部分媒體對中國的正面宣傳也增多了。

因此,我想利用探討中美文化不同的話題,并且正值抗戰勝利八十周年之際,來講述這段歷史里曾援助中國的外國人的事跡。重點介紹美國、歐洲、加拿大等地的友人,特別是我在加拿大時了解到的白求恩等人物。我希望這些外國聽眾能更有共鳴,畢竟他們講述的是自己國家同行的故事。這些國際友人給予中國的幫助是持續性的,我們永遠不忘懷。不管來自哪個國家,我們都心存感激。因此,我想在視頻里談談這些內容。
左邊是拉貝夫婦,拉貝是漢堡人氏的德國商人,他因在1937年末至1938年初南京大屠殺中的仁人志舉,以及作為南京大屠殺物證的《拉貝日記》而知名。右邊是明妮·魏特琳,她在1937年11月給美國大使館去信,提議將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用作難民收容機構,以便那些無法離開南京的災民有個比較安穩的住處。自12月13日到17日,她先后收納了8000多位難民。
觀察者網:您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相關信息后,受眾會有哪些回應?向國外介紹中國抗日戰爭史的過程中,您是否遭遇過理解偏差或歷史爭議等難題?
尼爾說,數量相當可觀,多數人對于這些敘事都表現出濃厚興趣,認為它們頗為引人入勝,部分人是初次接觸,另有一些人其實早有耳聞。
然而對于咱們這類自媒體從業者而言,不友好的留言總是格外讓人難受,尤其是在提及南京大屠殺的話題時,部分評論者的用戶名就能透露其地域背景。他們聲稱三十萬遇難者數字不可信,理由是當時南京總人口僅二十萬左右,并以此否定整起事件的客觀存在。但這段歷史真相是無法被歪曲的,南京大屠殺的傷亡數據有中國官方文獻、日本軍方資料以及外國媒體人的文字記載作為佐證。那些統計不只是城內的居民,還包括城外被屠殺的平民。
部分偏激觀點,尤其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存在諸如“缺少美國的支持,中國無法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倘若沒有原子彈,中國早已滅亡”之類的論調。駁斥這些說法,是我制作相關視頻的主要動機,因為它們試圖抹去中國在亞洲戰場長期抗爭所付出的沉重代價。
多數人并非如此,然而極端的言論卻格外引人注目,聲音也最為洪亮。因此,我制作這些材料的目的,在于借助歷史事實和確鑿依據,來抑制這些虛假的傳聞。
有些留言明顯帶有日本色彩,我直接將其劃入日本右翼范疇,無需多言。另有一些則來自歐洲地區,雖然署名是華人,但立場傾向明顯。此外,還有為數不少的“臺島分裂”支持者在其中發表意見。每當這些言論出現時,總有許多人——包括美國和加拿大的網民——立刻在下方進行駁斥,對此我深感欣慰,畢竟我一個人難以應對如此多的回應。
我在北美生活時間很長,對于國內和國外的許多事物都有所認識。因此,也希望通過這個平臺來談談這些話題。我主要是想激發大家的參與討論。實際上加拿大人的英文,評論區里很多人發表的看法非常值得借鑒。有時候我在小紅書等地方發布信息后,一些朋友的回復確實讓我收獲頗豐,一些見解深刻的評論也讓我自己得到了不少啟發。

飛虎隊后代的無奈,是無數被西方主流敘事所忽視的人物縮影
觀察者網詢問,根據你在國外的見聞,那些支持中國的外國人士在西方社會輿論中的角色怎樣?中國的抗日戰爭歷史在西方講述的故事里,是不是真的像我們國內普遍了解的那樣——處于被忽視,或者干脆沒有提及的情況?
尼爾說,他在溫哥華居住,那里華裔居民占比較高,因此他認識的一些當地加拿大人,對于歷史還是具備一定認知的。不過總體而言,加拿大和北美地區的歷史敘述,主要圍繞西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經歷展開,戰爭的主要區域是歐洲,人們談論的也大多是歐洲的戰事。
這跟咱們平時瞧的好萊塢電影大體上是一致的。一說到亞洲的戰事,那無非就是太平洋大戰、珍珠港事件、硫磺島戰役,再就是新近上映的《奧本海默》,那說的是原子彈,但很少涉及中國戰場,頂多只是略微提及。
之所以在視頻里談到飛虎隊的話題,是因為在談論這個隊伍時,我察覺到一個頗為奇特的情況:許多美國觀眾私下聯系我,透露他們的祖輩或曾祖輩曾是飛虎隊的成員,還有些家庭成員在昆明參與過飛機的修理和設備的維護,他們講述了一些家族內部的故事,例如為何從戰場上撤離,是由于生病或需要休養等原因。這些經歷頗為引人入勝,然而他們的經歷在西洋社會普遍講述中卻鮮少被提及。因此他們對我分享這些內容感到十分感激,畢竟這讓他們終于擁有了一個談論自家事情的途徑。
另外,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菲律賓這些國家當年也是戰爭發生地,其中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今年我國的80周年閱兵式,這些國家也有參與。由此可見,亞洲戰場是多個國家共同付出與奮斗的歷程。
我認為,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我們理應向全球傳播這一敘事。
美國志愿航空隊,這個組織正式名稱為中國空軍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人們也常稱它為飛虎隊或陳納德航空隊,它是在抗日戰爭期間,由美國出力支援中國的空軍力量。
觀察者網:加拿大社會大眾對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有何種態度表現?

尼爾說,據他了解,一些地方舉行了零星的紀念儀式,大概在昨天,溫哥華就舉辦了一場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的小型儀式,主要參與者是亞裔人士,具體是參與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華裔加拿大老兵和退役軍人。
加拿大社會普遍看法,大體與我之前闡述觀點相似,多關注歐洲戰況,然而二戰最終落幕,實則是亞洲戰區收場之后才真正完成。亞洲戰場具有關鍵意義加拿大人的英文,堪稱戰爭終結點,因此舉行紀念活動十分有必要。
如果用西方敘事來看,日本右翼的做法完全就是一個安全威脅
觀察者網: 8月15日,在北美上映的《南京照相館》,你在加拿大是否留意?當地有何反應?你對該片有何見解?
尼爾認為這部影片的視角很出色,是以普通民眾、平常人的視角展開敘述的。首先,民眾在戰火中所承受的艱辛是至關重要的,戰爭給普通人造成的創傷尤其讓他深受觸動。最令他感動的是照相館老板所說的“日行千里”,他把不同地區的布景背景布取下來,向人們介紹每個地方的獨特風情。
我兩天前去影院時,發現觀眾席里大半是中國人,另一半是加拿大本地居民。他們借助英文字幕能夠理解劇情。我離場時第一個走出放映廳,瞥了一眼,幾乎所有人都還留在座位上等待片尾,我能察覺到他們深受觸動。在溫哥華,許多華人或多或少都討論過這件事。所以有這樣的電影,會讓整個事件更具體化。
如今,該影片在IMDB上的評分達到8.1分。這個分數意味著它是一部相當出色的作品。接下來的評論同樣十分正面,很多人表示之前對南京大屠殺并不知情,也不了解情況,因此《南京照相館》在揭示事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8月7日晚上,加拿大渥太華、多倫多和溫哥華三地先后舉行了電影《南京照相館》的首場放映活動。其中,溫哥華的觀影儀式吸引了包括中國駐溫哥華總領館人員、當地企業代表以及海外僑胞在內的三百多名觀眾到場。
觀察者網提及,《南京照相館》公映后,在華語網絡空間引發廣泛熱議,不過存在個別評論指責其有挑起對立之意。對于這種看法,本人持何種態度?是否牢記歷史事實就等同于加劇矛盾沖突?

尼爾表示,他的想法是,《南京照相館》這部作品是從普通民眾的視角來審視南京大屠殺的,其宗旨在于幫助人們認識這段歷史,不忘普通百姓所遭受的苦難。他強調,記錄歷史的初衷是為了防止悲劇再次發生,而不是為了延續恩怨。
核心癥結在于日本當局數十年來始終未曾真誠地、嚴肅地謝罪過。反倒是有部分人持續歪曲、遮蔽真相與歷史,更在教材中刪削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若干內容。日本的軍國主義保守勢力雖僅占少數,卻長期存在且不斷進行挑釁行為。就連我在視頻留言區看到的一些評論者,我全都視作日本的軍國主義分子。
倘若說《南京照相館》意在挑起敵意的話,那么那些粉飾侵略、抹殺暴行之徒又在從事何種勾當?對于這些無休止制造對立、實為仇恨根源的人等視而不見,卻把過錯歸咎于歷史記述者,這便是歪曲是非、本末倒置。
倘若日本能像德國那樣深刻反省、持續謝罪,那么現今的局勢不會如此緊張。畢竟,世人憎惡的是昔日的軍國主義日本,是那個時代的納粹德國,而非當今的日本或德國。德國的過往就雄辯地說明了這一點,環顧四周,人們所怨懟的正是那個時期的納粹德國,不是嗎?此外,只要軍國主義的陰影未能完全根除,它對中國及整個東亞地區始終潛藏著危機。我在北美洲生活,若依照西洋的講述方法來談這樁事,就能夠將其看作是潛在的風險隱患。
這一代或許安然無恙,然而未來是否有人會趁其不備,再度掀起戰火,實在難以預料,因此中國持續關注并回顧這段過往,我認為并非意在挑起對立,而是出于對受害者的緬懷,同時亦是對后世的告誡,體現著一種責任擔當。
講好中國故事,任重道遠
觀察者網問:你是個在海外的自媒體博主,而且已經在國外居住多年,請問你目前打算如何安排自媒體的內容,準備把它定位在哪個方向?
尼爾說,依據他個人的成長背景,他畢竟在中國接受教育,因此對勞動者群體,以及我們稱作“階級”的事物,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這些觀念已經深深烙印在他的思想中。然而,在海外,尤其是美國的教育環境中,這種意識并不存在。正因如此,在他的許多作品中,他不斷進行文化間的比較分析。我希望能多談談工人階層、平民百姓,以及那些容易被遺忘的社會群體故事。咱們國家是怎么處理這些問題的?美國那邊又采取了哪些措施?這些都是我想探討的內容。
因此這就是我對賬號的理解。為何要談論南京大屠殺、討論抗日?戰爭與普通民眾關聯最為緊密,戰爭期間最受傷害的正是普通百姓。這些話題我都想探討。
觀察者網認為,不論先前米爾斯海默如何評價你,或者你視頻下方的評論如何顯示,人們對你作品內容的贊賞程度確實很深。正如你所說,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缺少了這類表達方式,但一旦有人解釋清楚,他們便能領會其中的意義。面對這些情況,你內心最深的體會是什么?

尼爾表示,這種現象與大眾傳播媒介的建構方式密切相關,在西洋社會,只要提及社會主義或者共產主義,就會遭遇嚴厲的壓制措施。
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情形:我談到白求恩,我指出白求恩在加拿大那邊被冷落或忽略了。為何白求恩在我們國家被銘記深刻?因為他曾協助我們國家。那你清楚為何白求恩在加拿大會被輕視?由于白求恩原先曾是加拿大共產黨,這個事實就被刻意隱瞞了。
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著名胸外科專家白求恩
部分觀眾可以在我的留言區留言,是因為他們理解,因此他們留言了。那些不理解的人看過了視頻之后還是不明白,所以你需要反復地對他們講。而且當前的主流媒體把他們的階層矛盾扭曲成了種族矛盾,變成了文化沖突。所以他們完全被主流媒體徹底帶偏了,讓人們互相爭斗,這是這些媒體多年來一直從事的工作。
最終我想說明的是,我的能力僅限于制作視頻來促進交流。我更期待國內有更多學者用英文在國際上發聲,使中國的敘事得到關注。我個人非常欣賞高志凱老師,許多海外媒體也對他給予肯定。我認為國內各位學者若能主動加入國外媒體的討論,將對我們更有益處。
我國如今具備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強大的軍事實力,不能僅僅滿足于國內發展,這種做法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積極傳播自身的文化內涵,分享獨特的思維模式,以及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核心在于要采用西方受眾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表達方式,將中國的精彩故事講述給他們聽。通過這種方式,他們能夠對中國形成更為深入和立體的認知。這也是我制作的許多視頻能夠引起他們廣泛關注的重要原因。這樣的舉措不僅有利于我國,同樣對世界具有積極意義。這便是我個人的見解。